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
(牡丹江大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讓我們體會到中國速度、感受到中國力量,認識到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但是,我們也看到,疫情也如一個放大鏡,將原本在和平時期隱形化的問題暴露出來,比如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各種群意洶洶的民間輿論,其中不乏斷章取義、夸大其詞、甚至是編造的謠言。但很多人偏偏輕易地被“帶了節(jié)奏”,思考問題片面、膚淺,觀點偏激,甚至行為失當。再如,在防疫中出現(xiàn)諸如 “在家玩麻將被打”“因外出被防疫人員綁在樹上”等違法現(xiàn)象。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我國的民眾公民素質有待提高,因此加強公民教育是極為迫切的。
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中,公民教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按照學者汪榮祖的簡明的說法:“國朝之國本植于帝室,求一姓之綿延;民族之國本植于人民,求全民之榮華?!眹畤褪莻鹘y(tǒng)社會,而民族之國就是現(xiàn)代社會?,F(xiàn)代社會存在的最關鍵的單位就是現(xiàn)代國家,它的合法性來自于人民,而公民教育正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的國民所必須。
大學生是國家與社會的未來,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政治生活的能力關乎他們能否以一個合格的公民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高校作為專家文化與大眾文化秉持理性交流、對話的場所,能夠利用其批判的職能制衡政治體系以及經(jīng)濟體系對公共空間的吞噬,是實施公民身份教育最關鍵、最重要的場所,具有天然的合法性。[1]而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相比較于本科院校大學生,存在著知識結構不完善、認知能力偏低,政治意識淡漠、參與公共事務意愿不強等不足,高職院校需要在教學與實踐活動過程中開展公民教育,培育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成為政治立場堅定、道德品行端正、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公民教育作為西方民主制度的產(chǎn)物,是一個舶來品,我國高校并沒有確立獨立的公民教育體系,對公民進行世界觀、權利與義務、社會事務參與、國家制度構建等公民教育的任務由思想政治教育課來完成。但嚴格意義講,公民教育并不等同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不同、教育內容上各有側重、教育方式各有不同。
當下,高職院校公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國家整體
形勢的改變,學校的教育理念也應該有所改變。但源于多種因素,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保守、閉塞、不交流等情形。學校“關門辦學”,與外部環(huán)境“老死不相往來”;對學生的要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招生率、就業(yè)率是衡量辦學的“王道”;文科教師不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養(yǎng)成,理科教師不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閱讀能力;各學科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但公民教育關注的是公民與國家、社會之間的權責關系,是通過積極的社會實踐來實現(xiàn)。當下高職院校這種一次性教育模式很難開展對學生公民技能的培養(yǎng)。此次疫情中,很多高職大學生表現(xiàn)出與年齡、智力、心態(tài)成熟度不符的恐慌、焦慮和對常識性問題的無知,正是科學精神、理性思維等公民素養(yǎng)缺失的表現(xiàn)。
公民教育在我國的教育發(fā)展史上一直處于邊緣化的狀態(tài),公民教育目標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也沒有專門的有針對性的公民教育類課程。正是因為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混為一談,所以,高職院校始終缺失對開展公民教育長遠的、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設計。公民教育是向社會成員普及公民知識和公民技能的教育活動,使社會成員能在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中有效維護自身的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公民教育不可簡單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應有自己明確的定位。
我國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教學體系中,都沒有獨立設置的公民教育課程和內容,有關公民教育的內容散見于品德課、政治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規(guī)范性。以公民教育中重要的內容民主與法治教育、權利與義務教育而言,很多大學生這一部分的知識學習是有欠缺的。筆者曾以疫情防控中出現(xiàn)的“在家打麻將被抓”一事為例,詢問學生對此事的看法,能明確指出這種行為違法并說出依據(jù)的不多;而對疫情防控初期,河南某些鄉(xiāng)鎮(zhèn)挖斷公路阻斷交通一事,很多同學被“硬核防控”之類的語言“帶了節(jié)奏”,基本上沒有學生能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性和危害性,更有很多學生的評論中顯現(xiàn)出狹隘的地域論甚至是明顯的歧視,對于已到成年的大學生而言,這樣的認知顯現(xiàn)出理性和尊法、守法意識的缺失。
雖然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差異性,但并非彼此水火不容、毫不相干。首先,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有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公民教育強調憲法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權利和義務意識,形成正確的權責認識,成為能參與社會事務的公民,其實質是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見,兩者在社會主體責任感教育內容上是一致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在大方向上是相近的,總體上是一致的。兩者的培養(yǎng)目標都是培養(yǎng)好公民,只是側重點不同,這種高度重合性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鑒于目前我國公民教育還難以獨立設置,而公民教育在我國的開展又勢在必行,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內容,是盡力填補公民教育缺失的一劑良方。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有深厚的情感,有遵紀守法意識,愿意關懷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可以說,大學生們有做合格公民的自我意愿。但是,自我的期許和是否真正成為合格公民是有差距的。很多學生的公民知識儲備與公民意識不匹配。比如知曉公民有權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卻不知道公民到底擁有哪些權利;贊同公平、民主等人類共有的價值觀,但公平、民主如何實現(xiàn)卻并不理解。身處信息化時代,大學生視野廣闊,但是也存在信息接收不全面,對于國情和國家發(fā)展的歷史了解不深不透的情況。此外,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和政治生活的能力也不足。