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巖,牛長河
(1.塔城地區(qū)農牧機械技術推廣站,新疆 塔城834300;2.新疆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
沙灣縣屬于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是典型的水資源短缺的農業(yè)大縣。上世紀80年代引進推廣了地膜覆蓋玉米栽培技術后,農膜的應用逐年擴大,年均鋪膜面積12萬hm2左右,有力的提升了旱作農業(yè)綜合生產力,但大量廢舊農膜沒有及時妥善處理和回收利用,對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和農村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潛在的污染危害更為嚴重,旱作技術推廣與“白色污染”的矛盾日益顯現[1-2]。筆者通過在沙灣縣參加“訪惠聚”駐村工作,了解到該縣在殘膜回收及綜合利用方面存在的好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在塔城地區(qū)以及全疆借鑒,同時在“白色污染”治理工作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建議供自治區(qū)相關部門、科研院校參考。
近年來,沙灣縣按照政府扶持引導,企業(yè)市場化運作,農民積極參與的思路,扶持農機合作社引進先進的殘膜回收機具,以農田廢舊地膜機械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為主線,以試驗示范為抓手,綜合施策合力推進《自治區(qū)關于加強農田廢舊地膜污染治理工作意見》文件精神,統籌推進農田“白色污染”防控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完善體制機制,做到責任壓實、上下一心,從思想上意識到農田殘膜污染已到必須治理的關鍵時期,治理殘膜迫在眉睫。廣泛動員,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qū)關于加強農田廢舊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見,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法治為核心,以控源、回收和再利用為重點,部門協作聯動,明確治理主體,完善政策機制。層層落實了工作責任,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政府扶持,農業(yè)農村局組織,鄉(xiāng)鎮(zhèn)部門配合,農民參與的工作機制。
(2)扶持沙灣縣宏基、鑫業(yè)、鐵牛、康旺等農機合作社和雙泉、瑞祥農業(yè)合作社聯合成立沙灣縣農科金岳農機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聯合社,引進先進、適用的殘膜回收機具,由專業(yè)化的農機作業(yè)服務隊進行殘膜回收作業(yè),秋季采用秸稈還田及殘膜回收聯合作業(yè)機將當年新鋪地膜進行回收。次年春季,先采用300馬力以上拖拉機,配套幅寬7.2~9.6 m聯合整地機實施一遍整地作業(yè),再采用75~100馬力拖拉機,配套6.6 m彈齒式殘膜回收機對整地后的地塊地表耕層10 cm殘留地膜進行兩遍回收作業(yè),為解決回收地膜裝載拉運問題,沙灣縣宏基農機合作社自主研發(fā)了殘膜裝載機,該機可有效降低勞動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將收集的地膜運送至廢舊地膜集中回收點;通過這種作業(yè)方式,達到減增量、去存量的目的。同時農科金岳合作聯社擁有全疆乃至全國最先進的農業(yè)機械、智能化綜合服務平臺,在殘膜回收機械上安裝自動導航監(jiān)控設備,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大屏幕或手機終端系統查看殘膜回收作業(yè)現場以及回收質量[3-4]。
(3)廣泛宣傳動員。利用各類媒體、印制宣傳冊、干部下沉走訪、多種形式培訓等途徑,鼓勵農民使用0.01 mm、耐候期達180天以上的標準地膜,組織農業(yè)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宣傳農業(yè)污染造成的危害,提高群眾自覺回收地面,保護環(huán)境的積極性。把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列入“科技之冬”培訓、強農惠農政策宣傳的重要內容,通過宣傳使廢舊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4)針對玉米根茬較大,氣生根包裹地膜,廢舊地膜回收難度大,收回的地膜含雜率高等問題,引導用戶改變種植方式,合理選用中早熟、抗莖折、籽粒脫水快、適宜機械化收獲籽粒的玉米品種,加強技術服務,指導加強田間管理,加強苗期中耕,提高地溫、促苗早發(fā),加強肥水管理,科學合理運籌肥水,促進玉米無膜栽培節(jié)本增效。
(1)沙灣縣屬于典型的北疆氣候,無霜期較短,作物收獲結束,就面臨降溫降雪天氣,殘膜回收作業(yè)時間非常短,機具購買者需要在短暫的作業(yè)季通過作業(yè)費收回購機成本,導致殘膜回收作業(yè)費較高,目前普遍在35~50元/667m2,高回收成本加大了種植戶的負擔;因秋季作業(yè)時間較短,大部分農田在次年春季進行殘膜回收作業(yè),時間接近一整年,回收時地膜抗拉強度很低的農膜易破碎,不易清除,制約了殘膜回收機械化作業(yè)。
(2)目前還沒有一種殘膜回收機能夠達到理想的工作要求,普遍存在邊膜無法拾起,膜稈分離效果差,回收的殘膜和秸稈、泥土、雜質纏繞在一起,無法資源化利用?,F有的機具普遍缺少殘膜打捆打包裝置。有的機具需要大量的人工輔助,費時費力。作業(yè)效率以及機具可靠性還需要提高,缺少能夠回收0~30 cm耕層內歷年殘膜的機具,缺少玉米、食葵等大根茬高稈作物的殘膜回收機械。
(3)摟耙式機械回收的殘膜與秸稈、雜草和土混雜,人工分揀投入高,工作量大,機械分離技術尚不成熟,導致后續(xù)加工環(huán)節(jié)膜稈分離成本高,收回的地膜包含大量雜質,無法資源化利用,堆放在回收點,成為新的“廢棄物”群,無法形成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產業(yè)鏈。
(1)對我區(qū)現行的強制標準DB65 3189-2014《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進行修訂,將耐候期作為地膜強制指標,延長至360天,使使用過的地膜在次年春播之前,仍有較大的抗拉強度,提高機械化殘膜回收率[5]。
(2)針對現有殘膜回收機普遍存在價格高、可靠性差、作業(yè)效率低,小戶買不起,大戶看不上的現狀,建議自治區(qū)設立殘膜回收機械裝備研發(fā)和改進創(chuàng)新專項資金,以農藝、農機、農膜相結合為主線,裝備生產、科研院校、技術推廣、農業(yè)企業(yè)、合作社聯合攻關,以技術與裝備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針對地表殘膜、歷年耕層殘膜、膜稈土分離設備、回收殘膜資源化利用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加快對現有耕前殘膜回收機的熟化力度,不斷改進作業(yè)效率和回收率,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廢舊地膜回收效率。
(3)廢舊地膜機械化回收與綜合利用屬于公益、環(huán)保事業(yè),其直接經濟效益較低,建議自治區(qū)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調整項目資金使用方向,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地膜回收加工企業(yè),對單純廢舊地膜加工再生顆粒的企業(yè)減免用電用水等費用,積極探索殘膜回收多種資源化利用方式,如加工成環(huán)保板材,用于路沿石、旱廁等建筑材料,提取燃料油,用于清潔能源等,拓寬資源化利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