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玉
(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實驗小學西校區(qū),江蘇南京 210012)
當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越來越趨向于深度融合,給數學教學實踐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革。教學實踐者需要做到從學科教學層面、信息技術層面和教學實踐中“人”的作用三個維度,精心設計教學,呈現出豐富、立體、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優(yōu)質課堂。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課堂,不是一節(jié)追求信息技術越先進越好,而是一節(jié)真真切切優(yōu)質的課,其教學目標是清晰準確的,其教學重難點是突出到位的,其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所以在教學預設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任何信息技術都是為教學服務的,任何信息技術的融合都要基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加以精心設計。以筆者參加南京市信息化能手大賽執(zhí)教的“平移和旋轉”一課為例,本課是三年級上冊“平移和旋轉”單元的第一課時,立足教材,得出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特點,能區(qū)分、判斷這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
本節(jié)課開始,教師先出示一個轉動的實物風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風車是怎么轉動的?和學生交流生活中許多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往往有所不同,大家一起來研究物體的運動方式。再進行分層設計,展示國旗(垂直方向平移)、火車(水平方向平移)這樣典型的平移現象,認識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接著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比如推拉窗、升降電梯等。利用信息技術出示了一個從斜面下落的小木塊,這是對教材的補充,重點討論此時斜面上小木塊的運動是不是平移。學生開始討論、爭辯,隨后發(fā)現雖然小木塊的行進方向和推拉窗、升降電梯不同,但仍然是朝同一個方向沿直線移動的,所以小木塊的運動方式也是平移。
這里的新知處理,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入手,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整合教材,由典型到特殊,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任何一個教學活動都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構成的。一位教育家說過:“細節(jié),往往反映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痹趯W生學習了平移和旋轉,認識到兩種方式的特點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觀察思考想想做做第1題,請學生判斷這些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本課利用希沃軟件在呈現動圖的同時能及時標注的功能,出示了一個“皮帶傳輸機”的動圖,生動直觀,這是對教材的補充,學生仔細觀察后發(fā)現滑輪的運動方式是旋轉,方塊的運動方式是平移。原來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運動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有聯系的。
這兩處細節(jié)的設計,一處是做減法,另一處是做加法,都是立足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
當前信息技術在不斷更新,它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融合的手段與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如何做到信息技術層面的優(yōu)化設計呢?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選擇新技術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追求。但是盲目地追捧新技術,就會失去研究學科教學的立足點。一節(jié)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課并不是技術越新就越好,同樣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再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可能代替一切。
例如,當前我們使用白板教學,那么是不是傳統的黑板就放棄呢?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堅持黑板粉筆字的板書,因為教師板書的過程就是學生專注持續(xù)的過程。課件中大量信息技術動態(tài)效果看似精美,但未必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又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一課時,對于“試一試”這個撥轉盤的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可以通過觸碰平板電腦實現指針的旋轉,但是這和課堂上直接為每一個學生制好轉盤、讓他們體驗用手指撥動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要合理運用,還要恰到好處。筆者在執(zhí)教“平移和旋轉”想想做做第2題:“哪些樹葉通過平移可以和綠色樹葉重合?”時,課本呈現的是靜態(tài)圖片,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從左往右數第1、3、5 片樹葉可以平移和綠色樹葉重合,但是沒有辦法親自驗證自己的想法。筆者通過希沃軟件,讓學生在液晶觸摸屏上自己用手將樹葉平移和綠色樹葉重合,驗證想法,這種體驗對于學生而言是深刻的。在此基礎上,筆者追問:“剩下的樹葉通過怎樣的運動也可以和綠色樹葉重合呢?”學生思考得出通過旋轉的方式,更可以通過手觸摸一體機,選擇剩下的樹葉旋轉后與綠色樹葉重合,讓學生經歷了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態(tài)度。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先進,能讓教學設計更好地體現,帶來了更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受益的是學生,也激發(fā)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真正讓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優(yōu)質的課堂應該以“人”為本。先進的信息技術、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都離不開“人”的因素。雖然信息技術越來越先進,但如果教師重技術應用、輕教學設計,將課堂呈現為技術堆砌的展示課,而忽略了學生的直觀感知和親身體驗,顯然不是優(yōu)質的課堂。教師要積極發(fā)揮“人”的作用,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實施教學。
以前教師備課往往都致力于對教材文本的研究,大量的精力在教學設計上,如學生會有怎樣的應答,哪個活動要求學生會有怎樣的操作,可以說這些都是基于固定的時空對學生行為的研究分析。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可以發(fā)現學習不只是發(fā)生在教室,也不僅僅發(fā)生在課堂,也就是時空都有變化,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課堂上的行為,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思維。
比如,學生課前的預習會有哪些疑問,對新知了解到什么水平,課后需要哪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如果能夠保證每個學生有一個電子書包這樣的信息技術載體,通過移動的學習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與課后的電子材料建立聯系,這樣就可以做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體化,當然這之間如何建立聯系又是需要考慮的新問題。
作為學習者,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局限性,可以設計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探究性活動,或者發(fā)起一個討論話題,利用網絡平臺,在不同終端的學生都可以共同收集、開發(fā)、整理資料,開展交流、合作、探究學習。這樣的自主學習,真正做到運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真正做到將“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落實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主動地“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最終關注的不是一節(jié)課的知識本身,而是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課例不是單一的、線性的,也不是板塊的、平面的,而是一個由長、寬、高三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立體空間。讓教學實踐豐實成長,三者缺一不可。從這三個維度踐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數學教學的需求,更是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