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花
《敦煌漢簡》記載了常用藥材二十余種,人參、當歸、黃芪、桔梗、半夏……這些藥材根本不是敦煌地區(qū)出產,那么藥材哪兒來的?是中央朝廷把全國好藥材調運來敦煌,供給邊塞屯戍隊伍。
敦煌是重兵之地,敵人鐵騎揚起的沙塵遮天蔽日,動不動席卷而來,傷筋動骨是一種常見疾病。有一個“血瘀方”專門治療跌打損傷。這個方子是“恩典惠君方”屬于王朝欽命配制,藥物的組方劑量都是御醫(yī)擬定,應該是一種配制好的散劑,或者丸劑。一旦傷損,立即服用,不耽擱病情。朝廷對屯戍史卒也是操碎了心。
《武威漢代醫(yī)簡》記載一百多種藥材,屬于民間郎中所寫。這些藥材大多數是本地所產,屬于地域性比較強的藥材。比起《敦煌漢簡》來,少了龜板海藻之類的異域藥材??可匠陨?,靠水吃水,武威出什么藥材,就吃什么藥材,不能跟敦煌比。有一個完整治療咳嗽的藥方,君藥為柴胡,臣藥為紫苑,佐藥款冬,皆為本地所產。
兩漢時期的河西走廊,數十萬兵卒守邊,從《敦煌漢簡》看,最常見的疾病是傷寒和跌打損傷。漢朝軍隊配備的藥材,治療這兩樣疾病的也最齊全。
傷寒這種病,傳染性強大,連中原都被傷寒所困擾。其實整個古代都被傷寒襲擊,張仲景專門著有《傷寒論》醫(yī)典。所以河西走廊出現傷寒也不足為奇。
那么民間怎么樣呢?《武威漢代醫(yī)簡》里記載有內科外科婦科病歷,沒有消渴病記載——消渴病即糖尿病,這種病現在發(fā)病率太高。大概跟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系。實際上,一個地方的食物,控制著人身體里的疾病。也就是說,人是跟著自然界的植物來調節(jié)自己的身體。
那么,守邊兵士和百姓到底吃什么呢?谷類、蔬菜、野菜、牛羊肉、各種野獸肉。大概就這些。河西走廊的人喜歡開鍋羊肉、鍋盔,這一定是行軍打仗留下的飲食文化。草原上,我見過藏族朋友吃生肉——剛宰掉的牦牛,冒著熱氣,他們把牛胸叉骨那兒的肉薄薄削片,就著蒜,大啖,據說味道鮮美。
農耕地區(qū)的人們根本不能這么大啖牛羊肉,因為身體是拒絕的。別說開鍋肉和生肉,就是煮得熟爛的肉吃下去,也不能像藏族朋友那么把肉類營養(yǎng)完全吸收。
兩漢時期河西走廊的人們飲食結構非常獨特,牛羊肉保證了士卒強健的體力——他們對手可是游牧匈奴人。但是牛羊肉肯定不充足,有軍事行動時候才充裕。
牛羊不足,野獸可以補充一部分。但是獵殺野生動物使得他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時而得到大量肉類,時而不得不忍受饑荒。而且捕獵有季節(jié)性,秋冬才行。
朝廷的供給路途遙遠,十萬里路上送糧食,太難了。于是屯兵墾田——平日里士兵從事耕田,有戰(zhàn)事立即集結。
河西走廊的植被在古代相當茂盛——除了糧食之外,他們還需要大量的野生植物保護他們在遇到饑荒時期能生存下來。這些植物除了多種維生素,大多都有藥用價值,有抗氧化的作用。
古河西人喜歡吃的開鍋肉只有三分熟,和野菜一樣,進食后吸收速度緩慢,能抗餓,保持血液中血糖水平穩(wěn)定。他們面對的疾病是傷寒和跌打損傷,屬于外邪入侵。野生植物能保護他們邪不擾內。
人和植物相互依存,人們從野菜里獲得了某種抵抗雜病的能力,從牛羊肉里獲得營養(yǎng),在這樣的背景下,敦煌醫(yī)簡記載醫(yī)案的背后,是食物與環(huán)境緊密的聯系。
除了傷寒,醫(yī)簡沒有記載大規(guī)模的瘟疫。從歷史遺留習俗看,藏民族食肉很節(jié)制,不吃奇蹄動物。比如馬、騾子、驢,它們的蹄子是圓的。還有很多動物也不吃,老鷹啊,旱獺啊,烏鴉啦,老鼠啦……它們來自大自然,不屬于人類。他們只吃自己豢養(yǎng)的偶蹄動物,比如牛、羊——它們的蹄子是分開的,兩個鞘趾。我在沙漠里生活時,村子里人家不吃狗肉。
