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博
巴彥縣城西郊,一座目光深邃、神情凝重的頭像雕塑引人注目。
這個相貌清秀、戴著眼鏡的年輕人,看上去像個文弱書生,其實卻是威名赫赫、年僅30歲便戰(zhàn)死在抗日第一線的紅色高級將領——張甲洲。
張甲洲的確是書生出身——在清華大學的“清華英烈碑”和北京大學的“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上,同時刻有這位以身殉國的校友名字。
為什么在我國兩所第一流大學的紀念碑上會出現(xiàn)同一個名字?張甲洲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
循著張甲洲烈士短暫卻壯烈的一生,我們走近英雄,慢慢讀懂一名熱血青年用青春譜寫的悲壯戰(zhàn)書。
不畏艱險,投身抗日救亡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張甲洲當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1907年出生,從小就聰慧過人,1923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立齊齊哈爾第一中學,因帶領學生開展反日運動,被學校開除;隨后又考入沈陽文化中學讀書,因帶領學生游行示威,再次被開除;1926年,考入齊齊哈爾甲種工業(yè)學校,因參與學潮,被逮捕入獄;1927年春,來到北平(北京),翌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理科);1929年,升入物理系一年級,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可誰也沒想到,一年之后,他居然從北大退學,又考進清華大學政治系。北大和清華都是當時最好的高等學府,他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1930年,張甲洲組織了一次集會,研究解救已被逮捕的中共北大黨支部書記。因奸細告密,張甲洲被抓進監(jiān)獄。
在獄中,張甲洲結識了中共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馮仲云。馮仲云跟他講了清華大學開展革命活動的很多情況,這讓張甲洲對清華大學更加向往。出獄后,張甲洲聽從馮仲云的建議,從北大退學,轉而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
當時白色恐怖籠罩北平,張甲洲擔負起了北平市地下黨的領導重任,歷任中共北平市西郊區(qū)委書記、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代理書記,并在京城點燃了熊熊的地下革命烽火,領導了驚心動魄的地下革命斗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甲洲組織北平學生去南京示威游行,要求國民政府出兵抗日、收復失地。珍珠橋畔,兩個小時里,38名學生在暴徒的屠刀下英勇犧牲,92名學生身負重傷。
面對血腥的現(xiàn)實,張甲洲萌發(fā)了拉武裝、打日本的念頭:“要想驅(qū)逐日寇,必須抓槍桿子!”于是,張甲洲到上海尋找黨組織,在陳賡的安排下,見到了周恩來。
據(jù)《黨史縱覽》刊文記述,聽完張甲洲回鄉(xiāng)組建抗日武裝的想法,周恩來贊賞地說:“甲洲同志,中央蘇區(qū)的毛澤東同志早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就明確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我馬上就要前往江西,去加強中央蘇區(qū)軍事工作。我代表中央和中央軍委支持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東北,你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定必勝信心!”
張甲洲告辭時,周恩來緊緊握住他的手,意味深長地說:“甲洲同志,革命勝利再見!”
揭竿而起,誓不當亡國奴
1932年4月,張甲洲帶領于天放、夏尚志、張清林、張文藻、鄭炳文等6名黨員大學生,化裝成商人,北上哈爾濱,回到家鄉(xiāng)巴彥縣張家油坊屯。
當時的偽滿洲國處于日本人的嚴密控制下,為了不引起懷疑,已經(jīng)結婚生子的張甲洲以舉辦婚禮的名義聯(lián)絡大家。
《東北抗聯(lián)征戰(zhàn)實錄》一書記述了那場特殊的“婚禮”:1932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是每年一度趕廟會的日子。一大清早,張家油坊屯來了許多人,其中有縣保衛(wèi)團團總王家善帶來的60多人,有巴彥縣中學校長孔慶堯帶來的60多人,有前后屯的自衛(wèi)團長陳維新、侯振邦、米秀峰帶來的60多人,此外還有遠道來的一些人。
宴后,前來參加張家這場“婚禮”的人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槍支彈藥和紅袖標,打出一面寫有“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字樣的旗幟,報號“平洋”,即平滅東洋鬼子之意。
在一口井旁邊的空地上,身材魁梧、面目英俊的張甲洲有力地揮舞著拳頭,慷慨激昂地演說:“抗戰(zhàn)到底,決不投降!寧在槍下死,不當亡國奴!”
