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肇東市福源小學成立于2008年。自建校以來,學校秉承“為學生終生發(fā)展奠基,培養(yǎng)進步現(xiàn)代人”的辦學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辦學方向,高舉依法治校的旗幟,建設法治育人環(huán)境。學校按照《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求進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保證學校的各項工作向著正確的辦學方向得到落實。學校在建校的這十二年里,學生總數(shù)從建校時的200人增長到現(xiàn)在的3100人。學校的快速發(fā)展,離不開教師團隊積極向上、嚴謹求實、高度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更離不開學校一直以來堅定不移地貫徹依法辦校的思想和理念,并由此形成的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育人氛圍。
我國憲法將受教育權規(guī)定為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是國家對受教育者的鄭重承諾,因此學校的一切活動都以維護學生的受教育權為前提。為了保障師生的合法權利,我校制訂了《安全管理制度》,設立了校內治理結構與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師生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作用;最后,依法實行校務公開,實現(xiàn)了校內監(jiān)督約束機制的有效運行。
為保證學生的在校安全,維護好學校周邊秩序,我校多年來一直十分重視安全教育工作。學校成立了法治小組,由轄區(qū)派出所警員承擔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培訓任務,校長負責規(guī)劃與引領,政教領導負責組織和開展相關活動。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反恐行動小組等安全組織機構,對于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三到位”,即:人員配備到位,安保制度到位,安保設施到位。安保人員都能夠熟練地使用安全防護八類器械,警務室攝像頭攝像范圍可以達到校門內外50米,兩棟教學樓安裝了223個監(jiān)控探頭,實現(xiàn)了校園內監(jiān)控全覆蓋。由此,在“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防范下,學校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為零。法治安全工作的有效開展,為學生在校安全把好了第一關,為學校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播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這是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依據(jù)學科特點挖掘教材中涉及法治教育的元素,運用法治教育方法,讓學科教學與法治教育互相融合,使各學科教學中的法治教育收到實效。在五年級數(shù)學“統(tǒng)計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法律方面的信息,如:青少年犯罪率,然后讓學生制成統(tǒng)計表。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繪制統(tǒng)計表的方法,還了解了相關法律知識。在一年級音樂“紅燈停,綠燈行”一課中,教師準備了紅、綠、黃三種指示燈,并請三名學生(一人操作指示燈,其他兩人分別扮演警察和行人)來表演過馬路的情景,學生們邊表演邊唱歌,在游戲中掌握了交通規(guī)則。在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生命最寶貴”一課中,教師通過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討論辨析,學習法治知識。除在課堂上,學校還開展了“道德與法治相結合素質教育研究模式”課題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廣泛推廣應用,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學校還開辟了法治教育專欄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掌握法律知識,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將法治理念深植于心。學校還要求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注意尋找法治教育知識點,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并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打好人生的基礎。
為保障法治教育的時效性,學校積極營造法治學習氛圍,全面增強學生的法治和責任意識。我校每學期都會聘請公安干警通過校園網向全校師生講解法律常識,教育學生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共規(guī)范,提高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增強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此外,學校長期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將學生生活與法律實踐相聯(lián)系,如:帶領學生到法院參觀,與法官面對面了解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感受法律的威嚴,敲響遵紀守法的警鐘。與此同時,學校還通過開展憲法知識競賽、憲法主題演講等活動,促使學生了解、學習憲法,增強法律意識,做知法守法好少年,牢記自身使命,堅定維護憲法權威,將憲法精神根植于自己的靈魂深處。
國泰于法正,民安于律清。知法守法,與法同行,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我校將不斷提升依法治校管理水平,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模式,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創(chuàng)更為有效的法治教育活動,并且鍥而不舍地傳播法治精神,信仰法治力量,讓法治意識根植于學生內心,讓法治的天空更加湛藍、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