因此可以推斷,古河西走廊的人打獵有所挑選,除了饑荒年,他們對自己的食物不隨心所欲。其中以野羊為主,其余寥寥——如今涼州許多地名可以作證,野羊溝、黃羊川、青羊嶺、羊圈灣。我的老家古浪,有可能是藏語古爾浪哇的簡稱,意思是黃羊出沒的地方。
和羊肉搭配什么蔬菜呢?能查到的是蔓菁秋葵和小蒜。
本草記載:(詵曰)蔓菁出河西,葉大根亦粗長。和羊肉食甚美,常食都不見發(fā)病。冬日作菹煮羹食,消宿食,下氣治嗽。諸家商略其性冷,而本草云溫,恐誤也。
秋葵是非常古老的蔬菜,河西走廊肯定有。至于小蒜,野生的種植的都很多。
那么,西夏的情況怎么樣呢?我總是心心念念惦記西夏。大概,古涼州是西夏的輔都吧?;蛘?,我有西夏情結。
司馬光怎么說西夏呢?在《論西夏札子》里說:“氐羌舊壤,所產者不過羊馬氈毯?!?/p>
你以為真是這樣嗎?錯啦。看看西夏和宋朝貿易的榷場,其實西夏的草藥非常多。榷場是宋朝設置的貿易場所,一般在邊界上設置。黑土城出土的醫(yī)書簡里記載,兩家最常以物易物的是以西夏的甘草、大黃、麝臍、羚羊角、柴胡、蓯蓉、紅花、枸杞、青鹽等物,換取宋朝的瓷漆器、姜桂、布匹等物。
成吉思汗破了西夏靈武城之后搶的是什么?《元史》卷《耶律楚材傳》記載:“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兵病疫,得大黃輒愈”。一個男人,不為金帛美女所惑,很可怕。
那么,耶律楚材是誰呢?成吉思汗的臨終遺詔就是托國于耶律楚材。成吉思汗病重時,西夏的分崩離析指日可待,他攻擊目標轉向南宋。此時,他的大軍正在征剿西夏與金國,于是他把滅金攻宋的重任托付給耶律楚材。
西夏的藥典《雜字·藥物部第十》記載藥材一百四十多味。《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藥材二百三十多味?!夺t(yī)方》記載藥材七十二味。草木藥材、礦石藥材、動物藥材都有。
那么,西夏人最常得什么病呢?黑土城出土的醫(yī)藥文獻記載,最常見的是傷寒和癩瘡。大規(guī)模的瘟疫是在被成吉思汗大軍圍城數月,加上地震、暴雨、饑寒等情況下爆發(fā)的。
傷寒不必說,地球人都在得。西夏人相當害怕癩瘡,以至于賭咒發(fā)誓時,說,若有負人,愿意禿頭生瘡。倘若某人患有惡瘡,犯了罪可以減刑??梢娺@種病難治愈,且傳染——“傳染”是非??膳碌囊粋€詞。歷史上有些城市明明很繁華,但卻詭秘地消失在時空里,有可能是瘟疫傳播所滅。
西夏尚武,馬驚人墜地,跌打摔傷出現的病歷也比較多。另外有一種病叫“喉漲”,大概類似于膽汁返流。還有“脈阻”病,血脈不通。有一種方劑治療女人“身重心病”,這個病沒弄懂。所以西夏一邊和宋朝打仗,搶宋朝的東西,一邊又派人到宋朝學習醫(yī)術——大哥,你不能眼睜睜看著白高夏國有病不能醫(yī)吧?給點藥,給點方子,給點醫(yī)典。
西夏不停地朝著宋朝要這要那,多次官方請求宋朝賜給他們各種典籍。宋景德四年,宋真宗“詔賜趙德明冬服及儀天歷。”宋嘉祐七年,西夏“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及宋正至朝賀儀,詔賜九經,還所獻馬。”西夏學習宋朝的醫(yī)學知識,然后建立起自己的醫(yī)學體系。
一直想不通,宋朝為啥對西夏那么好,一邊挨打,一邊啥都給。像我這樣小氣的人,連一個子兒都不愿意給,誰叫你動不動挑釁來著。
西夏的藥材炮制方法也遵從中原醫(yī)學的炮制方法。不過他們也因地制宜,自己也發(fā)揮一下,有他們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河西走廊是西夏的大后方,和西域商貿頻繁,所以西夏采用西域藥材。粟特人販運來的胡椒、乳香、大食粉等。這些藥材雖不是常用藥,但也必不可少。他們的調料,也有一部分來自西域。
