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交叉融合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蘭州大學2020 學術期刊轉型與質量發(fā)展論壇暨《科學·經濟·社會》編委會咨詢會議綜述

2021-01-02 22:11科學經濟社會雜志編輯部
科學經濟社會 2021年1期
關鍵詞:刊物期刊教授

《科學·經濟·社會》雜志編輯部

2020 年12 月5 日,由蘭州大學社會科學處、蘭州大學人文社科期刊建設辦公室、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科學·經濟·社會》編輯部共同主辦的“蘭州大學2020 學術期刊轉型與質量發(fā)展論壇暨《科學·經濟·社會》編委會咨詢會議”在蘭州大學順利召開。來自韓國國立釜慶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所的18 位專家學者、期刊編輯等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參與會議。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院士、蘭州大學社會科學處負責人、蘭州大學人文期刊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蘭州大學《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科學·經濟·社會》《敦煌學輯刊》《西北人口》《高等理科教育》《秘書之友》六家人文社科期刊主要負責人、《科學·經濟·社會》雜志編委及相關編輯人員同時出席了會議。

與會專家首先圍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時代脈搏,更好地服務大局,進一步明晰了期刊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使學術創(chuàng)新圍繞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科技文化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主戰(zhàn)場。其次圍繞蘭州大學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轉型、質量發(fā)展以及《科學·經濟·社會》雜志的改版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各期刊主要負責人向與會專家介紹了蘭州大學主辦期刊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困境,與會專家則就學術期刊的使命、定位、選題、編輯團隊建設、期刊編審、宣傳等多層面為期刊出謀劃策,提供極具實踐價值的意見與建議。會議同時還聘請部分與會專家為《科學·經濟·社會》編委,協(xié)力推動期刊的進步發(fā)展。

一、《科學·經濟·社會》期刊理念與定位

期刊宗旨是期刊之靈魂,與會專家普遍認同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必須要做到“志當存高遠”,要有大志向、高立意,充分發(fā)揮學術期刊的學術信息傳播功能,要辦服務于國家、有益于人類的好期刊。

嚴純華校長表示,蘭州大學所辦的期刊可以結合西北的稟賦和條件,但是絕不能局限于西北,要做心懷天下的文章。在期刊內容上要以讀者的需求為導向,發(fā)讀者需要看、喜歡看的文章,應“文刊理辦,理話文說”?!拔目磙k”就是借鑒理工科刊物的辦刊方式,在技術手段上、傳播方式上進行革新,借助現代的網絡技術,使知識、觀點能在第一時間得以分享;“理話文說”是將科學、技術、經濟等實證性的內容進行升華,從“技”“藝”變成“哲”和“理”。

來自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哲學系的鞠實兒教授提出,在甘肅蘭州有一份格調高雅,全國人民都愛讀的雜志——《讀者》,這份雜志沒有出現在北京,也沒出現在上海,這表明能否辦好期刊,不在于所處地方的經濟是否發(fā)達,而在于是否有一幫扎根學術的人,在于是否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品格。我們需要有超前的思想,能夠為我們國家的未來考慮,為人類的未來考慮,我們的學術期刊要成為這樣一種思想的載體。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的袁江洋教授提出,歷史已經證明,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的根本力量。非理性的力量雖然非常強大,但相互牽雜;理性的力量雖是涓涓細流,但只有理性的力量才能把人類的力量一點點集聚起來,匯成勢不可擋的文明發(fā)展之洪流。中國科學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很特殊的時刻,這是后發(fā)國家的科學從跟隨走向自強、自立的時刻,是人民自信心建立的時刻,也是學術成就大規(guī)模爆發(fā),為經濟生產和工業(yè)化提供強大支撐的時刻。在這樣一個時刻,科學將會發(fā)展成為更強大的力量?!犊茖W·經濟·社會》這份雜志要應時而立,把握住這個時代,明確雜志的定位與使命,把科學的精神力量、文化價值呈現出來,用科學文化來表達中國文化,用科學來激發(fā)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及經濟創(chuàng)造力!

