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紅,陳娟娟,朱 明,夏 艷,劉培培,趙得鳳
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種從周圍靜脈導入且導管尖端位于上、下腔靜脈的深靜脈置管技術,具有安全、方便、留置時間長、感染率低等優(yōu)點。PICC要達到中心靜脈的治療效果,防止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導管尖端位置非常重要[1]。目前推薦的PICC導管尖端最佳位置為上腔靜脈中下 1/3段到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cavo-atrial junction CAJ)之間[2-3]。PICC尖端定位方法有X線胸片定位、靜脈內(nèi)心電圖定位法、超聲心動圖定位、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模擬機、CT檢查等[1,4-5]。 X線攝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定位方法[6],但在危重癥病人中往往難以及時執(zhí)行[7];胸部X線檢查也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由于胸部X線片的清晰程度不同,有時難以辨別導管尖端的位置[5];攝片顯示異位的導管重新調(diào)整時容易污染,并且沒有導入鞘及導絲導引,導管易折曲導致送管困難。心電圖定位技術是指通過轉換器將心房內(nèi)心電圖轉換為體表心電圖,通過穿刺過程中病人心電圖P波的變化來確定PICC導管尖端位置的一種新技術。國外2010年將此技術應用于PICC尖端定位,并取代X線攝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2,8],國內(nèi)學者[9-12]也研究應用心電圖定位技術,但僅限于成人和新生兒PICC尖端定位,鮮見應用于重癥小兒中的報道。我科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2016年采用靜脈內(nèi)心電圖定位技術對60例重癥小兒行PICC置管時輔助PICC尖端定位取得良好效果?,F(xiàn)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PICU 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重癥患兒。納入標準:(1) 年齡1個月至14歲;(2)符合PICC置管指征;(3)家長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4)1年內(nèi)無穿刺肢體手術史、外傷史,無其他中心靜脈置管史,無靜脈血栓史,穿刺局部無破損、瘢痕,無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肢體活動障礙等并發(fā)癥;(5)基礎心電圖P波形態(tài)正常。排除標準:患兒或家長不愿意參加本研究;患兒為房顫心律或可能影響P波觀察者。共收集60例患兒資料,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30 d至14歲,體質(zhì)量1.3~45 kg;穿刺血管選擇:右側血管33例、左側血管27例,上肢血管44例、頭皮血管9例、頸外靜脈7例;導管置入長度8~45 cm;疾病構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33例、重癥肺炎10例、營養(yǎng)不良7例、巨細胞病毒感染4例、敗血癥2例、白血病1例、腎功能衰竭1例、腸套疊術后1例、橫紋肌肉瘤術后1例,其中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10例。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及心電圖定位方法
1.2.1.1 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準備用物 向家長介紹PICC置管目的、置管過程及相關并發(fā)癥,取得家長同意并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用物準備除PICC常規(guī)穿刺用物外,需加備EDANiM50心電監(jiān)護儀(導聯(lián)線接頭為夾子式)、肝素帽、5.5號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10 mL注射器、無菌治療巾、75%乙醇溶液及浸泡容器。
