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升
(福建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
在1992年迪士尼動畫電影《阿拉丁》中,阿拉丁是阿拉伯人,故事背景則是約旦河邊的虛構中東國家阿古拉巴。實際上,從1926年的德國電影《艾哈邁德王子歷險記》開始,電影中的阿拉丁往往就是阿拉伯人。受此影響,在二十世紀眾多的童話故事中,阿拉丁基本上也是阿拉伯人。但是,在十九世紀,情況并非如此。在當時的國際文化中心——倫敦,阿拉丁通常以中國人形象出現于各劇院,各種版本的阿拉丁戲劇(主要是圣誕幽默劇)則“反映了(英國民眾)對中國的普遍態(tài)度”[1]。
文章要探討的是十九世紀早期(1800—1830年)英國文學中的阿拉丁形象。這里的“英國文學”由兩部分 構成:第一,翻譯文學,即英文版《天方夜譚》中的《阿拉丁和神燈》;第二,以《阿拉丁和神燈》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各類文學(以下簡稱“阿拉丁改編文學”),此階段的“阿拉丁改編文學”主要包括兩部戲劇和一篇童話。文章將依次分析譯本、戲劇和童話中的阿拉丁形象,并做出歸納。
十八世紀二十年代,由安托萬·加朗翻譯的法語版《天方夜譚》(以下簡稱“加朗版”)被倫敦格拉布街上的雇傭文人翻譯為英語,由此開啟阿拉丁在英國的三百年旅程。在十八世紀,雖然一些新的《天方夜譚》英譯本陸續(xù)出版,但這些英譯本往往以格拉布街版《天方夜譚》為基礎。所以,格拉布街版《天方夜譚》是十八世紀最重要的《天方夜譚》英譯本。
十九世紀早期出現兩部《天方夜譚》英譯本。第一部是愛德華·福斯特翻譯的《天方夜譚》(TheArabianNights),出版于1803年,1810年修訂后再次出版(以下簡稱“福斯特版”)。第二部是喬納森· 司各特翻譯的《天方夜譚》(TheArabianNightsEntertainment),出版于1811年(以下簡稱“司各特版”)。兩個譯本都是以“加朗版”為底本。其中,“司各特版”被認為是“加朗版”的“第一個標準英譯本”[2],后世的“阿拉丁改編文學”多以此譯本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底本相同,兩個譯本中的《阿拉丁和神燈》的情節(jié)基本相同。實際上,所有英文版《天方夜譚》中此故事的情節(jié)都基本相同。由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先了解這兩個譯本中《阿拉丁和神燈》的情節(jié)。故事的情節(jié)如下:
在一座遙遠的中國都城,有個名叫穆斯塔法的貧窮裁縫。穆斯塔法夫婦膝下只有一子,名叫阿拉丁。阿拉丁從小就懶惰貪玩,長大后也不學無術。穆斯塔法希望兒子改邪歸正,但阿拉丁置若罔聞,最后穆斯塔法郁郁而終。阿拉丁十五歲那年,一位北非的巫師來到中國都城,他看中阿拉丁的懶散和無知,決定利用阿拉丁。在大街上,巫師假裝偶遇阿拉丁,并聲稱是阿拉丁的叔叔。他出手闊綽,最終騙取了阿拉丁母子的信任。幾日后,巫師帶著阿拉丁來到城郊的一個山腳下。巫師施展法術,并讓阿拉丁移開地面的一塊巖石,地穴便出現了。巫師交給阿拉丁一枚戒指,令他進入地穴取神燈。阿拉丁在地穴深處找到神燈。當阿拉丁帶著神燈正要爬出洞口時,巫師要求阿拉丁先交出神燈,然后再出來。阿拉丁則要求巫師先幫他一把,然后再交出神燈。兩人爭執(zhí)不休,巫師一氣之下封閉地穴。阿拉丁見此驚慌失措,幸運的是,他不經意間擦拭戒指并喚出戒指精靈,然后在其幫助下逃生?;丶液?,阿拉丁偶然獲知神燈的秘密,母子二人在神燈精靈的幫助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一日,公主白德爾布杜爾要到澡堂沐浴,為一睹芳容,阿拉丁躲在澡堂大門后窺視,并陷入愛河。經過一系列有趣的事件(如在阿拉丁的哀求下穆斯塔法夫人被迫向蘇丹提親以及阿拉丁把情敵整夜關在廁所里使其受凍等),阿拉丁迎娶公主,并在神燈精靈的幫助下建造了一幢華麗的宮殿。