來自南開大學哲學院的翟錦程教授提出,回顧我國科技進步的歷程,大致是先從工程始,工程中遇到的困難上溯到技術科學,技術中遇到瓶頸再追溯到基礎科學,最后再上升到哲學層面。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支撐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哲學研究所。蘭州大學的六大刊物也要承擔起這份職責,要以刊物為平臺,引領和推動西部的科學發(fā)展。翟錦程教授還對《科學·經濟·社會》提出了三點期望:第一,這份刊物要有高起點。這需要我們的期刊能夠依托一批名家、大家;第二,這份刊物要成為一個大平臺。能夠引領交叉學科向前發(fā)展;第三,這份刊物要有大格局。不僅要思考中國的問題,還有世界的問題,乃至于全人類的共同問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段偉文研究員對《科學·經濟·社會》提出了四點指導思想:第一,期刊要有理想。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到了一個歷史窗口期,在這個階段要求我們預設未來而思考現代,要立足2020,走向2050,反思2010。第二,刊物要抓問題。抓科學、經濟、社會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基礎性問題、重大性問題。第三,刊物要“講人話”。不玩文辭、不說空話、不講玄談。第四,刊物要重傳播。要變成傳播科學思想與精神的媒介,要有所堅持,抵制媚俗,形成期刊風格。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楊典研究員提出,辦中國期刊,無論是政治方向、學術導向還是內容建設上都應當堅持中國的特色、中國的實際。要針對中國本身的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在借鑒西方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打上中國烙印,發(fā)揮期刊的學術建構和引領功能,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超越西方的、更具包容性與解釋力的現代哲學社會科學。

來自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梅劍華教授提出,一個學術刊物應該成為真正的學術交流平臺,要真正體現學術上的思想自由,并且要關注當代中國的現實,讓每個人讀了都有收獲。梅劍華教授希望《科學·經濟·社會》能夠開風氣之先,辦成一本真正寫在中國大地上的期刊!中國大地上人民都愛看的期刊!

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劉世定教授指出,由于受后現代主義等思想沖擊,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偽科學乃至反科學的流行現象?!犊茖W·經濟·社會》要以科學為主旨、導向,以科學研究的標準來評審稿件,抵制刊發(fā)偽科學及反科學的作品。

(一)找準定位:聚焦國內外實際問題

期刊是否有準確的定位與鮮明的特色是能否順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若定位不準、主題模糊,期刊往往會泯然于眾,難以成長為有影響的刊物。針對《科學·經濟·社會》的期刊定位與主題選擇,與會專家紛紛提供了詳細而中肯的意見。在刊物定位上,與會專家普遍建議《科學·經濟·社會》應當發(fā)揮包容科學、經濟、社會三方的優(yōu)勢,以聚焦交叉學科為刊物特色,做從形式到實質的跨學科研究刊物;在刊物主題上,與會專家集思廣益,提出了諸如新文科、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眾多與刊物定位相符的重點、熱點主題。

嚴純華校長提出,《科學·經濟·社會》這份雜志從定位上而言,第一是“科”,第二是“經”,第三是“社”?!翱啤奔词且獙F在所重視的“技”提升至“理”,再上升至“哲”,講究科學的文化和科學的精神;“經”是人文與科技的綜合,也包括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這就是“社”。因此在期刊主題上,嚴純華校長建議,在科學領域要關注科學的方法論問題及科學與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在經濟領域要關注經濟之規(guī)律,經濟與社會、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在社會領域要關注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國家欠缺的問題、社會困擾的問題。

楊典研究員指出,從國外期刊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幾乎所有長久生存的期刊,都會從綜合性開始而逐漸分化,形成其特有的領域定位,因此,《科學·經濟·社會》這個刊物也要找到其特有的定位;從《科學·經濟·社會》的名字來看,包含了三個領域,但并不應該是三方面內容簡單算術性的累加,而應是三個領域的互動、綜合、交叉。在刊物選題標準方面,楊典研究員提出了“重要”“新穎”“有趣”三原則?!爸匾本褪钦咧匾?、現實重要性、理論重要性;“新穎”就是視角新、議題新、方法新;“有趣”就是題材要有意思。在具體選題上,楊典研究員建議《科學·經濟·社會》關注“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熱點現象,這些技術已經滲透到政府、企業(yè)、日常生活、高等教育等各個方面,反映了社會的日益技術化;還要關注社會的金融化問題,在當下,金融活動已經突破了企業(yè)和經濟部門,而滲透到政府、個人、家庭、高等教育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金融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金融和經濟活動對社會的滲透能力;要關注平臺經濟的社會影響問題,平臺經濟一方面方便了生活、提高了經濟效率,另一方面也擠壓了個體經濟,正面與負面影響同在;要關注縣域經濟發(fā)展的問題,現在依然有很多中小企業(yè)扎根縣域發(fā)展,形成了特殊的縣域經濟現象,有必要探討其社會基礎、文化基礎;要關注鄉(xiāng)村治理、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等問題,如今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鄉(xiāng)村治理之中,改變了鄉(xiāng)村的信息交流方式、改善了鄉(xiāng)村的社會面貌,也促進了鄉(xiāng)村的產業(yè)發(fā)展,出現了鄉(xiāng)村旅游、鄉(xiāng)村電商等鄉(xiāng)村經濟現象。這些問題的探討都非常適合《科學·經濟·社會》的特色定位。