1.2.1.2 獲取基礎心電圖 清潔患兒心電監(jiān)護儀電極片連接處皮膚,粘貼電極片分別于左、右鎖骨中線第一肋間及左鎖骨中線平劍突處,打開心電監(jiān)護儀,將病人類型調(diào)節(jié)至“小兒”,計算導聯(lián)調(diào)節(jié)至“Ⅱ”導聯(lián),連接導聯(lián)夾(RA、LA、LL),獲取P波清晰可辨的心電圖并打印 。取下右上(RA)導聯(lián)夾,將導聯(lián)夾及部分導聯(lián)線置于75%乙醇溶液中浸泡30 min。
1.2.2.3 PICC穿刺置管 穿刺置管由具有PICC穿刺資質(zhì)的2名護士執(zhí)行,按照PICC操作規(guī)范流程進行PICC導管預留長度體外測量、皮膚消毒、準備導管,PICC導管體外端接口處連接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10 mL 0.9%氯化鈉溶液連接5.5號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將輸液針頭前二分之一插入肝素帽內(nèi)備用,穿刺血管成功后遞送導管,當導管送至測量長度時如無回彈、抽取回血通暢后可進行心電圖引導PICC導管尖端定位,如送管不暢,無回血需撤出導管重新送管。
1.2.2.4 獲取靜脈內(nèi)心電圖 當導管送至體外測量長度時,穿刺血管在上肢的將患兒穿刺側肢體放置于與軀干角度約45°的位置,穿刺頭皮血管及頸外靜脈的患兒將其頭部保持中立位;把浸泡的右上心電導聯(lián)夾取出,導聯(lián)線用無菌治療巾包裹,導聯(lián)夾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后夾在PICC導管體外端連接的輸液針頭上,以使導聯(lián)夾、輸液針頭及PICC導管中的0.9%氯化鈉溶液形成導電系統(tǒng),連接完好后心電監(jiān)護儀上會有心電圖波形出現(xiàn),如未出現(xiàn)心電圖波形可輕輕勻速推注0.9%氯化鈉溶液(推注速度約1 mL/min,以導管尖端液體能連續(xù)滴出為宜)。同時觀察心電監(jiān)護儀上心電圖P波的形態(tài)及振幅,如果P波顯示不理想時可適當遞送或回撤導管,當見到高尖P波后繼續(xù)緩慢遞送導管直到P波呈雙向改變時(正向高振幅P波起始段出現(xiàn)位于心電圖基線下方的小負向波)打印心電圖,再緩慢撤出導管,調(diào)節(jié)導管位置至P波為正向且振幅最大時停止送、撤管,打印此時的心電圖,如導管為三向瓣膜式則需再回撤導管0.5 cm;撤去心電導聯(lián)夾和輸液針頭。妥善固定PICC導管。胸部X線攝片定位并與心電圖定位結果比較。
1.2.2 X線胸片PICC導管尖端位置判斷 (1)導管異位:導管尖端未進入上腔靜脈中下段或CAJ,或進入其他靜脈。(2)導管正位: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中下 1/3 或CAJ部位。(3)X線胸片CAJ位置認定:以氣管隆突作定位標志,CAJ位于氣管隆突下1~2 cm(1個月至3歲)、1.5~3 cm(4~11歲)、2~4 cm(12~14歲)[14]。(4)如果氣管隆突識別困難者以后肋作為定位標志,CAJ位于第5~7后肋(T5~7),T4相當于胸鎖關節(jié)位置(過淺),T8以下為進入心房(過深)[15]。
1.2.3 心電圖引導PICC尖端位置判斷 根據(jù)心電監(jiān)護儀上心電圖P波的形態(tài)及振幅判斷。導管尖端位于(1)CAJ上方:P波較體表心電圖的P波增大;(2)CAJ:P波形態(tài)最大,振幅達峰值或雙峰P波;(3)CAJ下方:P波振幅減小,P波起始段出現(xiàn)位于心電圖基線下方的負向波(雙向P波)或P波倒置;(4)其他部位:P波的形態(tài)及振幅類似于基礎心電圖[4,14,16-17]。
1.2.4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計算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出現(xiàn)特異性P波形態(tài)變化的患兒中 ,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下1/3段的百分率,即真陽性率)和特異度(未出現(xiàn)特異性 P波形態(tài)變化的患兒中,導管尖端未進入上腔靜脈的百分率,即真陰性率)。
60例患兒中49例患兒心電圖出現(xiàn)特征性的高尖P波,其中導管尖端位置位于鎖骨下靜脈、頸內(nèi)靜脈、無名靜脈、右心房者各1例,位于上腔靜脈45例;11例患兒心電圖未出現(xiàn)特征性的高尖P波,其中導管尖端位置位于鎖骨下靜脈2例,無名靜脈4例,頸內(nèi)靜脈4例,上腔靜脈1例。
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靈敏度為91.84%(45/49),特異度為90.91%(10/11)。胸部X線攝片顯示PICC導管尖端正位率為76.67%(46/60)。
