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
(阜陽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促進文化事業(yè)的全面繁榮,提升國家軟實力,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和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歷史、文化及科學價值,其保護和傳承在我國當今文化發(fā)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一定沖擊,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面臨挑戰(zhàn)。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高校體育理應擔負起培養(yǎ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重任,使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本文所謂的高校體育是指高等院校各類以促進身體健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體育認知與體驗、增進身心健康等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方式。其組織形式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大體包括體育課堂的教與學、課余體育鍛煉、課外體育活動、運動隊訓練、運動會、體育社團、體育文化藝術節(jié)等等。
目前尚無公認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在認識“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有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一定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從稱謂來看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期間,曾使用過“無形文化遺產”、“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等等。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即指各社區(qū)、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我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個大類,其中一個類別為“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來源于該類別中的“傳統(tǒng)體育”。當然,不是所有的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與武術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體育”才能稱其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武術、滄州武術、太極拳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人是指接受、練習某種技能、技術,并有可能成為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傳習人具有廣泛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承對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傳習人與傳承人具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在我國,傳承人需要符合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領域具有代表性和影響性、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并培養(yǎng)后繼人才這三個條件并經過相關部門認定才能獲得資格。因此,傳承人是一個“代表性”人物,而傳習人是傳承人的儲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的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世世代代的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存在于廣大勞動人民心中的智慧和知識結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梢哉f,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民間,深受農耕文化影響。而中國傳統(tǒng)體育起源于古代去病延年的健身養(yǎng)生活動和各種表演技藝及各種祭祀活動,可以說歷史悠久、伏根深遠。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tǒng)體育一樣,都具有天人合一、身心并完等文化共性。而幾乎所有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均與現(xiàn)代主流體育一樣,具有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等一系列文化共存,從當今很多高校體育課程直接開設太極拳、傳統(tǒng)箭術等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可略見一斑。因此,高校體育與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上契合點,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具有文化上的可能。
我國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行指導,并以立法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寫進了法律。如2011年2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的第三十四條明確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2016年,文化部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支持力度、落實好傳習補助經費的通知》;2016年12月,文化部、教育部聯(lián)合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等等。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五條第11條明確指出:高校體育課程要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現(xiàn)民族性和中國特色。從這些文件的頒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具有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由于中小學總體上來說學習任務較重、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較大、師資力量有限,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真正確立。因此,中小學很難在深層次上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而高校體育,無升學壓力,學生可供支配時間較多,在課程的設置、傳習場所的保證、傳習人才的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保障、文化建設等來說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且大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基本確立,學生對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高校體育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在實施空間上來說具有一定優(yōu)勢。
第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绷暯娇倳涍€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蔽湫g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參與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不僅有利于挽救一大批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復興,有利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第二方面,高校體育在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過程中,將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chuàng)造性的加工、提煉進入到體育課堂或社團。這不僅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體育的功用,促進體育功能的多元化發(fā)展和高校體育的改革和完善,還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其它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最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的進一步融合。
第三方面,體育課程區(qū)別于其他學科以智力培養(yǎng)為主的特點,體育實踐活動既可以使學生的身體得到積極、全面的鍛煉,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情感、社交等方面受到教育。這就使得通過高校體育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能,還使廣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審美情趣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還有利于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了解本民族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成為文化底蘊豐富、民族情結濃郁的全面性人才。
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機制建設,要以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為目標,規(guī)范各培育主體在培育過程中的活動,建立切實可行的培育系統(tǒ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培育理念、培育方向、培育政策以及具體的培育方法和路徑等。本文探討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培育機制建設分內部機制建設和外部機制建設。內部機制建設主要從高校體育內部入手,分課程體系建設、人才體系建設、科研體系建設和文化體系建設;外部機制建設分保障體系建設、激勵體系建設、評估體系建設等。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內外機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有機系統(tǒng),兩種機制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兩種機制協(xié)同釋能方能最大化的發(fā)揮高校體育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功能。