幾年之后,巫師得知阿拉丁尚在人世,便再次從非洲來到中國都城,伺機報復。一日,趁阿拉丁外出狩獵,巫師通過“新燈換舊燈”的伎倆從公主處騙取神燈。神燈到手,巫師喚出精靈,令其把宮殿和公主一起移到非洲。次日,蘇丹發(fā)現宮殿不翼而飛,目瞪口呆。他命令阿拉丁在四十日內找回公主,否則斬首示眾。對宮殿和公主突然消失之事,阿拉丁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絕望之際,他不經意間又喚出戒指精靈,并在其幫助下來到非洲,找到公主。然后,阿拉丁和公主設計毒死巫師,奪回神燈。最后,阿拉丁還挫敗巫師的弟弟(也是一位巫師)的復仇,將其刺死。從此,阿拉丁和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
兩個譯本中,阿拉丁最引人注目的形象特征就是他的中國人身份。與此相關的描述有兩類:第一,故事發(fā)生地;第二,故事中出現的中國習俗。
先以“福斯特版”為例。故事中,“China”(中國)一詞出現17次,分別在卷四的第312頁、329頁、334頁、337頁、439頁和452頁,卷五的第15頁、17頁、18頁、19頁(出現三次)、22頁、27頁(出現三次)和29頁。多數情況下,敘事者通過“China”一詞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以及巫師是從極西的北非摩洛哥來到極東的中國。比如,當講到巫師帶阿拉丁來到城郊時,敘述者這么說:“他們最后來到一個狹窄的山谷,山谷坐落在兩座不高不矮的山嶺間,山嶺的高度幾乎相同。這就是巫師千方百計引誘阿拉丁來的地方!只有在這里,巫師才能實施其野心勃勃的計劃,為此,他不遠萬里從非洲來到中國?!盵3]328-329又如,當講到巫師獲知阿拉丁還在人世時,敘述者這么說:“第二天一早,巫師就從馬廄里牽出一匹馬,騎上去,開始他的旅程。他從巴巴里出發(fā),經過一座又一座城市,一個又一個省,一路馬不停蹄。最后,他終于來到中國,然后又到達都城,蘇丹、公主和阿拉丁都居住在此地?!盵3]453
第二類與此相關的證據是故事中出現的中國習俗。“福斯特版”談及三種中國習俗:
第一種是飲茶的習俗。當講到巫師第二次來到中國都城并落腳休息后,敘述者這么說:“次日,巫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聽公眾對阿拉丁的看法,了解輿論對阿拉丁的評價。他在都城里閑逛,走進一處顧客最多的地方,此地全城最為知名,是達官貴人云集之處。巫師入座后就飲用一種氣味特殊、溫熱的液體(A warm liquor of a particular kind),巫師記得上次來中國時也喝過?!盵3]452-453“一種氣味特殊、溫熱的液體”就是茶。李維中在其譯文中則把“顧客最多的地方”直接譯為“茶館”[4]。
第二種是喝交杯酒的習俗。阿拉丁在戒指精靈的幫助下來到非洲,暗中見到被擄的公主,獲知她正被巫師逼婚,阿拉丁決定設計毒死巫師。為達到目的,公主不得不逢迎巫師。傍晚,巫師來到公主的住處共進晚餐,晚餐進行片刻,公主向巫師敬酒。三杯之后,巫師有幾分醉意,沉湎于公主的殷勤和美色。公主趁機把自己的酒杯調換成事先下好毒藥的酒杯,斟滿酒,然后也給巫師斟滿酒?!皟扇烁鞒志票?,‘我不知道’,公主對非洲巫師說道,‘當情侶要通過飲酒表達愛意時,非洲的風俗是什么樣的。在中國,兩人會舉起各自的酒杯呈給對方,為彼此的健康干杯?!鬟呎f邊把自己的酒杯呈送給巫師,同時也把巫師的酒杯接過來……為了能盡快喝完酒,巫師仰頭而飲。他一直保持此姿勢,公主則持杯抿唇,只見巫師兩眼翻白,幾乎沒有抽搐就往后倒下,一命嗚呼”[5]17-18,三種中國習俗中,唯有此習俗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直接、緊密的關系。正是巧妙地利用喝交杯酒的中國習俗,公主才能讓巫師喝下毒酒,幫阿拉丁奪回神燈,故事情節(jié)才能繼續(xù)發(fā)展。
