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
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決斗中死去。
一
八國聯(lián)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lián)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劫,無數(shù)村鎮(zhèn)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垣斷壁。
八個國家打敗我們一國,好像敗得有點道理。那么,八個國家打我們,到底來了多少人?
1900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fā),進攻北京的八國聯(lián)軍人數(shù)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是俄軍,4800人;第三是英軍,3000人;第四是美軍,2100人;第五是法軍,800人;第六是奧地利軍,58人;第七是意大利軍,53人。當時,還有7000名德軍在海上,來不及登陸。真正作戰(zhàn)的有18811人,就這么點兵力!
京畿一帶是我們的重鎮(zhèn),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全占。此處,清軍有十五六萬人,義和團團民有五六十萬人,從兵力對比看,平均40個人在家門口堵他1個人。
10天內,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
后來,八國聯(lián)軍增到了幾萬,他們打通州、打保定、打張家口,他們觸角伸得很遠,那是占領北京后,重新調來的軍隊。當初攻下北京的只有1.8萬人。
如果不知道這個具體的人數(shù),我們很難了解近代以來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正如李鴻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p>
清朝敗亡是非常特殊的,跟我們歷朝歷代不一樣。過去都是皇帝昏庸腐朽,房子都被白蟻蛀空,最后,大廈轟然倒塌。
清朝從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沒有一個皇帝不想勵精圖治,沒有一個不想保住江山。而清朝的那些朝廷重臣,主和也好,主戰(zhàn)也好,沒有一個不是從維護朝廷利益出發(fā)。
到了清朝后期,用和、戰(zhàn)兩派區(qū)分大臣,非常困難。甲午戰(zhàn)爭,以翁同龢為首的主戰(zhàn)派,都是戰(zhàn)前主張削減海軍軍費的人,戰(zhàn)爭來了,主張削減軍費的人,全是主戰(zhàn)派。主和派呢?李鴻章、丁汝昌這些人,全是平常主張大力加強軍備的。
1873年,李鴻章在一個奏折里講:日本是未來中國的心腹大患,一定要提防。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就是為了對付日本,結果,還是敗了。
中華民族陷于一種矛盾中,不是統(tǒng)治者毫無顧忌地出賣民族利益,而是在盡力維護,他們萬般無奈,沒有辦法。
1841年,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zhàn);1860年,咸豐皇帝對英法宣戰(zhàn);1894年,光緒皇帝對日本宣戰(zhàn);1900年,慈禧太后對諸國(13國)宣戰(zhàn)。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一次比一次損失大,一次比一次割地賠款的規(guī)模要大。
馬克思當年評價中國:“一個人口幾乎占世界1/3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現(xiàn)狀,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lián)系的體系之外,孤立無倚,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決斗中死去?!?/p>
二
然而災難沒有中止。從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發(fā)生,清朝崩潰。在強大的外敵面前,清王朝無法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
起初,孫中山也是改良派,覺得大清沒有什么大毛病,修修補補就可以。他給李鴻章上了很多折子,根本沒人理睬。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后,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綱領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產(chǎn)生了。
辛亥革命誕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現(xiàn)代國家——“中華民國”,我們的災難中止了嗎?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1.9萬人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東北軍19萬,不戰(zhàn)而退,關東軍3天占領沈陽,一周控制遼寧,3個月控制東北三省。后來,人們都說是蔣介石一紙“不抵抗”命令,把整個東北丟了,如果蔣不下令,東北軍還能頂住。
1991年5月,在紐約,張學良回憶說:“是我們東北軍選擇不抵抗,在當時,我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zhàn)事的借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p>
“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召開東北軍高級將領會議,東北軍頂不住日本人的進攻,決定用外交斡旋的方法解決爭端。張學良將決定發(fā)給南京的蔣介石,蔣回了一封電報,說:“你們按照自己的方略去做?!?/p>
東北淪陷,蔣介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發(fā)動“七七事變”的日本,在華北駐屯軍8400人,宋哲元的29軍有10萬人。
8400人,這是查遍所有記載采用的最高數(shù)字。29軍的軍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我們至今還在唱,很豪壯。當時的情況呢,大刀片砍了幾個鬼子?我們10個人砍他1個,也沒有頂住。
區(qū)區(qū)8400人,就在我們北京的南端宛平發(fā)動事變,挑起了中日之間的戰(zhàn)爭,歷史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