西夏貴族中間流行一種病,叫“脂病”,皆因肥胖所致,大概就是糖尿病。于是上層中流行宋朝的道家養(yǎng)生法,求得瘦身。西夏太子寧明怎么死的?“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學辟谷氣忤而死?!笔菧p肥練氣功練得走火入魔了。
西夏的百姓怎么樣?別提啦,盡吃野菜,哪有肥胖呢,得病也是營養(yǎng)不良所致。
《西夏傳》記載:其民春天吃鼓子蔓,堿松子。夏天食蓯蓉苗,小蕪荑。秋天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蓄沙蔥,野韭,拒霜,灰條子,白蒿,以為歲計。
窮啊。這些野草野菜找來瞧瞧。堿松子、席雞子,不知所云,找不到。蓯蓉苗。肉蓯蓉是多年生寄生草本,沙漠里多,圓柱狀,長得跟老鼠尾巴似的。肉蓯蓉也是一味藥材,補腎陽,益精血,可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小蕪荑。蕪荑,有大小兩種。小的是榆莢,揉開取仁,醞釀成醬,味道辛辣。也有人摘了榆莢,鹽漬,秋后食之。可能當作醬菜。
地黃葉,矮小,普通,看上去干茬茬。稀稀疏疏幾片葉子,寸許長,軟塌塌趴在地上。地黃是一味地道的中藥材,常用于惡瘡、手足癬治療。估計做菜不大好吃。
拒霜,花名。木芙蓉的別稱。古籍說,拒霜冬凋夏茂,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又說拒霜花常多葉,始開白色,明日稍紅,又明日則若桃花然。拒霜也是藥材,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
登廂草,也叫東廧草,又名沙蓬,救荒植物?!哆|史·二國外記傳·西夏》記載:“土產大麥、蓽豆……登廂草、沙蔥?!钡菐褪巧趁?,一種草籽,沙漠里很多。
沙米苗高兩三尺,像蓬草。暮春發(fā)芽,夏季遇見雨水迅速生長,十月結子成熟。子碎小,扁圓,黃褐色,如罌粟子。沙米肥而有脂,很養(yǎng)人,相當美味。西夏在河西走廊的駐軍常拿沙米充軍糧,叫野谷。
至于沙蔥、野韭、灰條子、白蒿,到處都有,饑荒年都是上好的養(yǎng)命野菜。
我們再看看西夏諺語,他們到底吃些啥。諺語來自民間,無從雕飾。
吃完棘草顎不穿,口小不嫌野菜苦。
互飲殘羹不嫌心,同穿補衲不覺丑。
只喝稀湯不飽人,粥菜合吃可延年。
老百姓日常就吃這些野生植物,絕對。這些野草野菜屬于一種“慢食”,除了維生素之外,有強大的藥用功能,能夠延緩食物吸收,能保持血脂水平穩(wěn)定,阻止心血管類疾病的發(fā)生。倘若不是征戰(zhàn),西夏人的壽命大概也不算短。
西夏人最害怕的癩瘡是怎么來的?西夏最強盛的時候,戰(zhàn)馬接近五十萬匹。牛羊不算。所以癩瘡是從飼養(yǎng)的牲口那兒傳染了疥蟲,然后蔓延開。這種病傳染性極強,古人的衛(wèi)生條件差,所以很難遏制。
西夏人食用沙漠植物比較多。沙漠植物為了適應干旱氣候,不斷進化,把葉子變成針,把所有多余枝葉都拋棄掉。那么,它們有可能擁有了某種能力,食用它們的西夏人身體里的疾病,也被它們所扼制——從進化的過程來看,沙漠植物不斷在做刪除運動,把它們認為不好的全部剔除。
西夏人勇猛好斗,也可能跟食用的野菜有關系。有些草藥催情,有些草藥能提高人體的多巴胺分泌。比如肉蓯蓉,它能刺激神經元,分泌一種讓人愉快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類似于興奮劑,使得西夏人在戰(zhàn)場上產生快感,廝殺帶來的亢奮使得他們攻擊力強大??纯次飨闹V語:
腸子露,腰上纏。
腹子破,用草填。
心怯也別趴下,
箭盡也別投降。
