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寫作特別重視立意。王昌齡在《詩格》中說:“意須出萬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攢天海于方寸?!?中唐詩人韓愈在寫作立意時即取王昌齡所言的高雅路線,其立意的有效行動策略表現在求新、求趣、求奇三個方面。通過“立意求新,同中見異;立意求趣,淺中蘊深;立意求奇,化因為果”彰顯其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詠春詩;寫作立意;行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4-128-03
【本文著錄格式】王克強.寫作立意的有效行動策略——以韓愈“詠春詩”的立意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34):128-130.
明代學者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笨梢娮髟娕c作文成功的第一步都取決于“立意”。那么唐代詩人是如何“立意”的呢?用王昌齡《詩格》中的話來說,就是“意須出萬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攢天海于方寸”。所謂“出萬人之境”,意思是說立意要有高度,要彰顯個性,這樣才能出類拔萃。所謂“望古人于格下”,就是古人立過的意,可以進行審美傳承,但必須同中見異,舊中翻新。所謂“攢天海于方寸”,就是立意需要精妙的技巧,用淺顯簡短的文字傳遞深刻高妙的意趣,就有“淺中蘊深,壺天自春”的效果。
中唐詩人韓愈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立意”,走的就是王昌齡所說的高雅路線,他的詩作從不刻意去迎合讀者,也從來不理會社會上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所發(fā)出的褒貶聲音,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審美取向。這與白居易、元稹等人創(chuàng)作時追求“適俗”路線形成鮮明的對比,元白二人立意時很注重讀者的感受,創(chuàng)作了許多讀者喜聞樂見的詩歌作品。韓愈對他們這種審美取向不是很認可,他為了凸顯自身立意之高邁,所采取的行動策略是求新、求趣、求奇。下面就通過韓愈的三首詠春詩,來一窺其立意技巧。
策略一:立意求新,同中見異
韓愈寫詩,立意十分精巧,其有效的行動策略,首先表現在“立意求新”這一價值追求上。如何求新?韓愈的秘訣是先選擇一個詩人們常用的意象,然后找出該意象的內涵中常常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某個特征,接著把這個特征作為亮點,在詩作的大背景中予以凸顯,從而達到“以新增色,攝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韓愈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吟詠早春的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韓愈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詠春詩。張籍在家族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全詩風格清新曉暢??此破降?,實則不平淡。韓愈在《送無本師歸范陽》中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笨梢娝钠降恰傲⒁馇笮隆钡囊环N外在表現。
首句點出天街小雨,天街是唐代長安城的中央大道。彼刻長安城里正下著小雨,這小雨是下面草色的一個鋪墊、一個大背景。但見小雨非常細潤,潤到“如酥”的程度,酥是作者的一種個體性主觀感覺,可從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角度去細加體會:遍體的舒坦,仿佛隨時會融化一般,這是同類詠春詩從未呈現過的一種全新的個性化體悟。
第二句寫草色:遠遠望去,春草綠蒙蒙的,連成了一片,綠的色澤不深,有點淺,有點淡,以至于走得太近后,這種眾多小草集體浮現出來的淡綠之色就不太容易被發(fā)現了。詩人觀察之細、體物之深就全體現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上,讓人感覺到確實是在寫早春剛萌發(fā)的小草色澤,而且這種草色由于小雨的滋潤,就更顯得細嫩鮮活,遙看綠色一片的感覺也就更突出了。
最后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早春之景與盛春對比:“最是一年春好處”用“最是”二字,極度贊賞此刻春色美好的程度。與“最是”形成呼應的,就是下句的“絕勝”,它們都是表絕對性的程度詞。絕勝不是一般地勝過,而是絕對勝過“煙柳滿皇都”的景象。到了盛春,楊柳瘋長起來,就出現了“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尋常景色。這種景色雖然繁盛,也很宜人,但人們對它的新鮮感已經不存在了。一個“滿”字形象地展現了煙柳遍布京城的情景,當然也就喪失了“物以稀為貴”的美學價值。
