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魯,衣紹彥,楊景超
(1.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2.北京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jiān)督總站,北京 100161)
隨著城市地鐵線網逐漸加密,新建地鐵線下穿既有線情況普遍增多,北京市2050 年軌道交通線路規(guī)劃圖中,地鐵車站、區(qū)間隧道等空間交錯結構的節(jié)點高達118 處。如何保證結構、道床、軌道及運營安全成為一項重點內容。
北京地鐵16 號線蘇州街站與10 號線蘇州街站十字交叉點換乘,新建車站沿蘇州街路下南北向設置,與東西向10 號線蘇州街站呈十字交叉,見圖1。蘇州街站為端廳結構,中間段為單層雙跨平頂直墻結構,密貼下穿10 號線中洞法單層段,結構斷面寬度27.1m。下穿位置關系見圖1、圖2。
圖1 蘇州街站總平面圖
圖2 北京地鐵16號線密貼下穿既有線剖面圖
1)為保證既有線運營安全,既有線變形控制值為沉降小于3mm,隆起小于2mm,且變形值為工程整個建設期的總體控制值,密貼下穿既有線施工階段變形控制值為沉降小于2.2mm,隆起小于2mm,變形控制難度非常大。據了解,某地鐵1 號線衛(wèi)星廣場站密貼下穿既有線底板最大沉降8.9mm,無法滿足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的相關要求。
2)本工程下穿部位為10 號線車站單雙層段變形縫部位,結構變形更加復雜,差異變形控制難度很大,對于變形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3)本工程下穿既有線為平頂直墻單層雙跨結構,斷面寬度27.1m,高度8.7m,拱頂埋深23m,屬于超大斷面密貼下穿既有線,既有線變形控制難度很高。
通過搜集國內外文獻資料及工程調研,并對其關鍵技術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部分密貼下穿既有站案例如表1 所示。
綜合已完成的多個密貼下穿案例,本工程采用“深孔注漿+1 000t 級千斤頂+超細水泥漿補償”技術控制既有線變形,通過專家調查,提出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即“L 型”冠梁方案)為將冠梁尺寸擴大,將千斤頂放置于冠梁頂部,頂板結構一次施作;第二種方案(即直接支頂方案)為頂板結構兩次施作,首先施作導洞內頂板結構,并將千斤頂放置于結構內,具體下穿形式見圖3、圖4。
為挑選更有利于既有線結構變形的方案,我們采用邁達斯Civil 有限元計算軟件,建立三維“荷載-結構”模型。其中既有線單層段結構全長26.0m;雙層段考慮邊界效應,自變形縫處取7 跨進行計算。由于變形縫的存在,認為二者在邊界上是獨立的,分別采取不同的邊界約束條件。
圖3 “L型”冠梁方案斷面圖
圖4 直接支頂方案斷面圖
通過計算對比發(fā)現當采用“L”型冠梁方案時,雖然結構傳力途徑簡單,施工上也能很快形成支頂,但該方案加大了既有線結構的跨度,且容易造成千斤頂的偏心。從結構受力和撓度變形的角度分析,均會引起二者不同程度的增大,不利于既有線結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故我們采用直接支頂方案。
工程主要施工步序如圖5。
表1 部分地鐵下穿既有線工程典型案例
圖5 主要施工步序示意圖
d~h 過程中千斤頂進行智能主動頂升控制既有站變形。
開挖期間,由于對地層的擾動,導致地層應力重分布,對既有線變形產生了很大影響,此時千斤頂智能控制系統(tǒng)未成形,必須利用一定措施減弱開挖影響。全斷面深孔注漿施工工藝簡單可靠,主要目的是固結地層,注漿壓力不宜過大,防止造成既有車站隆起。
4.2.1 智能千斤頂控制的理論基礎
