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學 陳美堅 福建省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陳鵬飛
國外的智慧教室開發(fā)得較早,可以追溯到1988 年由羅納德·雷西尼奧提出的“smart classroom”。隨著2008 年IBM“智慧地球”的三大要素——物聯(lián)化、互聯(lián)化、智能化的提出,物聯(lián)網與互聯(lián)網開始全面整合,實現(xiàn)協(xié)同發(fā)展。其中,智慧教室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如何建立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和智慧學習環(huán)境廣受關注。在此背景下,本校也開始了對智慧教室環(huán)境的建設及開展個性化的教與學進行了探究。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教室環(huán)境呢?我們要如何在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建立個性的教與學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本校的研究情況做出詳細說明。
智慧教室的核心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捕獲、記錄、分析學習者的風格,并以此為依據,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推送差異化的學習內容,使每位學習者均能在各自的起點水平上獲得知識、能力、情感的完善與發(fā)展,并最終形成智慧的教學形式。
盡管在新課改要求的指導下,不少學校開始對智慧教室及其環(huán)境建設進行探究,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如效率低、互動差、反饋不及時、資源匱乏、缺少個性化輔導等。如此,不僅限制著智慧教室環(huán)境應用價值的實現(xiàn),還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升。我校是一所市直完中學校,屬于已建成智慧校園學校,但還處于起步和摸索研究階段。目前我校智慧教室已投入使用,教師正在努力學習智慧教育教學方法,開展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的研究。同時,我校在依托現(xiàn)有智慧教室硬件設備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各軟件平臺,以各教研組集體備課交流合作為核心,對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進行探究,探討出了適合本校特點的個性化校本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課前預習是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同時也是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陪在學生身邊,給予學生指導,往往是為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但是,在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下,不少學生無法抽出時間自主學習,完成預習任務,還有部分學生受自主學習能力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完成預習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前預習流于形式。在研究智慧課堂環(huán)境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智慧課堂的出現(xiàn)有效地打破了教學環(huán)境、教學對象等的限制,可以使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過程中,繼續(xù)陪伴在學生身邊指導其學習,以此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自主學習活動之中,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對此,我們在智慧教室環(huán)境背景下,一般會在課前先精心地分析教學內容,把握其中的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以此錄制微視頻。之后將微視頻發(fā)送到教學平臺,學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課余時間下載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因為微視頻內容生動直觀,不少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在知識講解上。而且,視頻中的教師按照教學流程,向學生展示學習過程,如此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翻閱教材,探尋解決預習任務的對策。在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實現(xiàn)以學定教,我們還鼓勵學生將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上傳到教學平臺,以供教師借鑒。在如此運用智慧教室環(huán)境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不僅可以實現(xiàn)個性化的教與學,還可以在互動中做好教與學的準備,為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和內化所學的關鍵階段。在智慧課堂環(huán)境的作用下,學生在課前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學習了新知,建立了對所學的感性認知,教師也在人機互動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求學生參與到學習前測活動之中,即學生需要利用移動設備將自己學習的過程記錄下來,并以視頻形式上傳到教師端,而教師則需要采取分屏顯示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評價。而且,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在課前上傳到教師終端的疑難問題,調整教學進度。對于那些較為簡單的問題,教師則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在如此個性化的指導下,學困生和中等生將建立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在正式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再根據重難點問題,隨機挑選學生進行解答,以此使學生在扮演小老師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我,同時將其思考問題的思路展現(xiàn)出來,以供教師和其他學生參考。而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可以指出問題,進行糾正或彌補。在這樣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其還可以在互動中由淺入深地探尋所學,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最后,在組織了新知教學之后,我們還利用網絡軟件的搶答功能,為學生設計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問題思考和解決中運用所學,同時檢驗學習成果。
需要注意一點,課堂中的重難點知識往往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們還使用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微視頻等,實現(xiàn)抽象知識的直觀展現(xiàn),從而輔助學生加深理解。
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受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將所有的知識點面面俱到地展現(xiàn)給學生。而且,學生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課后,教師就需要立足各個層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復習建議或學習材料。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此環(huán)節(jié)會利用智慧教室環(huán)境,有準備地將課堂教學流程錄制下來,也會利用錄播系統(tǒng)將課中筆記和課堂實錄上傳到云端平臺,從而使學生在課后自主下載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就學習不足的地方,我們通常會鼓勵學生運用網絡渠道搜集信息,在大量的信息整理和分析中彌補不足,加深對所學的理解。與此同時,我們還鼓勵學生將復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上傳到網絡平臺,在虛擬的世界里,與教師或其他學生展開互動,以此在教師或其他學生的指導下,突破學習障礙,扎實地掌握所學。
我們在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除了會在課后引導學生復習所學之外,還會為其設計一些極具差異化的任務。具體地,我們會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為其設計基礎性練習、提高性練習和超高性練習,并將其發(fā)送到網絡平臺。而學生則根據課堂學習的情況,自主地挑選不同的任務。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xiàn)有針對性的練習,還可以在有效體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復習是整理所學、建構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學習能力的主要階段。章節(jié)學習是當前各學科教學的主要形式,無論是哪一學科,每一章節(jié),甚至每一冊書涉及的知識點都是較為繁多的。受到日常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的影響,學生難以準確地掌握所學知識,尤其在把握知識聯(lián)系、建構知識結構方面存在問題。而且,傳統(tǒng)的以識記為主的復習方式,對學生的復習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智慧教室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了便利。在組織復習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章節(jié)內容,將講授的知識點以微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同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針對復習內容提出不同的任務,借此驅動學生自主地觀看微視頻,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進行整理。與此同時,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知識復習是將知識以框架圖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便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就此建構知識結構,提高復習效果。此外,在智慧課堂的輔助下,學生可以進行在線互動,就自己的復習情況進行共享,或提出不同的復習任務,借此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分享復習思路,探究復習方法,彌補復習不足,提升復習效率。
在整理了基礎知識之后,學生需要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靈活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傳統(tǒng)的復習活動中,教師會利用教材練習題或試卷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紙面練習,如此很容易使學生進入題海戰(zhàn)術中,逐漸失去復習興趣。智慧課堂下的練習是以復習內容為依據的,能為學生呈現(xiàn)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厘清基礎知識,把握基礎知識應用方法。此外,學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有的學生復習效果良好,有的學生復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統(tǒng)一的練習題會使部分學生在無法完成的情況下備受打擊,失去復習興趣。智慧課堂下的復習練習是以分層練習為主的,便于各個層級的學生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提升復習效果。
總之,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要把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機,建設智慧教室環(huán)境,借此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發(fā)揮智慧教室的作用。在課前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中利用網絡渠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和指導;在課后則引導學生觀看學習資料或課堂實錄,彌補知識不足,從而在智慧教室環(huán)境的作用下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過程中,扎實掌握所學,提高學習水平,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