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紅
“吃”這個字在中國被用到了極致:受累叫“吃苦”,被占便宜叫“吃虧”,犯罪入獄叫“吃罪”,感覺意外叫“吃驚”,學習文件叫“吃透精神”,下棋叫“吃你一炮”,不肯就范叫“不吃那一套”,打了勝仗叫“吃掉敵人一個團”,總結經驗教訓叫“吃一塹長一智”……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是國人驕傲的談資。
美食如同戀人,需真心且用心烹制,才會有齒頰留香的舌尖美味,由此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創(chuàng)造了一句現代名言: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中國文化中自古至今傳承著“民以食為天”的警訓。然而,當曾經的貧窮、饑餓、匱乏與我們漸行漸遠,“吃”便被賦予了許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會功能,也有了諸多社會表現,“舌尖上的浪費”就是其中一種。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餐飲門店820萬家,全國餐飲收入實現42716億元,比上年增長9.5%。同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fā)布了《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該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4個城市的366家餐飲企業(yè)開展了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很具代表性。
通過《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簡稱《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食物浪費的嚴重程度已非“觸目驚心”四字所能概括。由小見大,讓我們看幾項具體數據。
根據《報告》,我國城市餐飲業(yè)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調研發(fā)現,中國餐飲業(yè)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
4個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當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費量。
大型餐館的食物浪費量更大,因為這樣的場合往往是朋友相見、商務聚會的場所,點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這類聚會還伴有大量酒水消費,因而會減少對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導致更為嚴重的食物浪費。據《報告》,大型餐館商務聚會類型的平均浪費率高達38%。
校園也是浪費的“重災區(qū)”。各種供餐方式中,以盒飯浪費最嚴重,浪費量高達每人每餐216 克,約占食物供應量的1/3。換句話說,1/3學生的盒飯被倒掉了。
對于餐飲浪費,地方行政部門也曾做過相關調研:上海餐飲業(yè)每天產生泔水垃圾1100多噸、餐廚垃圾2000多噸,其中被浪費掉的食物至少占總量一半;哈爾濱每月至少扔掉1.2萬多噸食物;山西省烹飪協(xié)會調查顯示,僅太原市餐飲行業(yè)日均浪費飯菜就高達500多噸,折合人民幣200多萬元;湖北省黃石市僅宴席剩菜率就達15%,一年可以倒掉2.1億元飯菜……
“舌尖上的浪費”是當下的流行語,但“餐桌浪費”是一個老話題。不僅內地關注,香港《南華早報》也曾刊文《水稻科學家說,懲罰那些浪費糧食的人》,指出中國每年扔掉的糧食能夠養(yǎng)活2億多人,內地大學校園里2800萬大學生每年扔掉的糧食足以養(yǎng)活1000萬人。不僅國內關注,國外媒體也曾關注過我國的食物浪費問題,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新加坡的《聯合早報》都曾分別以《好生活帶來的堆積如山的垃圾淹沒了中國》和《中國式“剩宴”》為題,直言餐飲消費中的浪費問題。
要知道,這只是“城市餐飲”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浪費。其實在消費前的制作環(huán)節(jié),很多浪費行為已經在廚房開始了。比如,不少烹飪食材其實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湯的食材大部分被丟棄;為了口感,極端挑剔地選用食材;為了賣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如果繼續(xù)向前追溯,在食物進入市場流通之前,浪費已經出現。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tǒng)計,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存儲、運輸和加工等環(huán)節(jié)造成的損失就在350萬噸以上。對此,《經濟日報》曾報道,我國每年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產生的浪費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曾經,我們生活在一個“票證時代”,最早實行憑票供應的就是糧食。
在計劃經濟時期,生產力水平低,商品供應匱乏,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國家對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fā)行購買憑證。包括糧票在內的上百種票證所代表的“票證經濟”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物資慢慢豐富起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逐漸縮小。特別是隨著糧食產量的顯著增長,我國終于在1993年實現了糧油敞開供應,糧票制度被正式取消。在什么都能買到的今天,糧票成了“收藏品”。