誓師后,張甲洲來到老母親的房間告別:“娘,我去抗日救國了,不能盡孝,您老要好好保重。”然后,他把槍的一頭拄到炕沿上,一頭擱在肩膀上,對妻子說:“以后,你帶著孩子改嫁別人吧,別等我了。”
這支被稱為巴彥抗日游擊隊的隊伍,由于高舉抗日的大旗,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
中共滿洲省委時刻關注著這支迅速發(fā)展壯大的隊伍。不久,一個名叫李育才、人稱“小李先生”的人奉省委之命來到游擊隊,出任參謀長。這位“小李先生”,就是日后威震四海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由于張甲洲實行反日大同盟政策,聯(lián)合各種武裝力量,年輕的巴彥抗日游擊隊很快就發(fā)展到千余人,攻城打窯無往不勝。
在張甲洲、趙尚志的指揮下,游擊隊一度攻占巴彥縣城。整個巴彥縣都轟動了,城里城外的百姓扭起大秧歌,歡慶勝利。
后來根據(jù)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巴彥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為師長,趙尚志任政委。改編為獨立師后,這支隊伍在戰(zhàn)斗中發(fā)展壯大,全部變?yōu)轵T兵,縱橫馳騁在呼蘭、綏化、蘭西、安達、明水等地,成為一支抗日勁旅。日偽軍政當局哀嘆:“悍匪張甲洲,滿洲治安大患?!?/p>
不幸的是,當時的中共滿洲省委要求獨立師執(zhí)行土地革命等“左”傾政策,每到一處都打土豪、分田地,使得形勢發(fā)生劇變。1933年年初,獨立師被反動武裝打散,全師只剩70余人。
張甲洲、趙尚志不得不忍痛決定:暫時隱蔽,聽令再集。
壯志未酬,赴任途中殉國
挫折并未使張甲洲意志消沉,反而使他的抗日決心更加堅定。
1933 年7月,張甲洲只身一人乘船東去,重新操起老本行——從事地下工作。他化名張進思,設法進入富錦縣中學,僅用三個月就學會了日語,并考上二等翻譯,深得日本參事官橫山安啟的賞識,很快當上校長。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上學,張甲洲煞費苦心,辦“補習班”、安排“工讀生”、設“勤學牌”,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廣大師生宣傳革命道理。他又與抗聯(lián)三軍、六軍、七軍、十一軍取得聯(lián)系,為他們提供情報、槍支和電臺,并策動偽警察署署長李景蔭率部起義。
1937年6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馮仲云在帽兒山主持召開執(zhí)委會擴大會議,決定將抗聯(lián)三軍獨立師改編為抗聯(lián)十一軍,原師長祁致中任軍長,調(diào)張甲洲任副軍長。
8月28日早晨,張甲洲率于天放等同志離開富錦城,準備和抗聯(lián)大部隊會合。獨立師參謀長李景蔭在城南接應他們。
“叭!”當張甲洲一行人走到離縣城18里的董老茂屯附近時,玉米地里突然響起槍聲。李景蔭迅速拔出手槍還擊,警衛(wèi)連隨即從兩面沖了過去,敵人被打得死的死、逃的逃。
李景蔭回頭一看,張甲洲小腹中彈,血流如注,趕緊抱起他:“老張、老張,您怎么樣?”
張甲洲慢慢睜開眼睛,環(huán)視著戰(zhàn)友們,說了句“我不行了,你們要抗日到底”,便閉上了眼睛。年僅30歲的抗戰(zhàn)將領,生命定格在風華正茂的年齡。
張甲洲的遺體被安葬在頭道林根據(jù)地,下葬時,十一軍全軍將士跪地大哭。
1953年1月1日,周恩來總理懷著沉痛的心情走進東北烈士紀念館。在張甲洲的遺像前,周恩來久久凝視著這副熟悉的面孔,面對遺像三鞠躬后,飽含深情地說:“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國人民感謝你!”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于《東北抗聯(lián)征戰(zhàn)實錄》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