(二)突出主題:做交叉研究的示范區(qū)

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邱澤奇教授指出,《科學·經濟·社會》這份期刊有三個特點:第一,該期刊是主題性的刊物,一方面能回避專業(yè)性刊物受眾狹窄與綜合性刊物受眾分散的缺點,但不易找準刊物特色,也不容易找準與刊物匹配度高的作者群;第二,該期刊是一份跨學科的刊物,但要避免做成雜刊、拼盤刊物;第三,當下科技、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社會形態(tài)、結構,而這份雜志貫穿科學、經濟、社會三領域,正好契合了這一時代主題,是一本適宜培養(yǎng)新型學科的潛力刊物,可以做成新型學科的孵化器、交叉學科的大本營。在刊物主題上,邱澤奇教授指出,《科學·經濟·社會》可以建立三大板塊,即“科學+技術”“科學+經濟”與“科學+社會”。“科學+技術”是要關注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及其轉化為技術的經濟路徑和社會路徑;“科學+經濟”則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經濟,需要更多地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fā),將社會維度加入科技驅動的經濟發(fā)展之中,也就是要把技術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看作社會過程來對待;“科學+社會”方面要回避純粹的科學社會學的極端性,回避其偏重社會的哲學思考而較少關注社會的現實之缺陷,要關注科學與技術如何轉變成社會后果,觀察科學技術如何通過技術路徑轉化為對社會的影響。邱澤奇教授還建議將三大板塊通過專題化的方式來處理,總體上做到“一頭一尾”,“一頭”是回應三個領域提到的問題,“一尾”是從學科基礎上對三個領域進行建設,以此來使得刊物實現真正地跨學科。

鞠實兒教授提出,《科學·經濟·社會》要關注學科領域中的重大緊迫問題,主要是當前科學、經濟、社會領域中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和出現的重大問題,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的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的變化問題。如在當下的社會中,手機之類的工具已經像器官一樣變成了人不可分的一部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表現出的線上面具和線下實際的不同角色,表現出人的復雜性;信息技術與壟斷性科技公司的發(fā)展導致的商業(yè)、金融、醫(yī)療等運行方式發(fā)生了徹底的變化;社會的變革又導致人的觀念變化。這些都是在新的背景下需要重新權衡的問題,要以新的理論、新的視角來進行研究。

袁江洋教授提出,在《科學·經濟·社會》三方面的主題之中,還應該再加上“文化”這一元素,以科學作為中軸、樞紐,繼而指向經濟、指向文化、指向社會。在三方面的交叉中,不光要做加法,還要做乘法,不僅要有想法,還要有研究深度。在從科學到經濟這一方向上,要探討前沿科學對經濟的驅動,關注如數據經濟、智能機器、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此外還要對過往的經濟現象作哲學反思,研究如稀土行業(yè)之類的老的行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史;在從科學到文化這一方向上,要探討科學與文化的關系,關注過往文明史中呈現的科學對文化的推動,關注中國脫貧事業(yè)中體現的科學、文化關系等;在從科學到社會這一方向上要關注科學與人類文明進程的關系。

翟錦程教授提出,蘭州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有六份期刊,各期刊應相互配合,形成刊物體系,做到錯位發(fā)展,互補發(fā)展,并以六大刊物為平臺,引領和推動西部發(fā)展。對于《科學·經濟·社會》來說,技術哲學始終應是本刊物的主題;此外,科技、經濟、社會是一個三角,其核心的內容主要是哲學與文化,因此,又要以哲學、社會學為中心,向其他學科輻射,走交叉學科發(fā)展的道路。在《科學·經濟·社會》的刊物主題上,翟錦程教授提出需要關注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改變,如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導致生產關系的調整,以及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等問題;要關注量子科學的發(fā)展,探討其是否會對社會生活產生改變,對人類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要關注大數據的發(fā)展帶來的社會與人的關系問題,引發(fā)的個人隱私及其他科技倫理問題;要關注中國經濟從脫貧向小康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發(fā)展、社會轉型、社會治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需要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研究。

