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侯倩男,吳金榮,郭圣明,馬力
(1.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聲環(huán)境特性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190)
海洋混響是主動聲吶的嚴重干擾之一,混響特性建模一直是水聲研究的熱點。對于可以利用少數(shù)簡正波描述聲場的淺海低頻情況,特別是負梯度聲速剖面條件下,海底散射是引起混響的主要因素[1]。根據(jù)對海底散射的處理方法,眾多的淺?;祉懱匦越9ぷ骺梢苑譃?類[2]:1)基于海底經(jīng)驗散射的混響模型,此類混響模型將雙向傳播過程和海底反向散射過程分別考慮,傳播過程利用射線理論、簡正波理論、拋物近似(PE)等描述,散射過程則利用經(jīng)驗散射函數(shù)。淺海低頻遠程的情況下,利用射線理論來研究混響不能給出滿意的結果,在傳播理論中,簡正波方法對于淺海低頻信道十分有效,因此利用簡正波理論研究淺海混響就成了淺?;祉懷芯康囊粋€主要方向。早在20世紀60年代,Bucker等[3]就提出了利用簡正波理論計算海洋混響的方法,該方法重點是利用射線-簡正波類比,將簡正波分解成上行波與下行波,下行波認為是海底散射的入射聲波,海底散射滿足一定形式的散射定律,比如Lambert散射定律,聲波散射后回傳到接收點就形成了混響;張仁和等[4]推廣了這種方法,使之可以計算任意聲速剖面分層介質(zhì)情況下的海底混響;Ellis[5]總結了這種混響計算方法,并且利用群速度給出了時域上的混響強度變化曲線;Lepage[6]又繼續(xù)發(fā)展了簡正波混響建模方法,研究了收發(fā)合置混響時域特性與聲源寬度、聲源-接收水聽器深度和波導傳播特性的關系;周紀潯[7]給出了淺?;祉憦姸鹊慕嵌茸V模型;Grigor′er 等[8]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給出了考慮聲場干涉結構的混響模型;Ellis等[9]利用絕熱簡正波理論和海底經(jīng)驗散射函數(shù),描述了水平變化波導的混響強度模型。上述混響模型的海底散射描述都采用經(jīng)驗散射函數(shù),此類模型屬于混響現(xiàn)象模型。2)基于物理散射的全波動混響模型,20世紀80年代,高天賦[10]建立了淺海粗糙界面的全波動混響模型。之后相繼出現(xiàn)了若干關于粗糙界面和海底不均勻性的全波動混響模型[11-14]。Ivakin[12]將2種不同散射機制納入同一個理論體系中。尚爾昌[13]基于微擾理論給出了包含粗糙界面散射和不均勻海底介質(zhì)散射的淺?;祉懩P?,楊士莪[14]、高博等[15]提出了基于耦合簡正波方法的淺?;祉懡7椒? Marcia[16]給出了有限元計算混響聲場的方法,吳金榮[2]在全波動混響模型基礎上,結合能流模型框架,建立了新能流混響模型。
近年來,基于物理散射理論的全波動混響模型主要考慮復雜環(huán)境下的混響特性建模,Tang[17]和Ivakin[18]在微擾理論的基礎上,結合Ivakin[12]散射模型,給出了地形變化波導的全波動混響模型,吳金榮[19]在微擾散射的基礎上,結合聲場的簡正波譜方法,給出了地形變化波導的解析全波動混響模型。
本文在解析全波動混響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借助淺海遠程水聲傳播的PQ理論[20-21]和小Rayleigh參數(shù)散射研究工作[22],提出了基于集約參數(shù)的混響強度建模方法,考慮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干擾,形成了淺海低頻集約參數(shù)混響強度模型。
淺海低頻情況下,海底散射是混響的主要貢獻源,海底散射通常分為2類,一類是海底粗糙界面散射,另一類是海底介質(zhì)體積散射,為了簡潔地描述本文提出的集約參數(shù)混響強度建模方法,這里僅考慮海底粗糙界面散射引起的全波動混響理論,海底體積散射引起的混響可以利用粗糙界面散射混響理論描述[23]。