智能千斤頂利用大量級千斤頂,布置于既有站底板梁下,通過支頂既有站底板梁,達到控制既有站變形的目的。按照全土柱和既有站結構本身自重進行荷載驗算,要求千斤頂頂力能夠滿足將上述荷載要求。
由于工程埋深大、斷面大、上部荷載大,故本工程采用了1 000t 級千斤頂,在拱頂二襯結構內設置20 臺1 000t 級千斤頂,通過PLC 系統(tǒng)智能控制。首先,對暗挖工程范圍內的主體進行深孔注漿加固,減少前期既有線變形。開挖導洞完成后,在導洞內施作樁基、冠梁。隨后安放千斤頂并進行導洞內二襯結構施工,達到設計強度后,通過控制系統(tǒng)對千斤頂進行頂升操作,如圖6。
圖6 千斤頂主動變形控制斷面圖
4.2.2 千斤頂的主要性能
1)同步頂升設備同步精度小于0.2mm,且應滿足監(jiān)測方案提出的精度要求,千斤頂須具備電磁球閥保壓鎖定裝置。
2)具備同步頂升、獨立頂升、聯調聯動、同步伺服施工條件。
3)千斤頂工作參數:噸位不小于1 000t,行程不小于10cm。
4.2.3 千斤頂主動控制方案
1)邊導洞千斤頂預壓頂升階段 邊導洞內圍護樁、樁頂托梁、襯砌結構施工完成且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邊導洞內千斤頂頂升作業(yè),主要目的是使千斤頂頂緊既有線結構,通過PLC 控制系統(tǒng)對結構進行預壓,減少后期施工過程中既有線結構沉降。頂升結束標準為既有線結構底板(軌道)對應位置自動化監(jiān)測點產生向上位移響應(累積位移量≥0.2mm,≤0.5mm),此時立刻停止加載,利用千斤頂油管處電磁球閥進行保壓,千斤頂頂升完畢泄壓松弛前,向頂板(托梁)與既有線結構間注入微膨脹超細水泥漿漿液,填充頂升空隙,漿液硬化后千斤頂可泄壓。預壓頂升完成后進行中導洞開挖支護。如圖7 所示。
圖7 千斤頂及其控制系統(tǒng)
2)整體頂升階段 中導洞中樁基、樁頂托梁、襯砌結構施工完成且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整體頂升控制沉降階段,中導洞新安裝的9 臺千斤頂接入PLC 控制系統(tǒng),通過PLC 系統(tǒng)進行聯動聯調、同步伺服控制,同步對既有線結構進行頂升,頂升結束標準為當監(jiān)測數據反饋既有線結構底板(軌道)產生向上位移響應(累積位移量≥0.2mm,≤0.5mm),及時停止加載。
3)新建單層主體施工結束沉降補償階段 新建車站單層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為發(fā)揮千斤頂主動控制優(yōu)勢,通過PLC 系統(tǒng)控制所有千斤頂進行同步頂升,補償施工過程中既有線結構產生沉降,頂升位移根據實際壓力和千斤頂位移情況確定,最多不超過既有線結構產生沉降量。頂升完成后利用千斤頂油管處電磁球閥進行保壓,千斤頂頂升完畢泄壓松弛前,向頂板(托梁)與既有線結構間注快硬型漿液,填充頂升空隙,完成既有線結構沉降補償。
通過既有線內自動化監(jiān)測數據,在邊導洞千斤頂預壓頂升階段前既有線變形數據整體最大,最大沉降2.09mm,千斤頂主動控制發(fā)揮作用后,既有線變形數據總體穩(wěn)定可控,最終變形值為沉降1.91mm,沉降曲線如圖8 所示。
圖8 既有線內自動化監(jiān)測點沉降曲線
本文以北京地鐵16 號線蘇州街站樁基托換法密貼下穿既有線為案例,重點介紹了千斤頂主動控制既有線變形的方案及主要效果。
利用千斤頂主動控制既有線變形具有精準可控、智能控制的特點,可實現同步頂升、獨立頂升、聯調聯動、同步伺服等多種控制要求,是一種先進、穩(wěn)定、可靠的下穿既有線控制方式。同時,需要注意千斤頂主動控制系統(tǒng)成形前的變形控制,可利用深孔注漿、超前注漿等方式減弱既有線變形。
本工程雖然實現了主動控制既有線變形,但后續(xù)可進一步將既有線內遠程自動化監(jiān)測數據與千斤頂主動頂升控制系統(tǒng)實現互聯互通,并根據反饋的數據,通過軟件自動化控制千斤頂的頂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