第三種是睡草席的習俗,這在巫師的弟弟試圖為巫師復仇時提到。為替兄復仇,巫師的弟弟(也是一位巫師)來到中國都城,這位性情乖戾的巫師企圖殺死都城里一位醫(yī)術高超、廣受愛戴的女居士法蒂瑪,然后再冒充其獲取公主的信任,進入皇宮,伺機報仇。他整天跟蹤法蒂瑪,觀察其行為舉止,直到夜幕降臨。然后,“巫師的弟弟才返回店里,如前文所述,店里提供一種溫熱的液體,供客人飲用。天氣很熱的時候,你還可以選擇在店里過夜。炎熱時節(jié),中國人更愿意睡在草席(Mat)上,而非床上”[5]29。除了談及睡草席的習俗,此處又提到中國人飲茶的習俗。
“司各特版”的情況和“福斯特版”類似。在“司各特版”中,“China”(中國)一詞出現12次,分別在卷四的第284頁、297頁、302頁和391頁,卷五的第24頁(出現兩次)、25頁(出現兩次)、26頁、32頁(出現兩次)和33頁。多數情況下,敘述者也是通過“China”一詞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以及巫師是從極西的北非摩洛哥來到極東的中國。“司各特版”也談及上述三種中國習俗,分別出現在卷四的第391頁,卷五的第21頁和34頁。如在談到茶時,“司各特版”的英文是“A certain warm liquor”[6]391(“一種溫熱的液體”),并在卷末附有注釋,“此處肯定是指茶”[6]403。
此外,根據上述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確定阿拉丁的其他形象特征。首先,阿拉丁是個幸運兒。阿拉丁出生卑微,卻獲得神燈的幫助,成為大富翁,并娶到美麗的公主,榮華富貴集于一身。同時,在危急時刻他總能化險為夷。其次,阿拉丁是滑稽的。比如,在地穴口,圍繞著“先交燈還是先出地穴”這個問題,阿拉丁和巫師爭執(zhí)不休。又如,為娶到公主,阿拉丁央求母親上朝向蘇丹提親。當然,劇中其他一些人物也滑稽可笑。比如巫師,他喬裝成小販上演“新燈換舊燈”的把戲,整個過程令人忍俊不禁。又如國王,他看到宮殿和公主不翼而飛時的表情讓人不覺莞爾。第三,阿拉丁是個知錯能改的人。阿拉丁得知神燈的秘密后,并沒有利用它揮霍浪費,而只是維持一般的生活,并時常接濟鄰居街坊。迎娶公主后,他也沒有驕奢放逸。相反,他勤奮學習,甚至掛帥出征,剿滅叛軍,為維持中國邊疆的穩(wěn)定立下功勞。此時的阿拉丁和少年阿拉丁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十九世紀前期,《阿拉丁和神燈》中阿拉丁最引人注目的形象是其中國人身份。而且,他的中國人形象是正面的:他是幸運兒,是快樂的使者,是知錯能改的少年。而敘述者把此故事的背景設定為中國,實際上是為了突出地理的遙遠,使故事情節(jié)更有懸念,增加戲劇性效果。另外也反映出此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對那時中國的盛世情況的向往。
1788年,愛爾蘭劇作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fe)的劇本《阿拉丁和他的神燈》(AladdinandHisWonderfulLamp)在倫敦的科文特花園劇院上演。這是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第一次登上戲劇舞臺,但是,此劇沒有引起很大反響,完整的劇本也沒有保存下來。這是十八世紀唯一和阿拉丁相關的改編戲劇。進入十九世紀,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才真正從書本走向舞臺,阿拉丁頻繁出現在倫敦的戲臺上,眾多以《阿拉丁和神燈》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劇本留存下來(以下簡稱“阿拉丁戲劇”)。根據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批評家威廉·亞當斯的觀點,這些“阿拉丁戲劇”中,“值得一提的”的就有21部[7]。因此,戲劇成為塑造阿拉丁形象的最主要文類。十九世紀早期出現了兩部“阿拉丁戲劇”:第一部是1813年復活節(jié)時在科文特花園劇院上演的《阿拉??;或神燈》(Aladdin;ortheWonderfulLamp),作者是查爾斯·法爾利(Charles Farley);第二部是1826年復活節(jié)時在倫敦的特魯里街皇家劇院上演的歌劇《阿拉丁,童話歌劇》(Aladdin,aFairyOpera),作者是喬治·索恩(George Soane)。
