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劍,馬曉彤,張亞杰,韓 冬,李麗靜,劉 佳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xué),吉林 長春 130117)
日光中的紫外線包括三個波段:短波UVC(200—280nm)、中波UVB(280—320nm)和長波UVA(320—400nm)。其中可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的是UVA和UVB,地球表面的紫外線由以上二者構(gòu)成。UVA能夠引起皮膚的黑色素聚集以及免疫抑制,而UVB通過皮膚照射可產(chǎn)生高度活化的自由基,損傷機體內(nèi)的DNA和細胞膜,并且破壞一些細胞酶類物質(zhì)。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種由機體分泌的,可以與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jié)合,具有刺激細胞生長、增殖和存活的多肽,是一種細胞生長因子。EGF的生物效益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于醫(yī)療用途,如改善傷口愈合,同時應(yīng)用于化妝品中。
1.動物模型。(1)豚鼠皮膚損傷模型。將豚鼠背部照射側(cè)皮膚剃毛,暴露3cm×5cm范圍。在距離動物皮膚10cm處進行紫外線光源(保健紫外燈,功率30W)照射。第一次正式照射前,先測定最小紅斑及光照射強度。開始每日1次,每次照射量:UVB為0.168J/cm2,UVA為0.276J/cm2,以后視皮膚對最小紅斑劑量適應(yīng)情況逐漸增加,持續(xù)照射60天[1]。(2)無毛鼠模型。將Skh:Hr1無毛鼠置于有熒光燈(280—320nm,峰值在313nm的TL 20W/12)的動物輻照室中,使其暴露于UVB輻射中。借助于UV計確定光強度。每周以80mJ/cm2的劑量進行3次UVB照射(照射時間1分鐘36s),連續(xù)10周[2]。
2.細胞模型。使用雌性供體的人真皮成纖維細胞或CCD-986sk,DMEM培養(yǎng)基(含10%FBS,2mmol/L谷氨酰胺,100單位/ml青霉素,50mg/ml鏈霉素),37℃,5% CO2培養(yǎng)。將細胞保持在磷酸鹽緩沖鹽溶液中,使用UVB照射(100mJ/cm;輻照時間10s),照射后立即用含10%FBS的DMEM代替。刺激后24小時收獲細胞用于實驗[2、3]。
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利用紫外線對小鼠背部照射進行造模,使用激光照射配以EGF凝膠涂抹,在造模后治療兩周,與模型組相比,皮膚色沉明顯改善,治療4周后,激光加EGF凝膠組皮膚顏色接近于造模之前的皮膚顏色狀態(tài),同時進行病理觀察黑色素顆粒在表皮中的含量,并進行量化分析,在治療2周和4周時,與模型組相比,黑色素顆粒含量降低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4]。含EGF血清可以提高萎縮性皮膚疤痕的受試者的IGA評分,并降低Goodman評級。在患者的自我評估中,81%的患者報告他們的疤痕較基線有“良好”到“極好”的改善[5]。
EGF可以使紫外線誘導(dǎo)皮膚損傷小鼠表皮厚度降低[3]。減少表皮中黑色素細胞的數(shù)量,減少皮膚經(jīng)紫外線照射后的黑色素沉積[6]。
EGF可以抑制人類角化細胞經(jīng)UVB照射NF-κB基因表達,并且能夠逆轉(zhuǎn)紫外線照射誘導(dǎo)的NF-κB p65蛋白表達水平的升高[7]。EGF可以通過MAPK通路模擬非同源末端連接調(diào)控皮膚細胞DNA雙鏈斷裂的整體修復(fù)能力[8]。
目前,已經(jīng)在尿液、唾液、牛奶和血漿中發(fā)現(xiàn)了EGF,但要有效地分離EGF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重組蛋白的純化技術(shù)已用于EGF的生產(chǎn)。然而,重組EGF的價格依然昂貴,臨床應(yīng)用難以普及,同時賦予并增加重組EGF穩(wěn)定的活性仍然是科研工作者長期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