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方磊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山,像我老家那樣的山卻很少。海拔幾百至一千米左右、東西綿亙數(shù)10 km 的朝南緩坡,幾乎是一塊平面,就像鄉(xiāng)親們一樣敦厚、平和、安詳,得到了太陽公公最慷慨而又溫和的饋贈。人們耕作生息在山麓地帶,山上寬廣茂密的森林,孕育了無數(shù)條清泉汩汩、從不干涸的小溪。這樣得天獨厚的水土,成了那些菌兒們的樂園。
“菌兒”,有的地方叫蘑菇,有的地方叫蕈菌,有的地方叫菌子。我覺得“菌兒”這個名字最好聽,最貼切,最適合它們那可愛的樣子。老家的菌兒是人們生活中的“??汀保貏e招人喜歡,就得到了這個乖巧的昵稱。這些“??汀卑?,真可謂異彩紛呈:竹菌兒、松樹菌兒、樹籠子菌兒、綠豆菌兒、豇豆菌兒、米菌兒、芝麻菌兒、南瓜花菌兒、蕎粑菌兒、雞蛋菌兒……當然,這些名字大都是鄉(xiāng)親們的叫法,學名叫什么,很多我也不知道。
這當中的竹菌兒,還應(yīng)該單獨說說呢。它的學名叫“竹蓀”,譽為“菌中皇后”,列為“草八珍”。它雖由腐竹化生,卻與竹的高潔一脈相承。它的腳上穿著粉紅色的靴子,身上圍著獨特的網(wǎng)狀裙子,頭上戴著墨綠色的帽子。它有獨特的清香,稍微一曬,便香飄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尤其絕妙的是,它能夠防腐,烹調(diào)的菜肴在夏天也能放7 d 左右不餿。野生的竹菌兒我還只在老家的竹林里見過。往年大家都不認得,不敢吃。只有我的曾祖膽子大,說這么好看,這么香,肯定是好東西。那些年代竹菌兒比現(xiàn)在多得多,曾祖就一個人一撮箕一撮箕地掰來吃。
直到后來,有人天價收購竹菌兒,我們才識到了寶。我們那的小孩子,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竹林里去撿竹菌兒。我上初中時,還用賣竹菌兒的錢買了一塊手表。當時,這可是了不得的事了,極少有學生戴手表。而我像樣的衣服都只有一件,每周回家洗了又穿,居然擁有一塊手表!
小時候和幾個小伙伴背著背簍,牽著牛羊,割草、打柴、放牧時,碰到菌兒了就撿。每天放學經(jīng)過幾處林子,我也會撿幾個。這個習慣至今如此,只要路邊有林子,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朝里面看有沒有菌兒。那時候,除了喜歡菌兒的美味,更喜歡菌兒的美麗。它們就像大自然的精靈,化腐朽為神奇,把那些草木的尸體幻化為瑰麗的生靈,在黑黢黢的林地里綻放奇光異彩?,F(xiàn)在覺得,要是沒有撿菌兒,我就沒有多彩的童年!
如今,幾聲炸雷,一夜雨水,我就像有了心電感應(yīng),老家的菌兒肯定又如雨后春筍般長出來了,我就按捺不住想去撿,可常常沒時間。但不管怎樣,一年撿一次是少不了的。一走進老家的山林,我就像放歸山野的鳥兒,盡情飛翔,盡情覓食。有時碰到一大片菌兒,我驚喜得手足無措,該怎么撿才能撿完呢?對了,可以像牛耕地一樣,來回一行一行地撿。當然不可能永遠那么幸運,有時眼睛都看痛了,才好不容易撿到一個。有些菌兒的顏色跟環(huán)境太像了,憑眼睛找太難了。我恨不得變成一只獵狗,有靈敏的鼻子多好??!我像雞在地里刨蟲子一樣,用手去刨那些枯枝敗葉,看是不是蓋住了,絕不能有遺珠之憾。這樣賣力,當然都是滿載而歸。即使有時收獲不大,我還是挺高興的。因為老家的一山一林,一土一石,都是我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