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慈
中國是鐘的王國。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并有“鐘鳴鼎食”的燦爛文明。編鐘是古代成組的青銅打擊樂器,將成系列的青銅甬鐘或青銅鈕鐘懸掛在木架上,擊奏以發(fā)出聲音。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宛如歌唱,所以也有“歌鐘”之稱。西周以后的編鐘常用于宮廷雅樂,每逢征戰(zhàn)、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
說起編鐘,大家都知道聲聞中外的曾侯乙編鐘,它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晉國,有這樣一組編鐘,踏著歷史的余音裊裊而來,它雖不及曾侯乙編鐘磅礴大氣的音律、制作以及銘文,但它比曾侯乙編鐘早400年左右,它便是晉侯穌鐘。
1992年,在香港的古玩市場上出現(xiàn)了14枚編鐘,由于這套編鐘的土銹,尤其是銘文為刻制,非鑄造等情況,被一些博物館和藏家認為是贗品,因而無人出手。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先生,經香港張光裕教授介紹,看過這套編鐘的資料后斷定是真品,并利用店家急于甩貨的心理,以百萬之價買下了這14枚編鐘。
馬承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青銅器鑒定專家,他在上海博物館工作了近半個世紀,擔任館長長達14年之久,為上海博物館收集了數(shù)以萬計的珍貴青銅器,使不出土青銅器的上海成為中國青銅器收藏、研究和展示的重鎮(zhèn)。
雖然馬承源先生的地位很高,但是,買回這套“贗品”依然受到了業(yè)內的普遍質疑,他們認為編鐘可見青銅之黃色,與銹蝕程度不符;銘文為刻上去的,作偽痕跡清晰;每件器物的銘文莫名其妙,一點都不通順;大家不曾想這么有名的大專家也會走眼,可謂“馬失前蹄”。
面對爭議,馬承源先生并沒有動搖,他認為這些編鐘從器形上看,為西周時期青銅器不會有錯。對于別人的反對意見,他有針對性地指出:“銹蝕的情況,說明這些編鐘應該是出土不久,此前一直被深埋;銘文的字體結構也符合當時的風格,雖然不是鑄而是刻,確實令人疑惑,但不買回來,它們就會流失國外,這個險值得冒;至于銘文的讀法,不能一器一讀,而要將編鐘排定順序,連貫起來讀,便豁然通順,而且從敘事的語法上看,也不存在問題?!?/p>
這14枚編鐘的最后一枚,上面銘文的最后三字為“穌其邁(萬)”,顯然,從內容上來說,是突然斷掉了,并沒有完結,因此可以確定編鐘并不完整,還有缺失的部分。
可巧的是,1992年底,在山西天馬—曲村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中,從晉侯墓地M8號墓當中出土了帶銘文的兩件編鐘,一件的銘文為“年無疆,子子孫孫”,另一件的銘文為“永保茲鐘”,屬于銘文中處于結尾處的習用語??墒?,“年無疆”一語讀不通,顯然這座被盜過的墓中,原來不只這兩件編鐘,還有其他的,因此文字內容有缺失。
聽說上海博物館搶救回晉國編鐘的消息后,第二年考古學家鄒衡先生就帶著天馬—曲村遺址M8號墓的圖文資料來到上海博物館觀摩,尤其是對比了編鐘的資料。鄒衡先生和馬承源先生發(fā)現(xiàn),兩處編鐘的銘文字體、敘事風格完全一致,并且都是刻上去的。
最關鍵的是,上海博物館最后一件的最后三字為“穌其邁(萬)”,M8號墓的一件的前三字為“年無疆”,銘文正好可以連讀。從而證明了馬承源先生從香港搶救回來的這套編鐘正是從晉侯墓地遭盜掘而流失香港的編鐘。
晉侯穌鐘總共16枚,分為兩組,每組八枚。從其鑄造和紋飾上的差異來看,應該不是同時鑄造的,但音律卻很和諧。更為重要的是,上面總計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穌率軍隨周厲王巡視東土,參加了由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討伐東夷的戰(zhàn)爭,以及立功受賞的事。這一史實未見傳世文獻中有記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
晉侯穌鐘上的銘文全部為鏨刻,也為西周青銅器首見,一舉打破了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鏨刻銘文的認識。銘文為利器所刻鑿,筆畫轉折處要分4~6刀接連刻鑿才能連起來,刀痕至今非常明顯。經實驗,不同硬度的青銅利器均無法在青銅器上刻鑿文字,說明山西人早在3 000年前,就已經能夠制造出如鋼鐵般堅硬的刻字工具,為改寫中國冶金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這16枚編鐘,工藝先進,音色和美,制作精巧,無論從歷史價值、科技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如今晉侯穌鐘雖然分別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但比起更多流失無蹤的被盜文物來說,它們能夠聚首國內已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