(三)形成特色:關注重要領域前沿問題

段偉文研究員提出,《科學·經濟·社會》在刊物定位上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對標刊物,比如《探索與爭鳴》對標的是《文化縱橫》,《科學與社會》對標的是《哲學分析》,要在內容及辦刊方式上向類型定位相近的對標刊物學習。在內容建設上要突出熱點,關注前瞻性問題、基礎性問題、重大性問題,如當下比較熱門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關系等問題。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的酈全民教授提出,在刊物定位上,《科學·經濟·社會》應當與《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科技哲學的專門性刊物作出區(qū)分,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可以與教育部新文科建設的導向相結合,做交叉學科的研究,要將數字化的方法與技術化的手段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中去。在期刊主題上,不能太分散,要有相對明確的一些主題,可以關注新文科的主題點,如計算法學、計算社會學等新點;關注量子社會科學,用量子思維、方法來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這是近年來國外社會科學研究中新興的一個領域;另外還要關注如“數智技術”之類的新學科熱點。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劉永謀教授提出,做跨學科、交叉學科的期刊,需要有問題意識,要抓住近一兩年領域內大的走向與重要問題,《科學·經濟·社會》可以重點關注這樣一些主題:如對疫情的反思,這是近年來最大的突發(fā)事件,涉及科學、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又如在我們身處的技術時代中,要關注技術時代中新技術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問題;要關注領域熱門問題,如因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去世而引發(fā)的對斯蒂格勒技術哲學及其未來的探討問題;要關注新文科的主題點,如數字人文、數字社會科學等話題;作為世界第一工程大國,要關注對工程與工程師的反思問題,這依然是學界有所忽視的領域;要關注技術與藝術、新技術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還應當關注統(tǒng)計哲學與社會測量等相關問題。

劉世定教授提出,《科學·經濟·社會》應定位于跨學科研究,要做真正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尋找不同學科之間方法與理念的交叉,尋找其有機的聯(lián)系與溝通,要避免做成拼盤式的跨學科。在主題特色上,應該以思想與技術并重,這個技術,不是科學的最終轉化結果,而是科學研究中的技術,科學研究要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來達成認知目標,而這一系列的技術是支持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對科學研究中的思想與科學研究中的技術二者進行重點關注。

來自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李煜教授指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所謂的數字科技推動的時代,不管是經濟形態(tài)還是社會組織方式乃至人的心靈都處于一個改天換地的變化之中,這是當下社會研究的風口問題,需要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回應與解釋,這不是一個或某個專業(yè)化分割的學科能回應的問題,需要的是跨學科的探索與研究。而這也應是《科學·經濟·社會》應有的定位,在目前較為通行的“科學技術社會”(STS)學科框架下做進一步的拓展,真正做到跨學科的融合,從不同的學科對前述問題進行回應,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進行碰撞、進行協(xié)同、進行融合,給出最好的解釋。

來自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哲學系的何楊副教授提出,《科學·經濟·社會》這份期刊的主辦方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只包含哲學與社會學兩個專業(yè),在經濟方面會有所缺失,且學校也已經有了偏重經濟的《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那么是否需要改變雜志的定位,妥善處理經濟方面的內容?這是需要在期刊定位上首要考慮的問題;他還提出,《科學·經濟·社會》在定位上要打破學科的邊界,做跨學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聚焦在問題之上。

二、《科學·經濟·社會》稿源問題與職業(yè)運營

正如來自韓國國立釜慶大學芮東根教授指出的,參加此次編委會咨詢會議的專家們對《科學·經濟·社會》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在期刊定位、選題上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但期刊能否辦好,關鍵還在于是否將思想付諸實踐,是否做到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地經營刊物。在如何辦刊上,與會專家們也紛紛出謀劃策,從切身經驗出發(fā),從期刊的稿源、版式、周期、文章體裁到期刊的投稿、審稿、出刊流程再到編輯團隊建設上提出了全方位的意見與建議。

(一)把握辦刊核心,吸引優(yōu)質稿源

稿源工作是辦刊工作的核心,沒有優(yōu)質稿源,期刊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難以長久生存,與會專家們在稿源工作上給出了諸多建議。段偉文研究員提出,在稿源上,首先要做好情報工作,調查期刊涉及哪些學科?在這些學科有哪些突出的學者?這些學者是哪些院校畢業(yè)的?他們又有哪些優(yōu)秀學生?這些學者的寫作習慣又如何?情報調查不是簡單的網頁搜索,而是要具體找人約談,也可以做一些問卷調查,只有如此才能對期刊所涉學術領域的情況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吸引優(yōu)秀稿源。有了相應的情報,還需要有相應的措施將信息利用起來,段偉文研究員提出要做到精耕“學源”,即對學者、學科、學會等學術資源進行精細耕作。在學者資源上,可以通過舉辦論壇的形式抓住核心作者,帶動期刊;在學科資源上,要進行相關領域的學術資源調研;在學會資源上,要與相應領域學會如“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等多做溝通交流。從而廣泛借助各種學術資源推動期刊的發(fā)展。