靜脈內(nèi)心電圖定位技術在PICC 導管尖端定位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原理為通過心內(nèi)連接轉換器將心房內(nèi)心電圖轉換為體表心電圖,在心電監(jiān)護下直視心臟P波電生理的改變[10],由此指導 PICC 尖端定位及導管放置。本次研究60例患兒中49例出現(xiàn)心電圖特征性的高尖P波,經(jīng)X線攝片顯示45例PICC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靈敏度為91.84%(45/49),其中有4例胸部X線攝片顯示PICC導管尖端不在上腔靜脈,分析原因為:(1)小兒上腔靜脈相對較短,在患兒躁動、哭鬧時胸腔壓力增大易導致導管移位至鎖骨下靜脈或頸內(nèi)靜脈,2例導管尖端異位患兒年齡分別為3個月和6個月。(2)PICC導管尖端位置會隨著患兒手臂運動及與肢體角度大小而改變,還與患兒體位有關:當上肢從內(nèi)收位到外展90°時,大多數(shù)導管尖端平均向上移動21 mm,且右側置管較左側移動度更大,只有少數(shù)向下移動[18]。CONNOLLY等[19]研究患兒置管側手臂移動對導管尖端位置移動影響,發(fā)現(xiàn)手臂位置的變化會引起PICC導管尖端位置移動,平均移動2.2個肋間距,最大可達3.5個肋間距。彎曲和內(nèi)收肘關節(jié)可使導管尖端向上腔靜脈心房端進入的更深,即使無劇烈運動、無負重,只是大角度的肘關節(jié)和/或肩關節(jié)移動也會導致導管尖端位置的大幅移位。而重癥患兒不合作,攝片時體位及肢體改變所以造成X線胸片上顯示PICC導管尖端稍淺或稍深,對于心電圖為正向高尖P波而X線胸片上顯示PICC導管尖端稍淺或稍深患兒,置管后未根據(jù)胸部X線攝片定位結果進行導管位置調(diào)整,患兒順利完成靜脈輸液治療,患兒也無與導管相關的不適癥狀。11例患兒PICC置管中心電圖未出現(xiàn)特征性的高尖P波,經(jīng)X線攝片顯示10例PICC導管尖端不在上腔靜脈,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特異度為90.91%(10/11),有1例患兒心電圖未出現(xiàn)特征性的高尖P波而胸部X線攝片顯示PICC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分析原因可能與重癥患兒心率快、呼吸快、躁動或使用儀器多干擾大使得P波振幅改變小不易辨別有關;在患兒病情穩(wěn)定后重新使用心電圖定位獲得了清晰可辨的特征性的高尖P波。
本研究顯示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靈敏度為91.84%,略低于國外研究[14],原因可能為:(1)本研究采用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推注0.9%氯化鈉溶液作為導電介質(zhì),國外采用專用轉換器,兩者相比存在靈敏度上差異;(2)本次研究對象為PICU中重癥患兒,置管時如送管順暢,抽取回血通暢,為減少對患兒刺激,并沒有過多調(diào)整導管至心電圖出現(xiàn)高尖P波;(3)我科剛開展運用心電圖定位技術,與技術不成熟有關。心電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時如心電圖顯示不清或干擾大時可采取拔掉電源線、減少人員走動、查看電極連接、擦干穿刺處皮膚、換走潮濕的治療巾、減少固定患兒的工作人員肢體等方法減少電磁信號干擾[15]。心電圖定位技術在PICC置管術中即能發(fā)現(xiàn)導管異位并及時調(diào)整,有6例患兒心電圖未顯示特征性的高尖P波,經(jīng)回撤導管,改變肢體與軀干角度后重新送管使PICC 頭端到達了理想位置,保證了一次穿刺成功率,簡便有效。心電圖定位成功后即可進行靜脈輸液,避免了等待放射科攝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的時間。
綜上所述,重癥小兒PICC置管中利用心電圖定位導管尖端位置,可以方便、實時確定PICC尖端位置,及時對異位的導管進行調(diào)整,提高PICC導管尖端正位率,對心電圖出現(xiàn)特征性P波改變,導管抽取回血通暢的患兒可直接進行靜脈輸液,不必行X線胸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2,11],減少放射線對患兒的傷害,保證護理安全,減輕患兒痛苦,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值得在小兒PICC置管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