摘 要:資助育人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資助育人的實質就是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物質幫助的同時進行精神上激勵、能力上鍛煉、實踐中培養(yǎng),幫助大學生提高品德認知和增強自信、自強、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社會實踐能力。在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略深入實施,絕對貧困逐漸減少的時代背景下,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轉變工作理念,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完善評價機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發(fā)展能力。
關鍵詞:新時期;地方高校;資助育人;實踐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做好資助工作,使資助育人,精準資助落實、落細,根據(j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青年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將育人理念貫穿落實到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積極探索資助育人新途徑和新方法,推進學生資助工作從保障型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轉變[1]。大學歸根到底是在做培養(yǎng)人的工作,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促進資助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學生實踐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文章選取了渭南師范學院學生中358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渭南師范學院資助育人工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合自身資助工作經驗并與學工部學生資助工作負責人以及相關輔導員進行交流探討。根據(jù)調研結果,對新時期地方高校如何提升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資助工作基本情況
渭南師范學院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經濟資助、成長輔助”,牢牢把握“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嚴格按照程序落實資助政策,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加強育人隊伍建設,為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2019年,共有5 975人獲得國家助學金,625人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120人獲得“應善良助學金”,10人獲得“經叔平教育基金助學金”,50人獲得“?;郦剬W金”,31人獲得“圓貧困學子大學夢”助學金,68人獲得征兵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25人獲得國家獎學金,26人獲得校長獎學金,3 208人獲得校級一、二、三等獎學金,全年獎助金額累計2 633.7萬元。
二、地方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一)認定環(huán)節(jié)缺乏科學評價
開展好大學生資助育人的首要前提是精確界定受助學生。在調查過程中,有37.35% 的學生認為,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學校應嚴格落實資助政策,通過各種途徑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對學生的個人申請和實際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認真審核。目前高校開展貧困認定工作通常是依據(jù)《高等學校學生及其家庭情況調查表》(陜西省2019年變?yōu)椤蛾兾魇〖彝ソ洕щy學生認定暨國家教育資助申請表》),結合受助學生家庭所在村、街道出具的貧困證明,然后通過班級學生民主評議、輔導員及學院評議小組審核,最后確定受助學生名單。這種認定方式是目前的普遍做法,但也容易使有的學生誠信缺失,為了獲取無償資助或高額資助,提供虛假材料或是夸大家庭困難程度,產生“裝貧困、爭貧困”的現(xiàn)象。另外由輔導員、班干部和學生代表組成的貧困評議小組有可能會因為對學生的真實情況了解有限,在評議過程中或以日常關系為評價依據(jù)摻雜個人主觀判斷,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二)資助與育人相“脫節(jié)”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持續(xù)深入,各高校資助工作在無償資助如獎學金、助學金、學費減免等資助內容、資助形式、資助檔次等方面均逐漸作出了不同程度調整,以期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周到的服務,滿足貧困大學生日益多元化、隱形化、升級化的資助需求,提高其“獲得感”[3]。但這些都是政府、高校及社會力量單方面投入,不需要受助學生付出任何勞動或經濟回報,極容易造成學生“不勞而獲”的惰性心理。再者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經歷曲折及面對的實際困難較多,較易出現(xiàn)孤僻、脆弱、偏激、敏感、自尊心強等性格特征,若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很容易造成三觀傾斜甚至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4]。
(三)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素質不達標
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是教育扶貧,但此項工作難度大且環(huán)境復雜,且相關工作人員配置不足。各高校資助工作基本都是由輔導員按完成任務對待,個別輔導員甚至交給班干部,自身都沒有參與,因此,導致工作質量偏低,且地方高校中還存在資助工作人員流動大,經常更換工作人員,導致資助育人隊伍一直對實際工作情況不甚了解。
三、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一)完善貧困生認定管理機制
一是精準認定受助學生。首先,在學生入學之初,高校學工部門通過搭建以學生學籍為基礎的資助管理系統(tǒng),與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戶籍信息管理系統(tǒng)有效對接,結合高校資助工作實際和學生生源地經濟發(fā)展狀況,了解學生的真實信息,為精準認定提供身份信息認定基礎,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情況的發(fā)生。其次,必須加強對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的運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的消費情況建立數(shù)據(jù)庫,跟蹤管理,定期采集分析,利用數(shù)據(jù)的變化情況廣泛聽取老師、同學的評價來確定學生經濟狀況,從而進行精準資助。再次,堅持開展走訪慰問困難學生家庭活動。積極利用寒暑假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家訪,既能給學生帶去慰問,又可以實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客觀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確保資助信息真實性,如有問題可以對學校的認定結果及時進行修正[5]。渭南師范學院在近幾年的寒暑假走訪慰問中做的相當不錯,使學生、家庭、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明顯緊密了,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愛,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是完善資助管理機制。完善管理機制是貧困生資助工作的保障,這能為科學地進行資助工作帶來強大助力。高校相關部門可以將資助管理工作設置為重點工作,要提高業(yè)務水平,加大管理和監(jiān)督力度,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的規(guī)范性、科學化。日常工作中應該對學生實際資金運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建立相應的追責體制,并利用微信、匿名信件、媒體專欄等方式,積極開展監(jiān)督舉報活動,保證學生將資助金真正運用到學習中。