查爾斯·法爾利身兼多職,既是演員,又是劇務總監(jiān),還是戲劇家。他寫過不少戲劇,但其中大部分沒有刊印?!栋⒗?;或神燈》是兩幕劇,此劇極受觀眾歡迎?!?813年4月19日首映”[8],接著從1814—1822年,此劇每年都有上演。1826年,此劇在科文特花園劇院重新布景上演,并在之后十年(1826—1836年)年年上演。和原著相比,它的故事情節(jié)有不少改動:
第一幕開始時,巫師阿巴那扎爾向天神歐拉克祈求神諭,意圖使自己成為世上最有權勢之人。歐拉克告訴阿巴那扎爾,在遙遠的尤托爾佛的地穴中有盞神燈,它能滿足他的任何欲望。但是,阿巴那扎爾自己不能取出神燈,取燈者必須是個“出身卑微、失怙且不合群的少年”[9]12。于是,阿巴那扎爾帶著啞巴奴隸卡斯拉克來到尤托爾佛,這是韃靼國的一個 城市。在大街上,阿巴那扎爾遇見清·穆斯塔法和她的兒子阿拉丁,他決定騙阿拉丁去取神燈。他聲稱是阿拉丁的叔叔,并騙取阿拉丁母子的信任。同時,韃靼國的可汗通格盧克決定把公主白德爾布杜爾許配給大維齊爾(宰相)韓江的兒子阿扎克。公主并不滿意這個婚約,她向貼身侍女阿姆若傾訴自己的理由:“看著我從小長大的托缽僧曾特意囑咐我,說我應該嫁給一個名叫阿拉丁的年輕人,雖然他出生卑微,但是他的人格和品德無人能及。阿扎克不是我的意中人。”[9]16再說阿巴那扎爾帶著卡斯拉克和阿拉丁來到城郊,巫師逼迫阿拉丁進入地穴取神燈。阿拉丁取到神燈,正準備爬出洞口時,巫師要求阿拉丁先交出神燈,阿拉丁則要求巫師先拉他一把,兩人爭執(zhí)不休。此時,一直都很同情阿拉丁的卡斯拉克想幫助阿拉丁,結果也被阿巴那扎爾推進地穴。巫師封死地穴并離去。阿拉丁在卡斯拉克的提醒下喚出戒指精靈,兩人帶著神燈逃離地穴。回家后,阿拉丁把經歷告訴母親,接著他發(fā)現神燈的秘密。此時,街道上鑼鼓喧天,原來公主要到皇家澡堂沐浴。阿拉丁帶著卡斯拉克躲在澡堂大門后偷窺公主的芳容。當阿拉丁和卡斯拉克準備離去時,阿扎克試圖進入澡堂非禮公主。阿拉丁英雄救美,公主也認識了阿拉丁。
第二幕開始時,阿拉丁央求母親向可汗通格盧克提親??吹角濉つ滤顾◣淼钠嬲洚悓?,可汗動心了,要求阿拉丁進宮。阿拉丁在神燈精靈的幫助下,裝扮成王子覲見可汗。公主再次見到阿拉丁,欣然同意結婚。阿拉丁便讓神燈精靈建造一幢宮殿以迎娶公主。此時,阿巴那扎爾已發(fā)現阿拉丁和卡斯拉克逃離地穴,便再次來到韃靼國,欲奪回神燈。趁阿拉丁外出打獵,阿巴那扎爾通過“新燈換舊燈”的計謀從卡斯拉克那里盜取神燈,然后喚出精靈,令其把宮殿和公主移到非洲??珊古砂⒃巳プ讲栋⒗?,阿拉丁在卡斯拉克的幫助下逃脫,并在卡斯拉克的提醒下再次喚出戒指精靈。在戒指精靈的幫助下,兩人來到非洲,發(fā)現公主正被阿巴那扎爾逼婚。阿拉丁和公主設計毒死巫師,把宮殿移回韃靼國,最后二人和可汗及清·穆斯塔法大團圓。
此劇中,阿拉丁還是幸運的,但是,他沒那么滑稽了。此劇的喜劇效果主要來源于新增的一位角色——啞巴奴隸卡斯拉克??ㄋ估嗽诖藙≈惺俏怀蠼牵沂菃“统蠼?,丑角的喜劇效果依賴動作而不依賴語言,這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就有所體現,可謂是英國戲劇的一個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也體現在現代英國電影,如《憨豆先生》中。此外,此劇的中心內容不再是阿拉丁的冒險和幸運,而是阿拉丁和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因此,此劇塑造了一個浪漫多情的阿拉丁。
