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意大利好朋友洛蒙德最近正在籌劃一場浪漫婚禮和蜜月行程。問起意大利人結婚是否有彩禮,洛蒙德說在他的家鄉(xiāng)撒丁島,如果想求婚,男朋友會帶著父母的一個禮物送給女方——雖然不叫“彩禮”,但意思是一樣的,內容也是一樣的,都是“錢”。當然,根據(jù)經(jīng)濟狀況可多可少,正常的彩禮數(shù)字折合人民幣大概1.5 萬~2 萬元。聽說中國的禮金高達10萬元以上,洛蒙德表示不能理解:什么樣的年輕人能出得起這么大的一筆費用娶妻?聽說大部分情況下是父母來支付這筆費用后他更加詫異:這是什么邏輯?很難給一個羅曼蒂克的意大利人講明白彩禮對于中國人“結婚”的意義。
北京人老皮曾經(jīng)對“彩禮”這封建余毒進行過猛烈抨擊:彩禮是什么東西?明明愛情是無價的,戀愛是自由的,結合是平等的,為什么拿出賣女兒的架勢,橫鼻子豎眼敲詐男方一筆才覺得“不虧”呢?然而,激進的老皮最終也沒能堅守住自己的立場,去年乖乖地交出了數(shù)目不小的“買老婆費”,喜抱美人歸。跟老皮持截然相反態(tài)度的是回族的大維。據(jù)說回族小伙娶媳婦的費用在18萬元左右,大維是有志青年,這些年自己創(chuàng)業(yè)賺了不少錢,他不但是彩禮的擁護者,還巧用彩禮的捷徑,娶到了如花似玉但家境貧困的媳婦,平衡了自身外貌條件的不足,又表達了一擲千金的決心,也算是皆大歡喜。
前段時間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一張2020 年各地彩禮的列表,福建和浙江并列榜首,平均彩禮20 萬;江西、河北、山東也不客氣,要15 萬;甘肅緊追其后,要13 萬;陜西、湖南開出了12 萬;北京、上海、新疆、湖北等地亦在10 萬以上。每年都會有類似的價格表出現(xiàn),調查機構和數(shù)據(jù)權威度未知,卻也可以看出彩禮在婚姻中“牢不可破”的地位。
原本是喜結良緣的好事,卻因為彩禮橫亙其中而變得微妙且不快,高昂的結婚成本面前,很多人甚至恐婚,恨彩禮,似乎彩禮成為了結婚路上萬惡的頭號殺手。而在很多女方家庭看來,彩禮也是真金白銀的試金石,對方和他的家庭家底、三觀以及為人處世,通過彩禮都可窺見一斑。
彩禮自古就有。相傳,偉大的華夏族祖先黃帝有一次路過西陵遇到了嫘祖,二人一見鐘情,于是黃帝便到嫘祖的部落提親。嫘祖部落看到是黃帝就紛紛同意了這門親事,但是又怕委屈了嫘祖,便問黃帝“你用什么證明你喜歡嫘祖”,于是黃帝把最珍貴的寶物送給了嫘祖,嫘祖很是感動,也把最珍貴的蠶絲送了黃帝。后來人們紛紛效仿黃帝和嫘祖相互送禮來表達真心——這便是中國彩禮和嫁妝的由來。
由此看出,彩禮最初的意義是試探男方娶妻的決心,與買賣無關。古籍《禮記·昏義》上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比裟銓⑺⒅艘暈檎鋵?,足夠重視,你會不惜用一切拿得出手的寶物去證明自己的真誠。最重要的是,古代在下聘禮前,男女是見不到面的,嬌妻不但珍貴,而且必須要守規(guī)矩才可以順利迎娶。到了西周時期,人們逐步細化了“真誠”的表達方式,將婚嫁大事定位六個步驟,即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的“納征”就是送聘財,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講的“彩禮”。這種形式延續(xù)到民國時期。
在締結姻緣之前,雙方并不能百分之百確認對方的心意,彩禮算是最好的物質證明,但未必是傾盡所有去表達,有時候幾頭牛、幾匹布亦可成就好事。彩禮作為一種心意手段這原本無可厚非,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家庭會把彩禮當做發(fā)財致富的小捷徑,覺得養(yǎng)大女兒不易,一定要“撈回本”,當然,持有這些狹隘想法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作為女方未來的丈夫,男方主動愿意孝敬岳父母是一回事,岳父母因此天價要挾則是丑陋?,F(xiàn)在也有不少女性意識開放,并不太在意彩禮,甚至很多家境好的女孩,父母愿意拿出相當一筆錢來幫助年輕人安家,這已經(jīng)是打破了固有的成規(guī),前提是雙方自愿。