但是,對于糧食缺失帶來的饑餓、恐慌,我們是否也“收藏”了呢?那一個個刺目的浪費數字仿佛在提醒我們:其實,距糧票停用還不到30年……
居安思危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志,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就是居安思危之舉。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實際上也是強調危機意識、底線思維,防范風險,未雨綢繆。
自今年2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災、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及短缺問題更加嚴峻。不久前,聯合國發(fā)出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需應對嚴重的饑餓風險,世界面臨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今年7月,聯合國發(fā)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顯示,今年將新增1.3億饑餓人口,全世界有6.9億人正處于饑餓狀態(tài)。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已實現谷物供應基本自給,但從中長期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tài)勢。今年9月,新華社報道,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連續(xù)多年超過人均400千克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中國取消糧票制度還不到30年,就已經有人為浪費行為辯護,稱其“能夠擴大消費”。其實,建立在浪費基礎上的消費是徹頭徹尾的暴殄天物,浪費行為并不產生價值,也不具有可持續(xù)性。浪費是一種陋習,是一個健康社會不應有的現象,更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背道而馳。
2020年是我國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蔽覀兡挠匈Y歷貪圖享受,哪有權利未富先奢。
被我們浪費的糧食,僅僅是糧食這么簡單嗎?
或許很多人還未意識到,餐桌浪費不僅意味著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時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資源、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的無效消耗。同時,處理這些廚余垃圾也將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環(huán)境壓力。
前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在談及食物浪費對環(huán)境的影響時表示,全球現有農業(yè)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溫室氣體。用這樣的環(huán)境代價生產出來的食物,如果在餐桌上被我們不知不覺地浪費掉,是多么令人痛惜!
2019年7月末,國際環(huán)保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FN)發(fā)表年度報告指出,人類在7月29日已將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資源配額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潔凈空氣均被用盡,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為歷年來最早到來的“透支日”。
自1986年起,GFN開始計算“地球透支日”,幾乎每年都較前一年提早到來。1993年為10月21日,2003年為9月22日,2015年為8月13日,2018年為8月1日。GFN報告指出,按照現在的資源消耗率,需要1.75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每年使用資源的需求。然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tǒng)計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3的食物被損耗和浪費。把這“1/3”與地球資源做對應,它意味著什么呢?
它意味著高達13億噸的糧食總量被浪費掉了,那相當于瑞士一年的GDP;
它意味著250萬億升生產食物的淡水被浪費掉了,那是可供地球人30年日常生活的飲用水量;
它意味著11113億千瓦時的能量被浪費掉了,那是足以為10億個家庭提供一年電力的電量;
它意味著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被占用了,那是足有260萬個足球場大的森林面積。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1998年開始,每兩年發(fā)布一次《地球生命力報告》,歷時20年,在全球范圍內監(jiān)測16704個動物種群,以此來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2018年的報告指出,全球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相較1970年平均下降了60%,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而我們的食物生產和消費模式是這一趨勢的最主要成因。