與會很多專家表達了與段偉文研究員相似的觀點,指出了外部學術資源對稿源的重要性。芮東根教授、李繼東教授、梅劍華教授、劉永謀教授都提出,在早期稿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組稿的形式來擴充優(yōu)秀稿源。芮東根教授建議,可通過顧問咨詢會議等多種形式將更多的專家、作者納入期刊體系,在刊物的主題確定以后,可邀請該領域權威專家作為臨時執(zhí)行主編或共同執(zhí)行主編參與期刊編輯,要提供足夠的策劃基金、稿酬,讓相應的專家負責組稿。梅劍華教授指出,辦刊物重要的是要找對人,人找對了文章也就找對了,建議充分利用座談會的方式,邀請相應領域專家座談,就專家們感興趣、擅長的主題進行約稿。李繼東教授建議,《科學·經濟·社會》應每期著重突出“科學”“經濟”“社會”中一方面的主題,邀請相應領域的專家主持相應主題,供稿或幫忙組稿;劉永謀教授建議在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組稿的同時,還要提前公布近期期刊的主題,對相應主題的文章優(yōu)先刊用,從而吸引相關稿源。此外芮東根教授、李繼東教授、呂鵬教授都強調了舉辦學術會議對期刊的重要性,建議通過舉辦聚焦于科學、經濟、社會領域的學術論壇來選取優(yōu)秀稿件,同時也能加強期刊的影響力。來自絲綢之路知識產權港公司的馮治庫董事長還強調了內在資源對稿源的重要性,指出在稿源上還必須要自己培養(yǎng)人才,培育作者,開發(fā)新思想,培育真正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并建議設立相應的獎項,對優(yōu)秀的文章進行獎勵,以此來吸引好文章,并真正體現知識的價值。

(二)豐富文章體裁,擴充期刊內容

在刊登文章的體裁與類型上,部分與會專家建議可以刊登如訪談、譯談、書評乃至隨筆形式的文章,指出這些文章形式不僅能擴充稿源,還可以多樣化地擴充期刊內容,保留一些珍貴的學術思想。梅劍華教授提出,在刊登文章的體裁上可以考慮多樣化,刊登對談、訪談、譯談形式的文章,內容上可以是前輩學者的訪談,或者是前輩學者參加的跨學科對話,記錄他們的思考以及對年輕學者的指引,還可以是札記,這種形式能很精煉地把思想直接呈現出來。何楊副教授認同了梅劍華教授的觀點,提出在文章體裁上可以利用筆談、訪談等形式,多刊登一些與前輩學者的對話,這樣既能保持老先生們的思想,也有助于開辟自己的學術傳統(tǒng)。芮東根教授提出,在文章體裁上還可以刊登書評,選擇好的學者來給好書寫書評,能夠體現刊物的思考傾向,起到介紹期刊本身的作用;也可以刊登對話、訪談,這類文章既能夠提供有效的信息,也可以使刊物內容飽滿,有血有肉。呂鵬研究員提出,在文章體裁上可以刊登一些短論、短文章,也可以發(fā)一些如學術會議或學界動態(tài)之類的消息,此外還可以刊發(fā)一定的翻譯文章,可以在稿件不足的情況下,保證一定量的高質量、高引用文章。

(三)健康高效運營,健全專家審稿

除了主動吸引優(yōu)秀稿源之外,很多與會專家還建議《科學·經濟·社會》要在出版周期、格式要求、投稿、審稿流程上做好工作,降低期刊的投稿成本,做到公平、公正審稿,真正吸引到好文章。嚴純華校長提出,在期刊的時效性上,人文社科期刊需要學習理工科期刊的時效原則,如一個月能得到初審答復,三個月能得到錄用與否的結果,被錄取后六個月能見刊;在審稿上,要確立三審三校的基本原則。要關注文章的創(chuàng)新性,正確看待外審意見:外審意見不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更重要的是幫助作者完善文章的意見與建議。

對嚴純華校長提出的期刊時效原則、審稿原則,與會專家表示了普遍的認同。邱澤奇、劉世定、李繼東教授都建議《科學·經濟·社會》要從目前的季刊改為雙月刊,甚至是月刊。邱澤奇教授指出季刊雖然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文章編排、打磨,但是刷新率不夠、存在感不強,而好的文章更傾向于投向于見刊較快的月刊或雙月刊期刊,因此《科學·經濟·社會》有必要在出版周期上從季刊改為雙月刊,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刊物的存在感,增加稿源量。邱澤奇教授提出,如果實行紙質雙月刊在前期存在困難,可以采用折中的辦法,將全部文章網上發(fā)表,再選擇一半文章紙質發(fā)表。劉世定教授與李繼東教授也指出,通常期刊的出版周期與稿源會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出版周期越長,稿源會越少,如此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周期上,一定要改為雙月刊,甚至是月刊。此外,社科院楊典研究員、呂鵬研究員、中南大學呂鵬教授、復旦大學李煜教授都共同強調,要在投稿、審稿流程上作出革新,最大化地方便作者投稿。楊典研究員提出,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做到投稿、審稿、外審都在線進行,還需要建立比較嚴格的外審制度,不問投稿人的出身,從而做到學術獨立、公平、公正,真正促進期刊學術質量的發(fā)展。指出在審稿上通常應該送兩份外審,意見統(tǒng)一便通過,意見不一致再送第三個專家。呂鵬研究員建議,要重視期刊效率,提高審稿、定稿速度,此外應當取消在參考格式上的繁瑣要求,辦友好型的期刊,從而吸引作者投稿。李煜教授指出,《科學·經濟·社會》目前的版式,尤其是參考文獻的格式,顯得較為老舊,可以參考西方或國內比較好的雜志的參考文獻格式,要盡量做到方便于作者寫作、修改。呂鵬教授同樣提出,在文章格式上要降低作者的投稿成本,可以一開始投稿的時候不做特定的格式要求,在確定用稿后再進行格式修改。