兇悍不兇悍?亢奮不亢奮?一定還有別的野草促使他們的大腦釋放出大量多巴胺,不然不好解釋西夏人年年打仗的理由。就是為了搶奪宋朝的財物,也有消停的時刻。可是,他們就那么不知疲倦地攻打宋朝,勝了打,敗了也打,搞得宋朝很惱火,也很無奈。
野菜適應自然的能力比家種的菜要強,它們的某種物質也相應強大。它們有可能擁有了控制吃它們的人類的能力——給予能量,祛除疾病。宋人食用種植作物,野生植物幾乎被拋棄,那么之前野生植物留在身體里的保護作用就會逐步消失,所以爆發(fā)力不如西夏人。宋朝生活的地方實在溫軟,食物經過精心烹調,喪失了原有的物質成分,導致宋人軟糯含蓄。看日本人的飲食,生魚片、生菜,大概就是為了保持食物本有的功能。
野生植物和三分熟的肉類,黏堵在腸道,消化慢,吸收也慢。所以壁畫中的西夏人難得有胖子。除了貴族。
唐人胖,不單單是對食物烹調精益求精,使得人體吸收特別快,容易儲存脂肪——經過精加工的食物會成倍增加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能快速堆積脂肪。還有一個原因,唐朝物產豐富,不必常年吃野谷野菜。饑荒少,百姓也吃得起正經糧食,自然能量儲備有余,胖子多也無可厚非。
那么,唐人吃肉多不多呢?肉類富含蛋白質與脂肪,營養(yǎng)價值高,但會導致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fā)病機率。從李時珍記載的醫(yī)案來看,唐朝患此類疾病的人并不多。大概他們食用的蔬菜瓜果多于肉類。
李時珍這個人,有佛心。他記載的醫(yī)案,看起來好像是說病,其實每個醫(yī)案都是歷史的一個片段。他說,有個婢女總挨打,逃走了,躲在深山。十來年后被樵夫碰見,婢女黑發(fā)童顏,不見老。樵夫回去立刻告密,原來的主人帶人進山抓住婢女。問來問去,婢女十來年就是吃柏子仁,這味藥材才被大家發(fā)現。
他只是給你講柏子仁,但是你仔細想想那個婢女,多可憐。
又說:“時珍自京師還,見北地車夫每載之,云暮歸煎湯飲可補損傷,則益氣續(xù)筋之說,尤可征矣。筋被斫斷者,用旋花根搗汁瀝斷處,仍以滓敷,日二易,半月即續(xù)。”
什么意思呢?時珍在驛站,遇見幾個馬夫,晚間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吃。問起原因,馬夫回答說,我們趕車人,野地里奔跑,傷筋動骨免不了的。這味草叫鼓子花,吃了可以舒筋活血。時珍后來發(fā)現,鼓子花對續(xù)筋骨也很好,筋被斫斷者,用旋花半月即可愈合。
不過,筆鋒一轉說:“凡筋斷者取旋花根,搗汁,瀝入仍以渣敷之,日三易,須令斷筋相對,半月后即相續(xù)如故。蜀見奴逃走多刺筋,以此續(xù)之百不失一?!?/p>
對逃走的奴,逮住后刺斷筋,令其不敢再逃,吃盡折磨。然后拿旋花根給續(xù)接上,繼續(xù)給主人干活,受其控制。太可怕了,不敢細想。
李時珍就是要告訴你藥材之外的故事。不,是藥材之外真實的人間。這人間,有藥可醫(yī),也無藥可治。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必須適應周圍環(huán)境。如果外界傳遞來的信息總是饑荒和貧乏,那么身體里會獲得一種抗體,保護人順利渡過難關——流浪漢、瘋子,總是揀拾殘渣剩羹,壓根也不見吃壞肚子。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若吃一頓就食物中毒。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本地食物有一種能力,能夠保護原住居民,使得他們的身體不會產生異常。這么說可能有點難懂,比如我是沙漠里長大的,很少吃肉,從小到大吃什么呢?面食,小米黃米,自己種的小白菜茄子辣子。有一年我去海邊,第一餐吃了生魚片,還有海鮮。然后這些食物滯留在胃里不消化,吃了好幾天藥——身體對本地食物有辨認度,本能拒絕外來的東西,從而啟動了保護系統(tǒng)。