(二)完善心理資助體系中多元資助主體地位
高校資助工作不僅要做好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進行經濟方面的資助,還要重視心理健康工作,本質在于育人,資助育人是資助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同時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帶給學生的是生活的艱難困苦和學業(yè)的難以為繼,這些帶給他們的往往是自卑、焦慮、挫敗、迷茫、失望和痛苦。因此,在開展資助工作時,我們不僅要解決學生經濟上的后顧之憂,還要重視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需求。當前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資助工作,參與主體以輔導員為主,但由于高校輔導員工作性質,日常工作較為繁雜,不能及時實現(xiàn)心理資助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心理資助效果則無法按照預期實現(xiàn)。面對這些現(xiàn)實情況,高校應以結對幫扶的形式,充分發(fā)揮輔導員、任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的主體作用,開展以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業(yè)發(fā)展、提升綜合素質為目的的“一幫一帶”朋輩互助活動,實現(xiàn)為學生主動服務的理念。同時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團輔、個別訪談等渠道,進行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在幫扶過程中,心理壓力較大或情緒極為低落的學生,可以及時進行幫扶及過程追蹤。通過以上這些從而將心理資助融入高校資助工作體系,幫助學生真正認識、悅納自己和其家庭現(xiàn)狀,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三)將勞動教育融入到資助育人體系中
有學者指出,新時代勞動教育“從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培育積極勞動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勞動品德、掌握必備勞動知識技能等方面,賦予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以新動能”[6]。
首先,勞動教育有助于受資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強化“誠實勞動”的勞動品德。勞動教育過程中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既能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幫助,也能促使大學生在獲取和支配財富的問題上更為理性和理智,更為尊重和崇尚勞動,進而形成正確的大學生的道德觀,使其正確認識誠實勞動獲取財富的價值選擇,擯棄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價值認同。
其次,勞動教育有助于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意識、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深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以渭南師范學院為例,積極倡導家庭經濟困難受助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支教志愿服務、社區(qū)志愿服務、養(yǎng)老院志愿服務等活動,使其在勞動中體驗到生活的艱辛,認識到國家的資助并非天經地義,實現(xiàn)“受助—自助—助人”的角色及心智轉變,用勞動表達對資助人、對社會的感恩之情,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四)加強資助工作隊伍建設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高校資助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7], 而輔導員的資助工作理念、政策掌握的程度、業(yè)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資助工作的成效。高校加強資助隊伍建設,健全資助工作人員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人員確立“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理念,打造“專家型、學者型、教育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使資助工作者能用心感悟資助、用力做好資助、為資助育人工作增添新的活力。根據(jù)工作實踐建議各高校要從選配、培養(yǎng)、管理和激勵四個維度入手,將學生資助工作納入學校學生工作考核體系當中,完善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實現(xiàn)資助工作隊伍優(yōu)化,確保資助育人工作高效率開展、高質量完成。
參考文獻
[1] 劉海燕. 習近平教育戰(zhàn)略思想探析[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6):13.
[2] 張智.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2017(5):7-10.
[3] 陶功勝,程玉梅. 資助育人實效性多方評價機制構建探究[J]. 凱里學院學報,2019,37(2):101-104.
[4] 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等. 新時代“精準扶貧”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構建[J]. 高校輔導員,2018(6):51-54.
[5] 楊曉慧. 關于新時期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16(9):22-25.
[6] 劉向兵.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基于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的探析[J]. 中國高等研究,2018(11).
[7] 范玉朋,謝紅霞. 高校輔導員視角下的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1):73-75.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地方高校受資助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SKYM14)。
作者簡介:朱穎妮(1980- ),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