與會專家普遍指出《科學·經濟·社會》需要重視文章的創(chuàng)新性,要給真正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提供刊登的平臺。劉世定教授提指出,在期刊的文章類型上,超越常規(guī)有較大創(chuàng)意的文章通常較難找到刊登平臺,《科學·經濟·社會》應該為此類文章提供刊登渠道,從而形成示范效應,確立期刊聲譽,吸引好的文章。對于此類文章,需要建立合理的辨識機制,目前通行的匿名評審制度難以勝任這一職責,可以考慮施行文章答辯制度。即對此類難以判斷的文章,邀請專家組成答辯組,實行作者答辯制度。并指出這樣的作品答辯在國外有頗多先例,也挖掘出了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這種方式值得《科學·經濟·社會》效仿。梅劍華教授提出,在文章的思想上也要做到多樣化,可以百分之八十的空間刊登主流思想、觀點的文章,百分之二十的空間留給創(chuàng)新思想、邊緣思想的文章。有很多有價值的思想都可能是在邊緣,必須要給這樣的思想以發(fā)揮的空間。在文章類型上,呂鵬研究員還建議要積極刊登年輕學者,乃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優(yōu)秀文章,助力年輕學者的成長,并應該為超長文提供刊登的平臺,使學者的學術思想與觀點能夠得到充分闡釋。

在欄目設計上,過往的《科學·經濟·社會》采用的是三個學科領域的文章并列刊登的方式,顯得較為零散。對此,與會專家們也有較為一致的意見,提出每期應側重某方面的主題,增加期刊的專題性。嚴純華校長提出,在欄目設計上,每一期應該設計一個主題,而多期的文章內容有連貫性、可讀性。酈全民教授也指出,在期刊的欄目上,每期應該確定較明確的主題,并形成較為固定的欄目,從而改變之前欄目零散的缺陷。李繼東建議,在期刊的欄目設計上可以安排固定欄目與彈性變動的欄目相結合,每期應著重突出“科學”“經濟”“社會”中一方面的主題。劉永謀教授建議,除固定的欄目外,還要開辟專門欄目來刊登專題性的文章,使期刊能緊扣時事。呂鵬研究員還提出,在欄目設計上可以給一些專門的數據庫及研究議題開設專欄,對相應的文章優(yōu)先刊用,從而吸引相應稿源的文章。

與會專家還普遍建議《科學·經濟·社會》充分利用當下的新媒體形式,建立專門的期刊網站與公眾號平臺,加強宣傳工作,提高期刊影響力,擴大稿源。劉永謀教授指出,要突破期刊稿源不足的困境,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期刊名氣,擴大影響力。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期刊的宣傳??梢酝ㄟ^以下幾種途徑:如運用網站、公眾號等多媒體手段來進行期刊宣傳,也可以將期刊文章進行網上發(fā)表,從而增加期刊的曝光率與文章的影響力;還可以通過舉辦選題會、專題論壇等擴充期刊的人氣、稿源及主題。段偉文研究員提出,要應用各種媒體形式對刊物進行宣傳,可以辦號外期刊,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將訪談、會議、編輯花絮等內容刊登出來,將雜志變成信息的載體與媒介。楊典研究員提出,在期刊的宣傳工作上,可以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平臺等新媒體技術。并指出,網絡內容與期刊紙質內容不一定要完全相同,比如在微信平臺辦公眾號,其可以是學術化的形式,刊登期刊文章,也可以是非學術化形式,刊登如科技、經濟、社會方面的時事熱點內容,這樣就相當于增加了一個新的平臺,可以有效地提升紙質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何楊副教授建議,可以借助其他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平臺對期刊進行宣傳,這樣能較迅速地提高期刊名氣,如果是自建公眾號,可以在公眾號上發(fā)布期刊目錄及重點文章,并提供相關文章的下載,以方便讀者的閱讀。呂鵬教授建議,在宣傳工作上,要尤其注重新媒體宣傳,可以模仿國外的期刊,鼓勵作者將其文章做成具有藝術效果富有感染力的小視頻、音頻、課件,在網站、公眾號上進行發(fā)表。