當然,此劇中阿拉丁的最重要特征還是他的中國人身份。劇中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在第二幕第二場中,當阿拉丁裝扮成一位富有的王子覲見可汗時,他是“坐著一乘華麗的中國轎子過橋”參見可汗[9]27。又如,在《天方夜譚》中,阿拉丁的母親并沒有名字,在此劇中,她有一個中國化的名字:清(Ching)。此外,啞巴奴隸也是中國人。而可汗的姓通格盧克(Tongluck)則來源于法國作家托馬-西蒙·格萊特(Thomas-Simon Gueulette)1723年創(chuàng)作的東方傳奇《達官馮皇的奇遇——中國故事集》,其中甘南國國王(即書中的中國國王)的姓就是通格盧克。最后,此劇的背景是韃靼國,英國學者安·威恰德認為這里的韃靼國是指元朝:“十三世紀,蒙古統(tǒng)治者管轄著遼闊的中亞領土,這給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提供一個可信的地點。這個故事中既有征服中國城市的外族統(tǒng)治者、大維齊爾,也有他們的中國奴隸。”[10]這個背景選擇反映了法爾利對《阿拉丁和神燈》原著的忠誠。對每一位改編作家而言,如何設定阿拉丁和神燈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個難題。因為《阿拉丁和神燈》不僅包含中國元素,也包含不少阿拉伯元素。比如,故事中稱國王為“蘇丹”,并且出現了公共澡堂,而公共澡堂是阿拉伯世界曾受羅馬文明影響的證據。但是,威恰德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是個多民族聚居、幅員廣闊的國家;元朝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以其為背景可以化解故事中這些表面上的矛盾。因此,此劇和中國頗有淵源。這種觀點在英美學界已獲得認可。比如,張東信(Chang Dongshin)在其博士論文中就認為此劇屬于“具有中國主題的戲劇作品”[11]。
喬治·索恩的歌劇《阿拉丁,童話歌劇》是此時出現的另一部“阿拉丁戲劇”,此劇1826年4月上演。喬治·索恩是位多產作家,代表作包括情節(jié)劇《客棧老板的女兒》和《夜舞者:歌劇》?!栋⒗?,童話歌劇》在上演前名噪一時,因為它的作曲者是當時英國音樂界的巨擘——亨利·畢曉普(Henry Bishop)。
此劇的背景是波斯的城市伊斯法罕,阿拉丁是波斯人。此劇分三幕:
第一幕開始時,巫師穆拉德來到伊斯法罕,因為他通過巫術獲知此地埋藏著一盞神燈。但是,能取神燈的必須是位淳樸的少年。穆拉德“在伊斯法罕的一條街道上”[12]遇到偷蘋果的英俊少年阿拉丁,決定利用阿拉丁實現自己的陰謀。他冒充阿拉丁的叔叔,并通過自己的財富騙取阿拉丁母子的信任。阿拉丁的母親吉娜卜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善良的鄰居——理發(fā)師哈基。穆拉德把阿拉丁帶到伊斯法罕城郊的山腳下,交給阿拉丁一枚戒指,令其進入地穴取神燈。阿拉丁取到神燈返回,和穆拉德圍繞著“先交燈還是先出地穴”爭執(zhí)不休。穆拉德封死地穴。阿拉丁茫然無措,但在三位神燈精靈的幫助下逃出地穴,碰到正焦急尋找他的母親和哈基。一日,阿拉丁得知公主諾馬哈爾去皇家澡堂沐浴,就躲在澡堂的大柱子后窺視。結果,公主也看到他,兩人一見鐘情。阿拉丁就讓母親帶上自己在地穴中取得的珠寶向波斯國王——公主的哥哥提親,國王收下禮金,但卻要求更高昂的禮金。
在第二幕中,為滿足國王的要求,阿拉丁裝扮成王子,帶著神燈精靈變出的禮物向國王提親。公主見是阿拉丁提親,喜出望外。為迎娶公主,阿拉丁讓精靈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宮殿。穆拉德得知阿拉丁的現狀后又來到伊斯法罕,實施“新燈換舊燈”的把戲。然后他喚出精靈,令其把宮殿和公主移到非洲。理發(fā)師哈基找到正在打獵的阿拉丁,但是,飛黃騰達后的阿拉丁翻臉不認人,意圖通過施舍打發(fā)走哈基,哈基失望而去。次日,國王發(fā)現宮殿和自己的妹妹不翼而飛,大怒,并認為阿拉丁是個巫師,決定處死阿拉丁。阿拉丁逃匿到哈基的住處,國王威脅哈基交出阿拉丁,哈基拒絕其要求,國王決定處死哈基。此時,阿拉丁挺身而出,決定承擔后果。但國王改變主意,他以吉娜卜為人質,限定阿拉丁在七日之內找回公主。
