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
經(jīng)典小說《封神演義》的故事,始于紂王對女媧的一首褻瀆詩。從女媧遣三妖入宮,到姜子牙分封諸神,整部《封神演義》中,一直有一股力量凌駕于人界之上,書寫、操縱著人間宿命。
近期在全國上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可能是近年來最貼近封神故事內核的改編作品之一。作為彩條屋影業(yè)出品、“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姜子牙》承載了粉絲們非常高的期望,也難免會被拿去和去年的票房神話《哪吒之魔童降世》做比較。
這種比較,合理也不合理。《姜子牙》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基調截然不同,表達方式上卻有一脈相承之處?!督友馈返目範帤v程,是另一種形式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善惡,公平,神與人,選擇與宿命,庇佑與自由……種種復雜的命題,都包裹在姜子牙三次踏上天梯的每一步堅定步伐之中。
《姜子牙》一開場,用一段非常驚艷的二維動畫還原了那場伐紂之戰(zhàn)。贏得勝利的姜子牙,本對“誅盡狐妖,天下太平”之說深信不疑,卻在斬殺九尾狐妖之際,看到狐妖體內困著一位無辜少女。姜子牙在善念之下放走九尾狐妖,自己被貶北海。而本片的主線劇情,也在姜子牙重遇少女小九后正式開啟。
大叔與少女這趟征程的每一站,都是《姜子牙》的美術效果大放異彩的時刻。北海的雪與霧,歸墟的斜陽,玄鳥劃過夜空的軌跡,飄搖的骨鈴,綻放的黑花……這些空靈宏大的奇觀,為觀眾帶來一波又一波震撼的視覺體驗。
這一路,既是探究小九身世、揭開封神大戰(zhàn)陰謀的外部求索歷程,也是姜子牙內心的成長之旅。看到人間仍疾苦、怨魂無歸處之后的姜子牙,開始反思正義與信仰的真正定義。
原著里高潮迭起的封神大戰(zhàn)不是《姜子牙》的重點,大戰(zhàn)勝利之后遺留下的創(chuàng)傷與隱痛,和凡人最普世的對于歸家的執(zhí)著,才是《姜子牙》想要探討與展現(xiàn)的命題。小九想要找到阿父,被犧牲的怨魂想要“回家”,布娃娃與骨風鈴的意象,巧妙地串起了全片看似簡單卻動人的情感落腳點,也直指最終被拔高的主題。
“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確實是姜子牙一度面臨的抉擇,但并不是《姜子牙》故事的內核,而是師尊的謊言引出的偽命題。《姜子牙》里還天下太平的封神之戰(zhàn),只是滿口“為蒼生”的師尊寫好的劇本,是天神對人類所謂“最好的安排”。而《姜子牙》中最為重要的動作,就是頓悟后頓生白發(fā)的姜子牙,一步步走過當年那個剛拜入師門時天真的自己,去推翻師尊以保護蒼生之名實施的操縱,斬斷天界與人間那根既是臍帶也是鎖鏈的天梯。
“愿天下再無不公”,這句臺詞如果摘離語境的話,可能會顯得幼稚,但從姜子牙口中說出卻再合適不過。在姜子牙身處的“封神宇宙”里,追求公平的終極之舉,就是切斷綁在提線木偶們身上的線,讓三界中的生靈都享有不被操縱的自由。
雖然《姜子牙》的立意和美術效果非常值得肯定,但它還是有不少較為明顯的缺點。首先,《姜子牙》的動畫制作不能稱得上精細,征途中各個場景的切換和過渡做得比較粗糙,時常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在RPG游戲的各個地圖間突兀跳躍的斷裂感。重要的打斗戲中,也存在掉幀和不流暢的問題。
這種斷裂感,不只存在于動畫制作之中?!督友馈返念A告片幾乎透露了整個故事的脈絡,但成片中的敘事方式和節(jié)奏,卻讓整條故事線顯得有些渙散。使用旁白和反派角色之口解釋來龍去脈,對這兩種手段的過度依賴,只會顯示出主創(chuàng)們用動畫鏡頭講故事的功力還有待提高。
另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出現(xiàn)在人物以及人物關系上。電影對姜子牙的塑造整體上無功無過,只是缺少一絲鮮活感。本來,姜子牙的強迫癥可以作為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jié),讓人物更加豐滿立體,但正片里的姜子牙,可能是由于動作設計得不夠流暢,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反倒沒有片尾彩蛋里靈動可愛。
而《姜子牙》里的小九和申公豹,前者是暴躁“蘿莉”,后者承擔了重要搞笑任務,但他們有不少類似“跺腳等于生氣”的程式化動作,令人略感出戲。主角和配角的人物設定問題,會直接傷害到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和情感關系,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姜子牙與小九之間互動不足,感情略顯生硬;而申公豹對姜子牙那份夾雜著敬仰成分的友情,也因為篇幅問題沒有達到動人的效果。
其實,《姜子牙》的這些缺點,也許是因為它沒有在商業(yè)化與自我表達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小九不夠自然的“賣萌”動作,申公豹并不成功的搞笑橋段,萌物四不像的設計……這些細節(jié)都略有一種迎合觀眾的意味,卻與《姜子牙》較為冷暗的基調和本身想要探討的嚴肅主題兼容得不夠好。
所以,因喜歡《哪吒之魔童降世》而對《姜子牙》抱有同樣期待的觀眾,在觀影之后可能會有些失望,認為它過于沉悶,不夠有趣;而欣賞它立意表達的部分群體,可能又會體會到一種輕微的割裂感。
優(yōu)缺點并存的《姜子牙》,上映后注定會迎來兩極分化的口碑。但是,這并不一定是件壞事。對于野心勃勃想要鋪開“封神宇宙”的彩條屋影業(yè)來說,用這樣一部作品來探索觀眾口味、決定未來的方向是非常明智的。畢竟“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子牙》“釣”起的,可能是一批范圍更小、但忠誠度更高的目標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