此外,針對期刊的刊名、文章數目、文章的標題形式、出刊流程等諸方面的問題,與會部分專家也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及建議。對于《科學·經濟·社會》此一刊名,芮東根教授提出,如果將來有改刊名計劃,那么必須要提前構想其修改方向,要與蘭州大學其他刊物一起統(tǒng)籌規(guī)劃,理順刊物定位。酈全民教授提出,《科學·經濟·社會》的重心應該是在技術方面,需要更突出的是技術與文化、技術與經濟、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需要考慮刊名是否有必要進行修改的問題。此外,酈全民教授還指出,在文章格式上,之前刊登的文章大量采用副標題的形式,應盡量減少副標題的使用。楊典研究員指出,目前的期刊評價體系普遍把文章數目作為期刊影響因子的重要指標,文章數目越多,期刊影響因子就會越低,因此,有必要研究各大索引的評價標準,文章數目需要大幅減少,至少應減少到每期十篇左右,這樣才能增加期刊在各種索引中的評分,提高期刊影響力。在出刊的具體流程上,何楊副教授給出了很具有現實性的建議,指出要重視出刊流程,避免封面、扉頁等的印刷、內容錯誤;在出刊后文章要及時寄送人大復印資料,及時報送知網、萬方、維普等論文數據庫,以避免文章延后上網。

許多與會專家還指出,期刊的健康運營必須要有一支專業(yè)、負責、有效率的編輯團隊來保障,提出了對于編輯團隊建設的建議。嚴純華校長表示,人力資源的缺乏是目前學術期刊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需要揚長避短,技術方面的工作,可以充分依靠學生,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也能部分緩解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學術方面的工作則可以借助“外腦”,編輯部則需要聯(lián)系“外腦”,連接“外腦”,同時自己也需要學習、進步,主導期刊的發(fā)展。楊典研究員、何楊副教授、李煜教授都指出,學術期刊的編輯專業(yè)性強,必須要有專業(yè)的編輯來完成。楊典研究員提出,學術期刊是傳播媒體中的一種特殊媒體——學術傳播媒體,辦學術期刊是一項很專業(yè)化的工作,因此需要學習相關內容,如經典媒體的知識和新媒體的經驗;學術期刊又是一個小組織,有完備的體系流程,比一般組織更具有難度、復雜度,因此作為期刊主編,要進行管理上的研究與學習,研究期刊經費、組織、傳播、出版、生產、發(fā)行的流程與規(guī)律,要進行期刊的平臺建設。并指出,辦刊有價值要求、經驗要求、知識要求,因此需要至少有一位專業(yè)編輯,再充分依靠老師與學生,相關的編輯人員都要經過充分的培訓、學習、交流,才能勝任期刊編輯工作。何楊副教授指出,編輯不是簡單地做各種事務工作,編輯就是站在學術前沿的人,因此必須要把編輯和編務區(qū)分開來,進行專業(yè)的工作。李煜教授也提出,對于學術期刊,需要有能力且有活力的專業(yè)編輯來完成期刊編輯的專業(yè)性事務,不能只有教學科研人員兼職。對于如何有效地進行編輯團隊的建設,馮治庫董事長也提出了具有實踐價值的建議。他指出,編輯部也應當進行機制改革,要建設公平、公正、有擔當的編輯團隊。編輯不應該是等著稿件上門的人,編輯需要是放低身段征求稿件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把雜志辦好。