第三幕開始時,七日已過,阿拉丁仍未找到公主,于是被關進監(jiān)獄。阿拉丁回憶往昔,心灰意冷,就托哈基購買毒藥,決定服毒自盡。關鍵時刻,阿拉丁看到手指上的戒指,便喚出戒指精靈。兩人來到非洲,阿拉丁密會諾馬哈爾公主,指使她毒死巫師。巫師在垂死之際,欺騙公主點燃神燈。最后,神燈被燒毀,阿拉丁給予三位神燈精靈自由。
在十九世紀眾多的“阿拉丁戲劇”中,此劇情節(jié)最為復雜,但上演之后卻并不受觀眾歡迎,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演出時間過長。在眾多的“阿拉丁戲劇”中,此劇篇幅最長,有75頁,而法爾利的劇本才36頁。相應的,它的演出時間也很長,首演從傍晚7點一直持續(xù)到晚上11點多。第二個原因是此劇的道德說教太明顯,試圖塑造一個嚴肅而且深刻的阿拉丁,他經歷了迷失到悔悟的成長過程。為此,喬治·索恩特意創(chuàng)作哈基這個角色,哈基去找阿拉丁的情節(jié)很容易讓人們聯(lián)想到《遠大前程》中喬去探望匹普時遭受冷遇的情節(jié)。阿拉丁和匹普都因為虛榮和勢力疏離過去的好友。但兩人最后又都幡然悔悟,明白人生和友情的真正含義??上?,喬治·索恩的改編并沒有贏得觀眾的掌聲和贊賞。
總之,這部以波斯為故事背景的歌劇遠不及法爾利的《阿拉??;或神燈》受歡迎。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戲劇家詹姆斯·普朗舍(James Planché)這樣評論此?。骸八鼪]有受到普遍歡迎,斯蒂芬女士的宛轉歌喉也只能讓它勉強上演幾個晚上?!盵7]特魯里街劇院的經理羅伯特·埃利斯頓(Robert Elliston)意圖通過此劇和正在科文特花園劇院上演的另一歌劇《奧伯龍》一比高下,結果因為此劇的失敗,“埃利斯頓瀕臨破產”[13]。
綜上所述,在十九世紀早期,雖然戲劇中的阿拉丁有兩種形象:中國人和波斯人,但英國人普遍接受的,或者說更喜歡的是他的中國人形象,而非中東人形象。
除了被改編成戲劇,《阿拉丁和神燈》也被改編成童話寓言(以下簡稱為“阿拉丁童話”)。十八世紀的英國人認為《天方夜譚》中有不少道德問題,并不適合兒童閱讀。他們認為《天方夜譚》是“一個多層面的花園”[14],雖然繁花似錦,但也有不少雜草和荊棘。因此,需要經過“敘事上徹底的除草”之后[14],它才適合兒童閱讀。最早把“加朗版”改編成童話寓言的作家理查德·約翰遜(Richard Johnson)就把自己比喻成“花農”[15],要“帶著一雙慧眼穿越這塊雜草叢生的地方”[15]。他的《東方道德家或<天方夜譚>中的美文》是英國第一部兒童版《天方夜譚》選集。
和十九世紀中后期相比,十九世紀早期的“阿拉丁童話”少之又少,筆者目前只找到一篇此時期的“阿拉丁童話”,即1825年出版的兩卷本《東方故事:<天方夜譚>之寓言節(jié)選》(OrientalTales:BeingMoralSelectionsfromtheArabianNights’Entertainments)中的《改過自新的懶漢;或神燈》(TheIdlerReformed;or,theWonderfulLamp)。它的匿名編選者和理查德·約翰遜觀點一致,認為《天方夜譚》的內容良莠不齊。在“致讀者”中,這位匿名編選者說道:“開明之士關注青少年的教育,卻不敢貿然建議他們去閱讀《天方夜譚》。這些東方故事優(yōu)美動人,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刻的故事。但是,大多數故事卻夾雜著粗俗和不雅,這是由于作品創(chuàng)作受到時代的限制,因此,一百多年來,對其進行細致的選編是教育者亟需做的一項工作,但是,做此項工作的人又很少?!盵16]iii
