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中國人一般說喝茶,上海人沿用吳方言叫“吃茶”,一次有朋友問我,茶怎么吃,分明是喝茶湯嘛,我說這是習以為常的說法,不獨上海,蘇州人也叫“吃茶”,吳方言一脈所系。“有空倷一道吃杯茶”,當然,這是好友相邀,表示一種融融情義。
孩提時代牽著父親衣角上茶館的情景已逐漸淡漠了。只記得在大雪紛飛的隆冬時節(jié),大街上寒風刺骨,走進徐家匯老街上的一家老茶館店,掀開那厚厚的棉簾子,只覺—股暖流迎面撲來。茶館里提供的服務的確很多,除了供應各類茶水,各種小吃、點心外,邊上還有說書的助興,一邊聽書、一邊品茗,的確是一種風雅的享受。小孩子家不懂此類享受,倒是對在茶館里走來走去的各種賣零食小販感興趣,有賣香煙的,賣瓜子、花生米的等。當然,要吃點心,只要向堂倌關照一下,湯團、餛飩、各色面點都能及時送到,吃茶伴著許多食品,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吃茶”。
茶客們一般互相都熟識,嗑著瓜子,喝著茶,談笑風生,議論縱橫,還不時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尤其是茶館服務員手里提著的那張長長的銅壺嘴兒,冒著裊裊熱氣,更使人感到熱騰騰的。堂倌沖茶,用兩個手指半揭壺蓋,長嘴點三點,使茶葉在水中翻滾,加速泡開,稱為“鳳凰三點頭”。別人對自己敬茶時,要用食指及中指蜷起在桌上敲幾下,以示叩首致謝。向別人敬茶,倒至七八成即可,表示邊聊邊續(xù)杯,如果茶溢出茶盅就說明沒得續(xù)了,更說明主人心不在焉,屬于相當不禮貌的行為……這一切,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長久的記憶。
舊時,老上海茶館林立。到茶館喝茶、到混堂洗澡,是那個時候的男人日常生活中的兩大享受。江南地區(qū)歷來還有“吃講茶”的習俗,這個“吃講茶”不是討論茶葉的成色或者味道,而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吃茶形式。請本地有影響、有威信、有地位、或有社會背景的長者做“老娘舅”,一般大家吃杯茶,發(fā)生爭執(zhí)的雙方先各自陳述事由,然后茶客各抒己見;做“老娘舅”的長者也是站在公正立場發(fā)表個看法,一般理虧的一方,認個錯,道個歉,再承擔所有在場茶客的茶資,算是一拍兩響,皆大喜歡。
近來,我讀浙江嘉興的地方志材料,發(fā)覺那里不叫“吃講茶”,叫“吃講聚”而且時間一般都在農歷十月,我想,可能與農事節(jié)奏有關,廿四節(jié)氣的“立冬”和“小雪”一般在農歷十月,古人又稱“孟冬之月”,每年到這個時候,所謂軋稻、種麥、種豆、種油菜一攬子活,到此時基本忙完,更何況白晝漸短,暗夜?jié)u漸長了起來,就進入了一年之中難得的一段冬閑期,江南吳地民諺:“十月無工,只有梳頭吃飯工?!?/p>
“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茶在中國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飲料,它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表達了對情感、對生命的態(tài)度,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