此次蘭州大學2020學術期刊轉型與質量發(fā)展論壇暨《科學·經濟·社會》編委會咨詢會議歷時一整天,在會前與會專家們對蘭州大學諸期刊尤其是《科學·經濟·社會》的情況作了非常充分的了解,在會議中也對各期刊提供了非常周詳且有實踐價值的意見與建議。面對與會專家們的熱情幫助與竭力支持,主持《科學·經濟·社會》編委會咨詢會議的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暨《科學·經濟·社會》主編陳聲柏教授對與會專家們表示了誠摯的感謝,并對各位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做出了回應,提出了《科學·經濟·社會》的改版與發(fā)展思路。對于嚴純華校長、鞠實兒教授、袁江洋教授等專家學者提出的《科學·經濟·社會》要有大志向、高立意的期刊宗旨,陳聲柏教授表示了充分的贊同,他指出,《科學·經濟·社會》這份雜志創(chuàng)辦之初,本身是有較高的立意的,而如今雜志的宗旨逐漸淡化、定位變得模糊,需要通過期刊改版,重塑宗旨、找準定位,這也是邀請各位專家參與咨詢會的目的之一。對于邱澤奇教授、鞠實兒教授、袁江洋教授等諸位專家普遍提出的對期刊定位的建議,陳聲柏教授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表明很贊同各位專家提出的做跨學科、交叉學科的期刊定位,指出袁江洋教授提出的以科學為中心的定位、翟錦程教授提出的以哲學為中心的視角、酈全民教授提出的以技術為中心的出發(fā)點,在本質上并不存在沖突,三位教授提到的“科學”“哲學”“技術”都并非狹義上的概念,而是廣義上有交集的概念,這也是《科學·經濟·社會》的立意所在,從問題出發(fā),做到真正的跨學科。對于邱澤奇教授、劉世定教授、李繼東教授提出的將期刊從季刊變?yōu)殡p月刊的建議,陳聲柏教授表示了完全的贊同,坦言三位教授完全說服了他,表示這也正是期刊咨詢會的意義所在,與會專家突破了編輯部原來的視野局限,給予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并表示期刊將會啟動從季刊改為雙月刊的舉措,希望各位專家能夠在稿源上給予幫助,從而使期刊能順利地從季刊改為雙月刊。對于劉世定教授提出的通過答辯方式來評審有爭議的創(chuàng)新性文章,陳聲柏教授也表示了認同,提出將來會在《科學·經濟·社會》的文章評審過程中進行實施,希望與會的各位編委、專家能夠參加到這樣的文章答辯中,共同發(fā)掘優(yōu)秀的文章。陳聲柏教授對各位專家提出的“新文科”“計算社會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期刊主題表示了感謝,稱這些選題抓住了時下的熱點、重點,為期刊近期改版提供了豐富的選題資源。對專家們提出的編輯團隊的建設問題,陳聲柏教授表示,《科學·經濟·社會》不僅會建設一支專業(yè)的編輯隊伍,也會建設一支強大的編輯隊伍,與相應領域的專家進行對接。陳聲柏教授還專門感謝了馮治庫董事長對《科學·經濟·社會》一直以來的關心與資源上的支持。

陳聲柏主編重點提出,《科學·經濟·社會》雜志會以“崇尚科學精神,追求世界真知;注重學科交叉,聚焦前沿問題”為宗旨,為海內外不同志趣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探索世界真知的展示平臺,并將會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做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培育者。發(fā)揮編委專家學者的資源優(yōu)勢,通過選題策劃、論文實踐、研討交流等方式,搭建學術平臺,促進更多創(chuàng)新型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既為可持續(xù)高質量辦刊打下人才基礎,也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應有貢獻。

第二,做良好學術生態(tài)的營造者。期刊將弘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摒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等不良風氣,堅持學術研究的問題導向,引導作者圍繞真問題開展針對性研究,做大學問、做真學問。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回答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澄清模糊認識,更好發(fā)揮培根鑄魂、析事明理的作用。

第三,做時代發(fā)展變遷的記錄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期刊需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做偉大時代的記錄者,期刊要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書寫好、呈現好這個時代的偉大壯舉,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在解讀中國實踐、闡釋中國道路、構建中國理論上施展抱負。

第四,做好走出去戰(zhàn)略的助推者。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國際社會尤其是國際學術界觀察了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發(fā)展情況的主要窗口,也是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一方面緊密跟蹤國際學術前沿,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發(fā)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聲音;另一方面要向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學習,加強國際間學術期刊的交流合作,善于與國際期刊交流對話,講好中國學術發(fā)展故事,展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新形象。

陳聲柏主編進一步表明《科學·經濟·社會》將不負各位的支持,會把大家提出的意見真正落實到位,通過改版使期刊揚帆再起,希望能與各位專家一道,協(xié)力辦好《科學·經濟·社會》。

猜你喜歡
刊物期刊教授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刊物賀詞
系列刊物介紹
期刊審稿進度表
從這期刊物開始,《家庭影院技術》已經邁入第二十一年!
讀者論壇等
期待您的加入
襄垣县| 通城县| 岐山县| 大埔县| 平和县| 洛扎县| 康平县| 梁平县| 新源县| 桐乡市| 蒙城县| 古蔺县| 景东| 通州区| 山阳县| 大埔县| 莆田市| 嘉兴市| 沧源| 武功县| 湘阴县| 侯马市| 潢川县| 饶阳县| 平武县| 溧阳市| 华坪县| 镇沅| 大悟县| 彝良县| 交口县| 德化县| 普定县| 清苑县| 互助| 曲沃县| 抚松县| 郎溪县| 顺义区| 盐边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