如何理性地參與政治話題、社會事件討論的能力不強。[1]雖然主觀上知道應尊重和包容不同觀點,但在實際情境中卻很難處理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學生因觀點不同在網(wǎng)絡上與他人展開罵戰(zhàn)、甚至人肉搜索他人,惡意泄露信息。還有很多高職院校大學生,很少甚至從不關注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日常生活中最關注的是體育、娛樂新聞,對國內、國際時政新聞關注度不高,很多大學生表示從不看《新聞聯(lián)播》這樣的時事節(jié)目。因此,高職院校的公民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塑造,更要加強對形成公民意識的有關知識的灌輸和參與能力的養(yǎng)成。良好的政治效能必須基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掌握與對政府運行機制的了解才能形成。[1]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政治事件,增強國家認同感,樹立家國情懷。一個社會如果沒有認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獲得發(fā)展和成功。這一點是全球性的通例。國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公民對于國家認同的一致性。要培養(yǎng)大學生產(chǎn)生對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深刻體認和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確立。只有形成了這樣的情感歸屬,社會才能進步,我國才能應對來自于世界的挑戰(zhàn)。要開展“四史”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國情的了解和認知,包括對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對國家發(fā)展現(xiàn)實和未來的體認。這有助于大學生理解社會所取得的成就和國家對于個人的意義,也領悟到個人對于國家的責任和所具有的權利。疫情防控期間,我國海外留學生許文馨、季子越在網(wǎng)上發(fā)表針對祖國的不當言論事件暴露出這樣的事實,我們有很多學生享受了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紅利,卻對祖國沒有情感認同。這正是公民意識缺失的體現(xiàn)。高職院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學習接納不同群體、傾聽不同意見,能理性討論、有邏輯思維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政策參與、社會決策過程民主化及公共政策討論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1],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因而,公民教育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專業(yè)課的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專業(yè)課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公民知識、體現(xiàn)公民精神。這對高職院校的教師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它要求教師群體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有廣闊的視野,關注社會現(xiàn)實,增強對社會、政治事件的敏感性,通過教學和科研活動,亦通過自身的“身正為范”,向學生傳遞尊重科學、理性思辨、關心社會、正確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的公民理念。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看到,當我國疫情發(fā)展得到有效控制而其他國家疫情開始蔓延時,我們有些民眾表現(xiàn)出熱衷于各國疫情數(shù)字對比,甚至對他國感染人數(shù)增多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頗有“風水輪流轉,你們也有今天”的意味,還有民眾認為我國對其他國家不應該實施人道援助。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揭示了在21世紀,各國要摒棄狹隘的民族本位思想,樹立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理念,人類世界才能更美好。
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公民教育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使他們了解世界上各種文明、民族、社會團體的存在與發(fā)展狀態(tài),并且能夠對他們予以尊重和理解。[2]突破國家維度站在人類維度思考社會現(xiàn)象。不僅關注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改革、醫(yī)療改革、就業(yè)政策這些國內社會民生問題,也能開闊視野,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關注戰(zhàn)爭、恐怖主義、貧困現(xiàn)象、難民問題、宗教與種族問題等全球性問題。能客觀地看到中國在全球的位置,了解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前景。這樣既可以避免妄自菲薄,也可以避免自夸自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民眾只有形成與大國身份相適應的“大”視野、“大”格局,我們才能發(fā)揮大國的影響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才能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學校環(huán)境與氛圍的打造是實施高職院校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學校作為實施主體,學校環(huán)境中的絕大部分因素都會對公民教育的效果形成顯著的影響,學校的校園氛圍對學生既有顯性的約束力也有隱性的感染力。學校的社會形象好、參與的社會公共事務多、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高、學校內部團結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融洽、學校的凝聚力強、學生對學校事務參與得多、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高,對學生的公民教育效果就好。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是社會穩(wěn)定和進步的軸心組織,要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關注社會事務和政治生活的良好氛圍。學校應重視學生社團、學生會等組織的建設,暢通學生參與學校教學和管理建設的渠道,通過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助力公民教育的開展。通過打造有社會威望和影響力,善于解決社會危機、能夠推動社會改革和進步的高校,推進學生公民教育落在實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我國的高校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院校不僅要辦好職業(yè)教育,完成培養(yǎng)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職責,更要堅守育人的主陣地,以“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公民”為指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可靠接班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