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姿
中國歷史悠久,許多古人寫下含義深刻的詩句。 在這些浩瀚如海的詩句中,我唯獨喜歡“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這種情分。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王勃送別朋友時寫的詩句。
王勃確實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說出這么“酷”的道別語言——但那時候可是一分手就幾乎等于死別的時代。那時候,人們能用什么聯(lián)系?好的不過是“家書抵萬金”;差一點的碰上“馬上相逢無紙筆”,就只好“憑君傳語報平安”了?!耙或T紅塵”之類的“特快專遞”是皇家的特權(quán)——所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下,王勃對于大多數(shù)人要“兒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開,他的胸襟簡直比“海內(nèi)”“天涯”還要大。而且眾所周知,知己是非常難尋得的。所以說,王勃的豪情壯志是無人能及的。我非常欣賞這一點。
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地理空間的遠近直接決定了人們相遇的概率,而這種偶然的相遇甚至決定了他們后來的命運——多少個萍水相逢,一見鐘情,或是擦肩而過的悲歡故事其實就是這種“地理空間決定論”的案例。
因此,人們在分別時傷心落淚,這不僅是對難以逾越的地理空間距離的恐懼,更是對再次相遇概率近于零的絕望預(yù)感。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勃的豪情才顯得驚天動地。
另一看法:唐朝時,用于書寫的紙已相當(dāng)普及,朋友間的聯(lián)系也因此可以變得頻繁。試想,若想知道朋友當(dāng)?shù)氐南?,還有比朋友的書信更確切的方法嗎?所以,因為有了遠方朋友的存在,朋友那邊發(fā)生的事情就像身邊的事情那樣了如指掌了。
但人們有時候會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來與他對比。不過也是,四海之內(nèi)有知己朋友,自然是難得的。但只要心中有對方,不論對方是遠在天邊還是近在眼前,只要心有靈犀,也能感覺到他每時每刻都像鄰居那樣陪伴著自己,這也是我喜歡這詩句的原因。
(指導(dǎo)老師:陳乙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