古時的河西走廊,冬天寒冷漫長,看看蘇武牧羊的歷史就可得知一二。那么夏秋兩季食物供應比較充分,冬春就匱乏了。西夏人做醬菜,晾曬干菜抵御食物匱乏的季節(jié)。而身體也在不斷調節(jié),適應食物供給的變化。所以西夏人行軍打仗,多選擇在夏秋,牛羊野獸肥美,野菜茂密之時。這個時候是體能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也是戰(zhàn)馬勁頭最足之時。
宋朝出兵,會在冬春突然襲擊。因為宋人屬農耕民族,食用谷米類,能量儲備均衡,不存在身體需要額外脂肪儲備,也不存在冬春疲乏的情況。宋朝步兵強大,戰(zhàn)馬少,中原草料充足,所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有那么幾回,宋朝把鄰居們打得滿地找牙。要知道,步兵和騎兵的差異那是非常巨大。宋朝實在不容易,南宋更加可憐。
一般來說,游牧民族經歷食物匱乏時期和饑荒的幾率比農耕民族要多——農耕民族特別會儲存糧食,有院子,蓋好多房子,就是為了儲備物資。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就一頂帳篷,沒有辦法儲藏大量食物。
成吉思汗滅西夏王城,選擇春天。游牧民族最怕“春乏關”人困馬乏,戰(zhàn)斗力不行,不大符合兵家之道。但是,他的軍隊即便沒有隔夜糧,打起仗來也很賣命。
其實成吉思汗根本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打定主意要攻下西夏王城,那么春天出兵是最合適的。二月,成吉思汗破臨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寧。四月破拔德順等州。五月,抵達六盤山地區(qū),直逼西夏王城。
心怯也別趴下,箭盡也別投降——西夏王城興慶府一天兩天拿不下,需要長時間來圍攻。夏秋草木茂盛,牛羊野獸肥美,成吉思汗掐算得相當好。歷史上多少敗仗,就是因為糧草不足壞了事。他盤踞在金、夏、宋“三處交界之地”的六盤山地區(qū),野獸野草野菜多得吃不完。
倘若他夏天出兵,攻打到西夏王城時,必定到了初冬草木蕭蕭之時。大軍圍城之時,他將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沒有綠葉野菜和戰(zhàn)馬的青草。
野菜提供給人體的,除了葉酸,還有許多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倘若沒有野菜補給,天氣寒冷,他的將士身體免疫力不夠,容易生病,戰(zhàn)斗力暴跌。
被圍在興慶府城里的西夏人恰恰相反,得不到大量新鮮野菜——西夏人日常根本離不開野菜,身體里認可的是野菜帶來的爆發(fā)力。緊接著,興慶府地震,暴雨、饑荒,各種磨難。老天要拋棄他們了。
為臣不惜命,射箭不擇地勢——西夏人餓著肚子死守。而摧毀西夏末主李睍的,是一場城內流行的瘟疫。斷了草藥,他不得不獻城投降。西夏興慶府最后被屠城,李睍成為成吉思汗的陪葬。
我覺得成吉思汗熱衷于征戰(zhàn),不斷拓展版圖,就是為了逃避單調的食物,為了找到更好吃的東西。尤其南宋都城,天吶,藏著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
醫(yī)簡的字很節(jié)儉,就那么寥寥數語。但是,潛伏著整個古代的時空。人間多少事,都藏在木簡里,說與不說,都是塵封往事。
責任編輯:盧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