4.1.1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相關的課程來進行。但是高校體育課程種類繁多、功能不一。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專業(yè)課與公共課結合,要根據(jù)專業(yè)課與公共課不同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定位,結合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具體要求,合理拓展課程內容,完備課程考核等。二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高校體育課程中的武術課程就是顯性課程,這類課程是可以直接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進行技法傳授的課程。但諸如球類課程等就屬于隱性課程,這類課程只能間接地向傳習人傳授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提高傳習人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度和認知感。三是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結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要開發(fā)出具有當?shù)孛褡逄厣⒓橙∥湫g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營養(yǎng)的課程,與國家課程相互補充。四是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結合,現(xiàn)階段各大平臺的網絡課程資源十分豐富,這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提供了契機,要將這些寶貴的線上課程資源與線下課程合理融合,共同促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養(yǎng)。在以上四個原則之下,要形成一整套系統(tǒng)、完整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課程體系。
4.1.2人才體系建設
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具有非物質性,但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離不開一個載體,即是人。目前,在高校體育中,既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入理解,又精通高校體育規(guī)律的人才并不多,這就造成了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培育的尷尬局面。因此,要針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學術背景的師資隊伍分層次分批次進行高標準培訓。可考慮組織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者到國內外進行高端訪學,也可考慮邀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講學。要通過幾年的積累與沉淀,形成一支理論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使之成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培育的生力軍。
4.1.3科研體系建設
目前,放眼全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們主要集中在高校,這些研究者也是武術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xiàn)狀而言,在概念界定、價值認同、保護策略等相關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和其它獨立門類的學科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總體來講其研究深度不足、研究高度不夠。因此,要大力依托高校相關體育科研院所設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加大各科研院所與國家級、省級文化、體育主管部門的學術交流,逐漸建立和構建系統(tǒng)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另外,鼓勵高校教師在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面的科研立項,鼓勵高校畢業(yè)生撰寫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畢業(yè)論文,以促進他們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
4.1.4 文化體系建設
基于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高校體育要想完成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養(yǎng),還得合理設置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建設策略。首先是要高度關注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館、傳承基地、展覽館的建設。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承基地、展覽館等都不在高校,這大大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成效,更不利于傳習人的培育。因此,探索合理的途徑,讓傳習所、傳承基地、展覽館等與高校聯(lián)姻,將大大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也能極大的方便傳習人的培養(yǎng)。另外,要作好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等活動,這是許多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中探索出來的有效方式。此類活動也可以多校聯(lián)動,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總體協(xié)調之下聯(lián)動進行,建議建立高校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席會議組織,統(tǒng)一協(xié)調。
4.2.1保障體系建設
保障體系在高校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中起重要作用,保障了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內外機制的正常運行。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針對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高校體育在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得不到法律保障。國家教育部、文化部及國家高等教育管理委員會應該聯(lián)合起來制定、頒發(fā)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保障更多的傳承人和傳習人參與其中。另外,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師一般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高校體育教師,另一類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是這兩類人中,高校體育教師一般不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般不是高校體育教師。因此,應該考慮將這兩者的身份與職業(yè)合二為一,以保障傳承教師的傳承工作。
4.2.2激勵體系建設
激勵體系要實行三級聯(lián)動,即院系、校方、省級主管部門三個級別的聯(lián)動。首先是院系,要制定政策鼓勵基層教師從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工作,對相關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課時費計算等予以傾斜,要對作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學生在評優(yōu)評獎等方面給予肯定。然后是校方,高校管理者要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活動在運動場館、課程開設、績效考核、學分認定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最后是省級主管部門,要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在科研立項、職稱評審、專業(yè)建設等方面宏觀上鼓勵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人培育工作,要與文化部門緊密配合、綜合考量。院系、校方、省級三級主管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緊密配合,共同推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育工作。
4.2.3評估體系建設
高校體育培育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從短期的經濟利益上來講意義并不大,所以,很難變成一種自覺性的行為。因此,在制定評估體系的時候其總體指導思想應該是以鼓勵為主。從宏觀層面,國家教育部及體育總局可以制定一系列獎懲制度;從中觀層面,高校管理者可以對各體育系部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從微觀層面,對相關教師及工作人員制定績效考核評估細化指標。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人才匱乏的窘況,許多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面臨著相關技藝失傳的危險。在此情形下,高校應該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責任與使命。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有責任和義務參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建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培育的內外機制,以促進高校體育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的培養(yǎng),培育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努力擴大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邁向更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