不要以為生物多樣性只是環(huán)保問題。要知道,動植物物種資源的喪失會造成農作物和畜產品的品種單一化,相應的制品和風味也就單一化了。保護生物資源多樣性實際上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因此,WWF從2019年開始在全球發(fā)出了“拯救食物1/3”的倡導。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加入到“拯救食物1/3”的行動中,不要以為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如果說植樹造林是對環(huán)境的友好表達,那么減少食物浪費就是舉手之勞的環(huán)保舉動:只要減少1千克牛肉的浪費,就能減少13.1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一輛小轎車在公路上行駛兩天的排放量;只要減少一個雞蛋的浪費,就能節(jié)省下185升的水,這個數字相當于你在日常生活中3次淋浴的用水量。
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或避免浪費食物,如果我們能夠“拯救食物1/3”,那么出現在前文中的250萬億升的淡水、11113億千瓦時的電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就會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如果說美食不可辜負,那么食物就是我們與自然最近的紅線,我們有千萬種理由讓每一粒米、每一葉菜都能最終囿于廚房和餐桌。
“拯救食物1/3”行動也在告訴人們一個嚴酷的現實:食物浪費是全球通病。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多達16億噸,其中可食用部分達到13億噸。歐盟數據顯示,歐盟國家每年浪費的食物約為8800萬噸,造成的損失超過1400億歐元。
美國《世界日報》2019年報道,美國每年約有6000萬噸農產品被丟棄。一個名為“重新思考食物浪費”的非政府組織報告稱,美國餐館業(yè)每年會產生1140萬噸的食物垃圾。
法國政府公布的報告稱,法國每年因浪費食物損失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78億元)。德國統(tǒng)計資料顯示,每個德國人一年扔掉的食品價值約235美元。2018年,英國家庭產生的食物浪費總量達450萬噸,價值14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225億元)。
日本人被公認為素質高、重視環(huán)保,但《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人每年丟棄的可食用食物高達634萬噸,這個數字居“全球第一”。
“節(jié)儉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節(jié)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節(jié)儉本身就是財產”,從這些歐洲民間諺語不難看出,戒奢入儉是每個民族的文化認知,因此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也是世界共識,各國都在為此不遺余力地努力著。
2014年10月,一家名為“垃圾桶廚房”的小店在英國布里斯托爾開張,這是一家專門向顧客提供超市和餐廳拋棄的超過保質期食品的咖啡館。第二年10月,又一家向顧客提供“該扔進垃圾桶的”食物的“垃圾咖啡館”在英國利茲市開業(yè)。受英國法律不許出售過期食物規(guī)定的限制,“垃圾咖啡館”提供的食物收費原則為“看著給”,因為主人的開店目的就是喚起人們對食物浪費問題的重視。在他們的引領下,這樣的“垃圾咖啡館”已在韓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尼日利亞等許多國家出現了。
為了減少浪費,英國一家食品科技公司還開發(fā)了一種在線使用的交互式計算器,它可以告訴你因為食物浪費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
食物浪費被新加坡視為“國家問題”。飽受剩飯菜困擾的新加坡人開始通過網絡群聊工具解決這一“國家問題”?!胺窒砣骸焙汀笆澄镎刃录悠隆笔钱數赜忻氖o埐酥驹刚呓M織,他們通過聊天軟件創(chuàng)建群組,每天都會有人將他們看到的剩飯信息發(fā)到群組里,離這些剩飯點近的人便可及時取走即將被扔掉的食物。同時,還有志愿者組織到批發(fā)市場搜集因賣相難看而被供應商丟棄的果蔬,然后將它們分發(fā)給需要的民眾。一位群組創(chuàng)辦人坦言自己在一年內可以收集這類果蔬近100噸。
減少食物垃圾是韓國政府治理環(huán)境污染的一個重點。自1997年起,韓國政府環(huán)境主管部門規(guī)定,大型飯店、食堂和農貿集市等大量產生食物垃圾的場所必須對食物垃圾進行處理。韓國市民團體和新聞單位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像“大韓女子基督教青年聯合會”就和《韓國經濟新聞》報社共同開展了“減少食物垃圾”的活動。他們把各種餐館列入“愛護環(huán)境模范餐館”的考察評比名單,進行為期一年的考察評比。評上的餐館可以得到媒體宣傳、銀行優(yōu)先融資、自來水公司減少用水費用等諸多好處。
西班牙全國每年浪費食品高達130萬噸,為此,西班牙政府成立了“防止食品浪費部”,該部門工作人員會深入工廠、農村以及大型超市巡視調研,出臺解決問題的相關法律和政策,如由政府適當補助運費等。西班牙政府還表示,將出臺更為嚴厲的懲罰措施,對少浪費、不浪費的餐館予以減免稅收等獎勵。
