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喲!
還別說,鐵絲人喊得有模有樣的,真像一個專業(yè)的打更人!
睡著了的人都能被他喊醒吧?哈哈,這樣的話,大家一定能瞪大眼睛來防火。
別光笑啦!你們也要觀察周圍!火特狡猾,咱們可別讓它從小火苗偷偷變成大火焰了!
不怕,防火我有招
說到“火”,大家一定不陌生,小到取暖做飯,大到生產(chǎn)煉鋼,我們的生活里處處有它的影子。火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功臣,在它的幫助下,飽受自然界欺凌的人類祖先,獲得了強大的力量和更多的生存機會,像童話故事里美好的結局一樣,從此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可是,桀驁不馴的火并不會一直乖巧,它會出其不意地伸出爪牙,試圖制造出各種火災,而人類只有更加嫻熟地駕馭火,更加機警地提防火,才能抵御它的威脅……遙看歷史長河,人類與火斗智斗勇的故事,比電影還要精彩呢。
哦!小心火燭
在古裝電影里,偶爾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幕:主角們在屋內(nèi)籌謀大事,外面?zhèn)鱽砀蚯弥鹱?、大聲喊話的聲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彪S后,主角們就會說:“已經(jīng)到這個時辰了啊……”
這個更夫就是夜里的報時人。當時沒有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報時幾乎全靠更夫。他們將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通過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
除此之外,更夫的另一個職責就是提醒眾人“小心火燭”。古時,人們夜里照明都是靠蠟燭和煤油之類的易燃物,居住的房屋又以木材為主,一旦失火,大片房屋都會被波及,造成巨大損失。
所以,更夫只能通過來回喊話的方式,加強大家的夜晚防火意識。只是,火的性格暴躁,發(fā)起脾氣來不分時間和地點,光靠更夫提醒可不行,還得想法子治治它。
看!我有防火墻
在和火災斗爭無數(shù)次之后,人們終于“解鎖”了防火新技能——防火墻。它由磚石材質(zhì)砌筑,構成隔離火災的屏障,不僅能防風,還能遏制相鄰的屋子著火?;张山ㄖ械鸟R頭墻便是防火墻的典型代表。
馬頭墻指的是高于山墻屋面的墻垣,它們的上方覆蓋著小青瓦,隨屋面坡度層層疊落。離遠了看,宛如成群的駿馬,在一片青色之中瀟灑奔騰,仿佛再大的火勢都能被它們踏滅;走近細看,又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設計精巧得很,上面安裝了別致的“馬頭”,有的像喜鵲尾巴,有的像方斗,還有的像鰲魚、天狗……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馬頭墻就是用來裝飾屋頂?shù)哪兀?/p>
除了防火墻之外,也有人不走尋常路,設計出“防火屋”。在明朝,存放鑾駕、儀仗等器物的倉庫,每隔七間房屋就會空出一間屋子,從外面看,這間屋子無門無窗,奇怪得很,其實屋內(nèi)都被一種建筑材料填滿,化身為5米厚的“防火屋”。再大的火勢在它面前,也得停下蔓延的腳步。
嘿!這有一口缸
防火墻能阻隔火勢蔓延,但要讓火消失,最好的辦法還是用水撲滅。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失火的時候,大家難道要臨時找口井,一桶水一桶水地往火場拎嗎?當然不是。雖然沒有自來水,但大家有水缸??!細心的朋友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古代園林、大宅還有皇宮里,都會放一些大水缸,里面有魚有花,煞是好看。它們名為“太平缸”,除了有裝飾功能之外,最大的用處就是儲水防火。它們的容量超大,平時都是蓄滿狀態(tài)——紫禁城內(nèi)共有此類大缸308口,太和殿、保和殿前各有4口,可容水2000升,接近一輛小型消防車的容水量。清朝時,為了防止冬天缸內(nèi)的水結冰,還有專人給水缸包上一層棉絮外套,甚至把水缸架在燃著炭火的石圈上,保證水不會凍成冰。
依靠風水避火災