如圖1所示,淺海波導中,聲速剖面為c0(z),密度ρ0,水深為H。海底粗糙界面的起伏高度η(<η>=0),在液態(tài)海底中,聲速和密度分別為cb和ρb。圖1中R0代表聲源,R代表聲場中的接收點,R1為海底粗糙界面η上的散射微元。
圖1 淺海混響模型參數(shù)Fig.1 Reverberation model parameters in shallow water
借助Bass微繞理論,粗糙界面上聲場的連續(xù)條件可以替換成平坦界面上z=H非均勻邊界條件[10,13]:
(1)
ρ0u1(R,R1)-ρbu2(R,R1)=p(R1)Gi(R1,R0)
(2)
其中:
(3)
(4)
式中:波數(shù)k=ω/c0(H);密度比α=ρb/ρ0;u2、u1分別表示海底和水中的散射場。在R0點源的初始(η=0)聲場Gi(R1,R0)可以寫為:
exp(ikmr1-βmrc)
(5)
式中:φm(z)是歸一化的本征函數(shù);Km是復本征波數(shù),Km=km+ iβm;rc是散射區(qū)域的中心半徑。
根據(jù)格林定理,在Born近似下,點源在水中的散射聲場可以寫為:
(6)
將式(3)~(5)代入式(6),得:
(7)
其中:
(8)
(1-α)(α-2)γmγn]
(9)
(10)
(11)
式(7)給出的散射場適用于單頻連續(xù)信號(CW),對于頻譜為s(ω)的脈沖信號s(t),其散射聲場可以通過Fourier變換獲得:
(12)
將式(7)代入式(12),并且假設
r1=rc+r′
(13)
(14)
可以獲得:
(15)
其中:
(16)
式(15)中,忽略了由?2km/?ω2引起的脈沖擴展,對于超遠距離傳播和非常寬頻帶的脈沖則該考慮次項的影響。
(17)
其中,某時刻對混響有貢獻的區(qū)域為A=2πrcΔr,Δr?c0τ0/2,τ0是信號s(t)的長度,假設r″=r′+x,同時認為Δr遠大于粗糙表面相關長度L,有:
(c0τ0/2)σ2Pη(2k0)
(18)
式中:Rη(x)和ση2分別是粗糙表面η的相關函數(shù)和均方值;Pη是粗糙界面η的功率譜。
將式(18)代入式(17),可得:
IR(R0,R;t)=E0(2π/k0rc)2(πrcc0)·
(19)
其中E0=s2(t-tc)τ0是初始信號的能量。海底反向散射矩陣元素為:
(20)
全波動混響模型中未知參數(shù)多,例如海底介質(zhì)分為多層,每層海底介質(zhì)有厚度、聲速、密度和衰減參數(shù),海底粗糙界面有均方根高度、相關長度等參數(shù),這些參數(shù)難以獲取,且相互之間有耦合。
觀測式(19),發(fā)現(xiàn)全波動混響強度模型中未知量主要包括簡正波本征函數(shù)、本征值和海底反向散射矩陣。通常對于給定的聲速剖面和海底,有很多現(xiàn)有程序可以計算出簡正波本征函數(shù)和本征值,例如KRAKEN等。但是實際上程序輸入?yún)?shù),如海底分層結構及每層介質(zhì)參數(shù),很難直接測量。
聲與海底的相互作用可以利用海底反射系數(shù)V(θ)描述,利用海底反射系數(shù)可以計算出水聲傳播格林函數(shù)[20-21],在臨界角以內(nèi)海底反射系數(shù)可以利用2個參數(shù)(P和Q)近似表示:
ln|V(θ)|≈-Qθ
(21)
argV(θ)≈-π+Pθ
(22)
式中:P描述海底反射相位信息;Q描述海底反射損失信息。
利用WKB近似,簡正波水平波數(shù)的實部km和虛部βm可以利用P和Q參數(shù)表示:
(23)
(24)
式中:θm是簡正波掠射角;Sm+δm為簡正波的跨度:
(25)
δm≈P/(k0θm)
(26)
從式(23)可以分析獲得簡正波本征值的實部,利用式(24)~(26)可以獲得簡正波本征值的虛部。
利用波動方程分離變量之后,本征函數(shù)項可以寫為:
(27)
海面為絕對軟邊界,因此本征函數(shù)在海面的值為φm(0)=0,本征函數(shù)在海底的值可以寫為:
(28)
(29)
綜合式(27)~(29),可以獲得簡正波的本征函數(shù)。
將式(8)代入式(20),可得海底反向散射矩陣元素:
(30)