《改過自新的懶漢;或神燈》的情節(jié)和《天方夜譚》中《阿拉丁和神燈》的情節(jié)相似,此處就不再贅述。但它的情節(jié)有兩個特點:第一,原文中的情節(jié)被大量刪除,導致此童話變得簡單。寫到阿拉丁迎娶公主就結束了,巫師復仇的故事以及巫師的弟弟替巫師復仇的故事全被刪除。第二,刪除原文中粗俗的描寫。比如,阿拉丁躲在澡堂大門后窺視公主的情節(jié)就被刪除。在此童話中,阿拉丁只是覺得自己有錢,便突發(fā)奇想要娶公主:“阿拉丁的眼界逐漸開闊,他發(fā)現,當初在地穴中收集的那些美麗的果實并非自己和母親想象的那樣是彩色琉璃,而是奇大無比、色澤清澈的寶石。有這些寶石,又有神燈,他便突發(fā)奇想。一日,他對母親說:‘母親,你不認為我到了結婚的年齡嗎?我覺得您應該上朝向蘇丹提親,讓他把公主嫁給我?!盵16]32
如此改編后,此寓言中的阿拉丁形象有兩個特點:第一,阿拉丁是中國人。此童話兩次提到“China”一詞,分別在第15頁和28頁。用于說明故事的發(fā)生地以及巫師不遠萬里從極西的摩洛哥來到極東的中國,但沒有提到上述的三種中國習俗??梢姡m然阿拉丁的身份和國籍在寓言中似乎并不重要,但改編者并沒有否定他的中國人身份和故事的中國背景。第二,阿拉丁是悔過自新者。這則童話把阿拉丁塑造成悔過自新者。這個形象特征在《阿拉丁和神燈》和《阿拉丁,童話歌劇》中就已存在,但在此寓言中,則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種思維和十八世紀 末英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思想一致。十八世紀末,英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以道德教育為主要目的。許多兒童文學作家認為兒童文學的目的在于說教,而非單純的娛樂。當然,作品可以有一定的娛樂性,但這只是用于吸引兒童來閱讀。所以,此時期的兒童文學常常講述任性的孩子如何變得順從,粗心的孩子如何學會細心等。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受到十七世紀 清教主義的影響。清教主義認為由于人類的墮落,每個人都生而有罪,童年亦是如此,是個危險期。兒童文學的目的在于教育兒童,消除他(她)們身上的罪惡,使他(她)們得到救贖。為此,兒童文學必須塑造大量改過自新的人物,以作為兒童學習和模仿的典范。
顯然,《改過自新的懶漢;或神燈》反映了十八世紀 末英國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觀。在這則童話中,阿拉丁本來是個“邪惡、頑固不化、違抗母意的”[16]15中國少年,后來他知錯就改,成為一個典型的改過自新者,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
1992年,迪士尼動畫電影《阿拉丁》成功上映。在電影中,阿拉丁樂于助人、心地善良、熱愛自由、崇尚愛情??墒?,和十九世紀早期英國文學中的阿拉丁形象不同的是,電影中的阿拉丁是阿拉伯人。從十九世紀初的中國人到二十世紀末的阿拉伯人,阿拉丁的形象在兩百年間經歷了復雜的演變。實際上,阿拉丁的中國人身份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喪失。當時,阿拉丁以西方白人的形象出現在多部英國歷險小說中,他的形象完全受到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他的國籍和身份已不再重要。但是,即便如此,即使迪士尼塑造的阿拉丁新形象深入人心,人們都不應該忘記,在十九世紀早期,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阿拉丁常常以中國人的形象出現在英國的文學作品中和舞臺上,阿拉丁和中國頗有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