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
1982年春天,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召開了軍事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我以《十月》雜志編輯的身份與會。會議期間,大會組織與會作家乘車到河北高碑店去看當?shù)伛v軍戰(zhàn)士打靶演習。大巴車上,濟南部隊歌舞團創(chuàng)作員李存葆,和我坐在一起。我向他約稿。
李存葆向我講了三個題材,其中一個就是《高山下的花環(huán)》,圍繞著一個邊防連隊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生活,反映了當時社會上、軍隊內(nèi)部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我聽了他的三個題材,對《高山下的花環(huán)》最感興趣,便把自己的家庭地址抄給存葆,邀請他到家里長談。
在交談中,李存葆講了在前線的所見所聞,還講了后來在《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詳細描寫的三個細節(jié)(軍長因為在戰(zhàn)前有領導把兒子撤向后方而甩帽罵娘、梁三喜留下的血染的賬單、兩發(fā)沒有發(fā)出的臭彈)。我聽了認為這三個精彩的細節(jié)內(nèi)涵豐富。我想,對這三個細節(jié)加以開掘、延伸、呼應、推進,將會給這部小說展示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我建議他放開手腳去寫,沖破清規(guī)戒律,跨越好人好事的寫作水平,把嚴酷的戰(zhàn)爭真相、鮮活的戰(zhàn)士心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會議結束后,李存葆留在北京參加了《解放軍文藝》雜志社舉辦的小說讀書班。他邊讀邊構思,從1982年5月20日動手寫作《高山下的花環(huán)》,到6月19日就完成了初稿。并于7月18日改寫、謄抄完畢。當天傍晚,李存葆拿了一大摞原稿送到我家里,希望我盡快處理。當晚我連夜閱讀,判定這是一部難得的突破之作。我?guī)е@部稿子到了雜志社,整個編輯部互相傳閱,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全都看了一遍,一致決定把它作為重點稿放在頭條推出。
組織評論稿的同志提議,請當時擔任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的評論家馮牧寫一篇評論同期發(fā)出。馮牧讀完,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好稿,很快寫了一篇文章《最瑰麗的和最寶貴的——讀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交給我們。我拿到評論稿后,于9月初讓編務把那期稿子送到西城車公莊新華印刷廠排字、印刷??锍霭婧?,《高山下的花環(huán)》獲得了巨大成功。
(摘自《快樂老人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