采用Goff-Jordan譜[24]表示海底粗糙界面譜:
Pη(2k0)=πL[1+(2k0L)2]-3/2
(31)
將海底反向散射矩陣元素式(30)寫為:
(32)
(33)
(1-α)(α-2)×[cos2θm-(c0/cb)2]1/2·
[cos2θn-(c0/cb)2]1/2}
(34)
考慮海水中聲速c0=1 500 m/s,密度ρb=1 g/cm3,海深為50 m,海底類型采用第六類海底cb=1 623 m/s,ρb=1.77 g/cm3,σ=0.1 m,L=10 m,f=150 Hz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第六類海底反向散射項值Table 1 Bottom backscattering for the type VI sediment dB
IR(R0,R;t)=E0(2π/k0rc)2(πrcc0)μ·
(35)
根據(jù)上述分析,淺海低頻混響強度可以簡寫為:
IR(R0,R)=E0f(P,Q,μ)
(36)
考慮到混響聲場存在海洋背景噪聲的干擾,將淺海低頻集約參數(shù)混響強度模型修正為:
IR(R0,R)=E0f(P,Q,μ)+IN
(37)
式中IN為混響同頻率帶寬海洋環(huán)境噪聲平均強度。
如圖2所示,數(shù)值仿真分析中,考慮Pekeris波導,海深H=50 m,水中聲速c0=1 500 m/s,海底介質(zhì)利用參數(shù)P和Q表示,海底散射利用μ表示,聲源深度z0=25 m,接收深度為z=25 m,考慮中心頻率f=300 Hz。
圖2 Pekeris波導Fig.2 Pekeris waveguide
在數(shù)值仿真分析中,分別改變P、Q、μ3個參數(shù),觀察海洋混響強度隨3個參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3個參數(shù)的賦值。混響強度隨著3個參數(shù)的變化如圖3所示。
圖3 混響強度隨參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Fig.3 Reverberation intensity varied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在實際混響數(shù)據(jù)分析中,混響數(shù)據(jù)總是離不開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干擾,這里提出混響模型的海洋環(huán)境噪聲修正方法。從能量角度看來,混響強度應寫成式(37)的形式,考慮海洋環(huán)境噪聲強度級為-85 dB,其對海洋混響強度的影響如圖4所示。
圖4 混響強度與海洋環(huán)境噪聲強度的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erberation intensity and ambient noise
圖4計算結果表明:在混響/噪聲比低的情況下,海洋環(huán)境噪聲對混響強度的影響較大;在混響/噪聲比較高時,例如大于10 dB,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在混響模型海試數(shù)據(jù)驗證過程中,低混響/噪聲比的條件下,需要對海洋混響強度進行海洋環(huán)境噪聲修正。
1)P和Q是在海底反射系數(shù)約束條件下,信息集中的參數(shù),2參數(shù)影響混響強度衰減趨勢,具有微弱的耦合關系。
2)海底反向散射系數(shù)μ是包含了海底粗糙界面和海底非均勻介質(zhì)特性的信息集中參數(shù),直接決定混響聲場整體的強弱,和混響強度衰減無關。
3)低混響/噪聲比條件下,需要利用海洋環(huán)境噪聲強度對混響強度模型進行修正。
該集約參數(shù)混響強度建模方法適用于淺海低頻的海底混響描述,可以推廣至海底介質(zhì)體積混響和海面混響的建模研究,后續(xù)將重點開展實測海洋混響數(shù)據(jù)對該模型的驗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