針對一些特別怕火的建筑,古人會將風水之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例如,故宮里的皇家藏書樓——文淵閣。不同于故宮其他建筑的紅墻綠瓦,文淵閣的屋頂上覆蓋著黑琉璃瓦,因為古人認為,黑色主水,能夠克火,以黑瓦為頂,有“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淵閣為三層,仿天一閣規(guī)制,樓上居中三大間合而為一,樓下六間一字排開,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思是:天數(shù)為一,它生成了水;地數(shù)為六,它承載著天上下來的水。有防火之意。
哇!大家齊上陣
設備有了,措施也有了,就差滅火的人了。大家可不要被古裝電影畫面誤導,以為建筑失火了,只有百姓端著盆哼哧哼哧地去滅火。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有消防員了,而且歷朝歷代都把“修火憲、察火事”作為“國之大事”。
據(jù)《禮記》記載,春秋時期,夜晚以火把照明,舉火者不準講話。因為火把容易燒完,舉火者左手舉著燃燒的火把,右手要抱著新火把,還要準備一個大碗接灰燼,以防殘火亂濺。
唐朝時,有了專業(yè)的消防治安組織“武侯鋪”,大城門安排100人,大坊安排30人;小城門安排20人,小坊安排5人,在全城形成一個火情傳達系統(tǒng)。哪里失火了,他們就帶著簡單的工具前去救助。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支由國家組建的城市消防隊誕生了!他們不僅修建了專門的望火樓,還派遣工作人員,不分日夜地在望火樓上值班。他們的救火裝備也升級不少,擁有水囊、麻搭、唧筒、鋸、火叉、大索、鐵貓兒等工具。水囊可以直接丟到起火的地方,炸開滅火;麻搭近3米長,用來蘸濕泥滅火;唧筒立在水缸里,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壓下套筒,水就從噴口處射出,射程可達20多米;至于鋸、火叉、大索和鐵貓兒,可以破除障礙、鉤取物品、拉倒房子,以此阻斷大火蔓延。此外,消防隊會每天夜間四處巡邏,督促百姓按時熄燈,減少火災隱患。
到了清朝晚期,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處從美國購買了一輛以內(nèi)燃機為動力的汽油馬達轉(zhuǎn)盤救生梯消防車,滅火不再使用人力,機械化出水速度更快、水量更大、射程也更遠,是不折不扣的“秀兒”。
棒!英雄們來了
新中國成立之后,消防體系逐漸健全。除了職責向全能型轉(zhuǎn)變,消防隊伍的裝備也在不斷升級更新中。
20世紀50年代初,消防員的帽子和防火服材質(zhì)不佳,幾乎沒有任何防火、隔熱的作用,個人裝備也十分短缺。消防車大多沒有高壓水泵,只有機動泵浦。消防員要把它從車上抬下,吸水救火。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消防員的防護裝備越來越精良。防護服上有反光標,具有阻燃、抗靜電作用;消防靴的鞋頭、鞋底嵌入鋼板,防止傷腳;空氣呼吸器由鋼材質(zhì)升級成碳纖維材質(zhì),輕便安全;無人機、滅火機器人等高精尖裝備,成為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消防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好兄弟”:二氧化碳消防車能撲救火災中的貴重設備、精密儀器、重要文物和圖書檔案;機場救援消防車專用于飛機失事火災的撲救,能更好地營救機上人員;照明消防車可以為夜間滅火、救援工作提供照明,兼作火場電源,供通訊和廣播宣傳;排煙消防車特別適合撲救地下建筑和倉庫等場所的火災……
與此同時,消防隊伍也從單一滅火救援任務向“全災種、大應急”任務轉(zhuǎn)變:火災現(xiàn)場,他們用生命詮釋最美逆行;洪災面前,他們?yōu)橥麚纹鸢踩ǖ?山體塌方、地震侵襲,他們不顧危險,找尋被埋在地下的一線生機……他們平時流血流汗地訓練,就是為了在危難面前,在生與死之間,用自己的身體筑就堅實的“防火墻”,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寧。
每年的11月9日是中國消防日,親愛的朋友,這一天,請滿懷感激地向這些生命守護者致敬。愿每一次任務,英雄們都能平安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