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你們見過黃瓜嗎?我相信大家都見過。見過的人都知道黃瓜是綠色的,那為什么叫黃瓜呢?怎么不叫綠瓜呢?想知道答案嗎?那就接著往下讀,下面的內(nèi)容會幫你解開這個困惑。
一開始的時候,其實黃瓜確實不叫做黃瓜,漢武帝時期張騫(qiān)出使西域,帶回了大量的奇珍異寶,黃瓜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是從西域帶來的,而當時的中原人將漢族以外的部落都統(tǒng)稱為胡人,來自于外邦的東西大多都會在名稱前面加個“胡”字,所以黃瓜也被稱為胡瓜。
但胡瓜這一名字并沒有在黃瓜身上保留多久,后趙皇帝石勒,因為其出生北方的羯(jié)族,所以很討厭有人在說什么東西或者稱呼北方民族的時候帶上“胡”字,他認為這是一種歧視。于是石勒就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xiàn)“胡”字,違者問斬不赦(shè)。
此令一出,自然是無人敢違抗,但有一次出了意外。
有一天,石勒在皇宮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來朝見他時,感到很不滿意,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
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緊張之下脫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lán lǚ)來朝見。”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錯,竟然說出了“胡”這個禁字,于是急忙叩頭請罪。
石勒見他知罪,就沒有再繼續(xù)怪罪下去,不過卻是在心里小小地記了一筆。等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
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笔章牶螅瑵M意地笑了,于是不再追究樊坦的過失。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
現(xiàn)在黃瓜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春黃瓜、架黃瓜和旱黃瓜。而聞名全國的品種是外形美觀、皮薄肉厚的北京刺瓜和寧陽刺瓜。
黃瓜是一種能量非常低、含水分特別高的蔬菜,100克黃瓜含能量僅16千卡,比大部分綠葉蔬菜能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