瑞士洛桑商學院2017年的調查顯示,該國每年人均食物浪費高達800千克,瑞士政府對此數據高度重視,號召企業(yè)、學校和個人加強節(jié)約食物的意識和行動。瑞士環(huán)境署開展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yè)和經銷商參與的“節(jié)約食物運動”,鼓勵各企業(yè)在食品生產銷售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如減少生產加工中的原材料浪費,通過小份量包裝引導消費者一次將食物吃光。
在德國,無論是自助餐還是點餐,一旦發(fā)現有人浪費,任何見證人都可向相關機構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趕到,按規(guī)定罰款,即便是外國游客也不會法外開恩。從幼兒園起,德國的孩子們就會接受節(jié)儉就餐的教育,在家里浪費食物,也會被家長處罰勞動。
“別丟掉好東西”是丹麥一家食品公司,它與丹麥近3000家超市、餐廳、咖啡館、面包房等達成合作協(xié)議,將當日沒有賣完但在食用期限內的食物打成“什錦禮包”,以原價1/4甚至更低的價格通過線上商店出售。2017年,“別丟掉好東西”與丹麥超市連鎖集團庫普達成合作,至今在“別丟掉好東西”平臺售出的即將過期的食物已達100萬噸。
為了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曾采取過很多措施,企業(yè)與民間組織也曾啟動過各種活動,如“光盤行動”“半份菜”等。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今在很多餐飲店,“光盤行動”的熱度減退了,“半份菜”也消失殆盡,大吃大喝的“剩宴”又開始回潮??梢?,厲行節(jié)約是一場“持久戰(zhàn)”,必須要有能夠遏制浪費的有力保障。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jiān)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從制度層面減少食物浪費,國外已有這方面的嘗試。
法國是全球首個專門制定法律禁止食物浪費的國家。2016年2月通過的《食物浪費法案》規(guī)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須將其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
意大利參議院2016年8月通過了一個鼓勵節(jié)約的法案,該法案簡化了超市和農場捐贈食物的程序,并鼓勵餐廳提供打包服務。
已于2019年11月實施的日本《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法案》,要求從食品生產到消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減少浪費。法案明確規(guī)定,政府有責任推進有關避免食物浪費的政策,要求內閣府設置“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會議”,推動“食物銀行”活動等。
在我國,為遏制浪費而立法的呼聲多年來一直未斷。早在2009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就有人大代表建議盡快對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行立法,明確規(guī)定節(jié)約糧食的鼓勵制度和浪費糧食的重懲制度。
對于制止浪費、厲行節(jié)約,我國憲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國家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民法典中也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規(guī)定。地方政府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立法監(jiān)管,廣東省的珠海市于2013年率先對餐飲浪費處罰暫行辦法征求意見;2020年1月,江蘇出臺了《江蘇省糧食流通條例》,規(guī)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愛糧節(jié)糧宣傳教育,新聞媒體應當進行輿論監(jiān)督。
但不難看出,上述法律和地方規(guī)定中有關“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條款基本是原則性要求,而且比較分散,針對性、系統(tǒng)性不強,缺乏操作性。
其實,以剛性的具體措施來約束餐桌浪費,我國也曾有過成功舉措。1993年,當時的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遠曾針對餐飲浪費問題提出過“宴會改革”方案。1993年全國政協(xié)八屆一次會議召開時,民建中央責成朱相遠將其寫成黨派提案。后來,該提案被大會列為“一號提案”,在當時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直到今天,各種會議用餐只要達到一定人數就實行自助式以及國宴采取分餐制的做法,就是該提案中的兩項議題。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進行專門立法來約束浪費行為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禁奢崇儉,美政也。”2020年8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成立了立法工作專班,并于9月啟動了專題調研。
先秦《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唐代詩人李商隱曾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比龂鴷r期的諸葛亮也在教導后輩的《誡子書》中寫下:“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p>
讓我們以先哲的警訓來表達對這部國家之法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