“彩禮”文化寓意深刻,并非中國獨有,只是形式和叫法不同,也是由于文化風俗上的差異。
我認識的所有美國年輕人幾乎都沒買房子,他們甚至認為父母不應該對他們結婚這件事表示出什么該有的態(tài)度,更別提“錢”了,“平等”的要求滲透在生活細節(jié)上,結婚這件事也一定是平等自由的存在。
在跟現(xiàn)任女友認識之前,邁克甚至從沒想過結婚。一個意外的機會,邁克來到中國求學,和現(xiàn)在的未婚妻——一個傳統(tǒng)家庭長大的北京姑娘一見鐘情,倆人打算結婚。邁克想法很簡單,結婚就是結婚,注冊一下,宣布一下,萬事大吉。北京姑娘卻為難了,她可以理解邁克作為美國人的瀟灑,但她畢竟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多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理解不代表認同。她覺得,既然邁克打算在中國生活,就該尊重中國文化,否則就算自己愿意,又該如何向父母交代?親朋好友如何看待?街坊四鄰如何評論?
邁克告訴她,在美國,極少有年輕人會因為結婚去籌備一大筆錢,他不會向父母開口,也不會讓自己妻子的家人為此操心——結婚不是我們兩個人的事嗎?為什么要管那么多人的感受呢?
結婚明明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締結親緣的事,為什么把它如此輕描淡寫為兩個人的事?難道結婚不需要舉行婚禮、不需要買鉆戒、不需要準備婚房、不需要購置家具?那結婚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媳婦不解,邁克解釋道:結婚只是一種契約,說明我倆打算一起攜手走后半生,戒指是可以買的,但也要量力而為,婚房是未來的事,除了有錢人,沒人會為婚禮花費去傷腦筋,也沒人覺得結婚會值得一個年輕人去負債、受罪——這還是結婚的意義所在嗎?
跟彩禮相對的是嫁妝,也就是女方父母將財物贈給男方家庭。多數(shù)保留相關傳統(tǒng)的國家和地區(qū),彩禮和嫁妝并行。在美國,一般是男方出錢打造一對鉆石戒指,價格因人而異,經(jīng)濟情況好的就貴一點;女方出錢舉辦婚禮宴會。而且,雙方父母一般還會再出一筆錢給新婚夫婦用來蜜月旅行,這筆錢有男方父母出的,也有女方父母出的。
歐洲正好相反,過去的歐洲因為尊重女性,所以反而有女方要陪嫁大筆嫁妝的習俗。就像簡·奧斯汀的小說中所反映的,那時的英國因為階層固化,所以普通的鄉(xiāng)紳階層并沒有多少飛黃騰達的機會,迎娶一個帶有豐厚嫁妝的富婆就是你人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之一。所以在當時的英國,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一個死了丈夫繼承大筆遺產(chǎn)的寡婦,往往比家境貧寒的少女更有吸引力。
日本各地風俗略有差異,男方家里一般出一筆錢(不多,折合人民幣幾萬塊)給女方家里做聘禮,但是女方一般要買大約等值于這筆錢50%的禮物帶回到男方家。另外,日本女性結婚的時候一般不會要求男方有房子,但是很看重男方是否有工作。大多數(shù)日本夫妻都是結婚后暫時租房子,然后一起攢錢買房子,何況,現(xiàn)在也有很多日本女性步入職場了,并不一定是男主外。
總的來說,西方發(fā)達國家通常采用核心家庭的模式,成年子女完全自主,這種自主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婚姻選擇上和家庭生活中。父母干預子女婚姻不是普遍現(xiàn)象,得不到社會輿論的支持。而在比較傳統(tǒng)的社會中,婚姻仍然是兩個家庭締結關系,父母不同程度地要對子女的婚姻生活進行干預,就需要靠某些財物往來確定責任和義務。所以,彩禮并不是一筆簡單的贈與,往往是有附加條件的,這附加條件不僅僅是一場婚姻,而往往意味著父母對婚姻的參與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