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 景燕玲
情感和智慧的發(fā)展相互輔助,相輔相成。通過一些智力型的思考活動,學生的情感會變得更加飽滿。而通過一些表達情感的平臺,學生的知識閱歷也會隨之豐富起來。為此,語文教學應當不偏不倚,共同發(fā)展。
一談到“情感”和“智慧”,就離不開“場景”和“片段”。情感和智慧是我們對一個事物或者是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一般情況下,難以單獨存在。為了啟動學生情感和智慧發(fā)展的思維,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促使學生快速地投入進去。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梅蘭芳蓄須》這一節(jié)的教學,梅蘭芳先生是無數中國人的偶像,在戲曲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值得學生了解和學習,這一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在于讓學生感受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愛國情懷,領略梅蘭芳先生令人感動的一幕幕往事。智慧教學的目標在于讓學生掌握本文的字詞和寫作手法。由于梅蘭芳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學生不太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教師便創(chuàng)出了一個具體的情景,拉近學生和梅蘭芳先生之間的距離。首先,教師介紹說:“梅蘭芳是京劇界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他出身梨園世家,演戲天資并不見佳,但他并沒有消沉,付出了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家。”緊接著,教師還給學生播放了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供學生欣賞、吸納新領域的新知識。教師又提出了幾個問題:(1)梅蘭芳蓄須中的“蓄須”是什么意思?(2)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3)梅蘭芳先生為了不登臺表演,都做過什么事情?(4)作者是如何安排這篇文章的結構的?教師通過一些資料和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走進梅蘭芳生活的時代。接著,閱讀課文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會融入梅蘭芳這個角色,以他們視角思考問題。因為梅蘭芳是一位愛國者,他不想給侵略者演出,盡管梅蘭芳視藝術為生命,但是在民族存亡關頭,仍然毫不猶豫地使藝術讓位給民族氣節(jié)。學生整體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對愛國之情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學習,對梅蘭芳先生多了一絲崇拜和敬意,學生的情感和智慧都被打開了。
文字既是平面的,又是立體的。雖然文字單獨存在,但是文字聯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含義。文字能夠給我們呈現一些畫面,具有了空間感,從平面上升到了立體,能夠讓學生的感悟和學習都變得更為深刻。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使文字發(fā)生這種轉換,作用得以表現,讓原本單一的文字變得更加多維和豐富。
無感悟,無思考就沒有收獲,情感和智慧就沒有生成。對于一篇課文,學生可以感悟和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學會從生活中找到與課本的聯系,或者思考寫作手法,豐富自身的寫作技巧。
如《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就塑造了一個生動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課文學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之后,學生便可探究閏土這一人物的特點。“請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通過讀這些句子,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少年?”文章對閏土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外貌描寫以及動作和對話描寫?!耙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項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頂著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教師認為,閏土是一個樸實天真、可愛浪漫的農村少年。教師又問道,“你們有沒有一些在農村生活的朋友?和他們之間有什么交流,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心情又是怎么樣的?”最開始,很多同學沒有感受到閏土天真、可愛、可親的形象,但是通過回憶,把閏土和自己的農村伙伴進行對比,就發(fā)現了閏土這個人物身上的特點。學生肯定,自己的農村伙伴在捕捉一些動物和勞動方面確實比較擅長。人物形象頓時變得飽滿起來。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也了解到了魯迅這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做筆記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極具特色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文章中“我”和閏土之間的友情引發(fā)了學生對友情的新思考,包括如何珍視友情,看待友情,以及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與朋友相處,這都是學生情感生成的表現。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嘗試采用魯迅先生所運用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這就是學生在課堂上收獲到的知識,是智慧生成的表現。
為了促進情智的生成,學習要反復強調感悟,更要注重感悟的深度,不應該停留在理解的淺層次基礎上,要透露出學生的態(tài)度。教師可以多給予學生一些感悟思考的時間,或者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話題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完成。
交流和互動為情感和智慧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整個課堂就活躍了起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找到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問一答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還能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此,交流和互動是增進情感和智慧發(fā)展的良好途徑??偟膩碚f,比較常用的課堂交流互動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為辯論式的交流互動。每個同學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言之有理即可,目的是讓學生多表達。第二種互動交流的方式為拓展式。這種辯論方式需要教師的引導,師生雙方共同完成。一般是從文本內容出發(fā),對文章進行多元、立體的解讀,以“一問一答”方式推廣開,主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整篇文章的把握。下面再現這兩種互動交流方式的課堂教學片段。
【片段一】
教師拋出交流的話題:談一談讀書的好處。
生:讀書可以激發(fā)人的各種情感,有快樂的文章、悲傷的文章,還有傷心的文章等,讀不同情感的文章,我們的心情也會發(fā)生變化。通過一些回憶性的文章,我才知道有一種情感叫思念。
生:讀書能夠讓我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生:讀書有助于寫作,最開始我覺得寫作非常困難。于是,我聽從教師的建議,閱讀很多書籍。慢慢地,我發(fā)現下筆不是那么困難了。
生:讀書能夠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通過讀書,我了解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事。學到了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在生活中很難學到。
【片段二】
師:作者認為什么樣的書才能算是好的書?
(學生沒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出準確的答案)。
師:作者主要說他看了哪些書?
生:作者看了《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紅樓夢》和《茶女花憶事》。
師:作者在讀這些書的時候有什么樣的反應?
生:《三國演義》讓作者“津津有味”,《聊齋志異》提高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水滸傳》讓作者想起了一些往事,《紅樓夢》讓作者感受到了朝代和家庭的興衰,而《茶花女憶事》點燃了作者對外國小說的興趣。
生:因此,作者認為,能夠感染人的書有助于人的品德修養(yǎng),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寫作。這樣的書才是好書。
這兩種互動交流的方式都促使學生的情感和智慧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學生打心底里產生了一種認同感,讀書是有益的。互動交流能夠讓學生敞開心扉,這對于情感的發(fā)展和知識的吸收都是有幫助的。
小學階段是學生情感和智慧發(fā)展的萌芽時期,我們也常常稱為關鍵時期。為此,語文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養(yǎng)分,讓學生的情感和智慧能夠得到發(fā)展。語文教師要努力構建情智并行的精彩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