韓愈此處立意之所以成功,一是因為通過平淡的語言傳遞早春的新鮮感,包括那種初見春草的驚喜感。二是因為本詩從遠處著眼,傳春草之神;從淡處著墨,攝春草之魂;更關鍵的原因是,許多詩人詠早春,也詠柳,詠草,還詠花。但只有韓愈把握住了遙看近卻無的淡綠色的草,彰顯了早春那種動人心魄的新鮮感。可見,從被人用濫了的意象中挖掘出新意,并以之為亮點統領全篇,這就是韓愈“立意出新,同中見異”的行動策略。
策略二:立意求趣,淺中蘊深
韓愈寫詩,立意除“精巧求新”外,還追求深刻之美。這方面的有效行動策略,表現在對“立意求趣”的價值追求上。如何求趣?韓愈的秘訣是先確定自己所要臧否的社會現象或某類人物,然后透過表象梳理出理趣,接著寓理趣于某些典型意象,聚象成境,揮灑成詩。
如韓愈的《晚春》詩,就體現了其立意的理趣追求: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對于這首詩,民國學者朱寶瑩在《詩式》中評價說:春日晚春,則處處應切晚字。首句從“春”字盤轉到“晚”字,可謂善取逆勢。二句寫晚春之景。三句又轉出一景,蓋于紅紫芳菲之中,方現十分絢爛之色,而無如楊花、榆莢不解點染,唯見漫天似雪之飛耳。四句分兩層寫,而“晚春”二字,躍然紙上。
朱寶瑩這一評價恰如其分地彰顯了《晚春》詩立意的精妙,頗具審美趣味。當然,這一趣味是建立在淺顯語言的基礎上的:無論是草樹還是楊花榆莢,都意識到春天很快就要歸去了,于是都抓緊最后的機會來表現自己。這里用擬人手法,把草樹作為有靈之物,能預料春天將會歸去,于是有所留戀,想抓住春天的腳步,盡情展現自身的美麗與才情,趕緊“百般紅紫斗芳菲”。初讀之后給讀者以“春光值得珍惜”的感悟。
第三句,詩人又寫到楊花榆莢。楊花在古詩中多指柳絮,榆莢則是榆樹上生出的像花一般的白色小串。楊花榆莢既沒有香氣,也缺乏美麗的色彩,與“百般紅紫斗芳菲”的草樹相比,很不起眼,也沒有什么特點。可是在這個百花爭艷的場合,它們卻要表現一番。于是“作雪飛”,形成春天里的奇妙景色。前面再加上“漫天”二字,就更把如雪飄灑的情態(tài)渲染到極致。表面看來,這一場景甚是熱鬧,真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連蘇東坡都認為韓愈的“楊花榆莢無才思”不妥,應該是“無情有思”才對,所以蘇軾在《水龍吟》中寫道:“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p>
哪知韓愈所說的“無才思”別有理趣,內涵深刻。事實上韓愈是在借楊花諷喻當時詩壇上那些他認為趣味不高雅的作家。韓愈認為在唐詩這個春天的百花園中,大詩人和好詩作數不勝數,他們爭妍斗艷,各美其美。但也有一些不高雅的詩人,沒有什么才思,卻也要擠進雅人隊伍,附庸風雅。他們懂什么呢?只懂得“漫天作雪飛”而已,而且那種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根本不入美好春色之流??梢婍n愈是在借這首詩諷刺當時文壇上不合他審美趣味的詩人和作品,貶義就寄寓在“惟解”二字中。
事實上也是如此,當時韓愈在詩壇褒揚李白、杜甫的詩歌,而白居易則貶低李杜,認為杜甫的好詩也就“三吏”“三別”等三十多首,而李白就更差了,有關風雅比興的詩作“十無一焉”。對此,韓愈特意寫《調張籍》一首回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睆埣琼n愈的大弟子,他的樂府詩寫得很好,情商也很高,想促使韓愈與白居易冰釋前嫌,于是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組織了一次長安城南游樂活動,同時邀請了韓愈和白居易。但韓愈實在看不慣白居易的趣味,推辭未去。
《晚春》這首詩表面寫的是惜春之情,實際在淺顯中蘊藏了悠遠的意趣,彰顯了他追求高雅的審美趣味,表達了一種于平淡淺顯中有所寄興的價值取向。借寫春光,暗傳高雅的理趣,歌以詠志,這就是韓愈“立意求趣,淺中蘊深”的行動策略。
策略三:立意求奇,化因為果
韓愈創(chuàng)作求“奇崛”,這是文學史所公認的。其作品的奇崛之美首先表現在立意方面。立意如何求奇?韓愈的行動策略是,先取象,后擇境。取象,往往取的是與詩歌所營造的大背景、大環(huán)境(如春之境)不相和諧的對立面意象,正因為不和諧,所以所選取的意象就顯得突兀,從而產生奇崛的藝術效果。而擇境,則往往選擇為人所忽略的小環(huán)境(如庭院春寒),然后把對立面意象融入小環(huán)境,再運用化靜為動、化因為果等寫作手法,來突出環(huán)境之奇崛,表達個性化情感。
韓愈的詠春詩《春雪》,就體現出他創(chuàng)作時對于奇崛的追求,從立意開始就追求奇崛。白居易的通俗與韓愈的奇崛,是當時引領詩壇創(chuàng)作潮流的兩大風尚: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寫這首詩時,身處北國,新年來臨都沒有見到花。到了農歷二月才見到新生的草芽。在一片荒涼單調中,突然看到春的使者——嫩嫩的新芽,韓愈為之一“驚”,這種驚奇,表現出初見春芽的欣慰與激動。接下來讓讀者感覺奇特的是,韓愈并沒有圍繞讓他驚喜的春草來描摹細節(jié),而是突然調轉筆尖去寫陰冷的飛雪?!鞍籽﹨s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卻嫌”二字特別傳神,新年沒有花,二月見草芽,本是北國之春的常態(tài)。但春天的對立面“白雪”卻嫌春天來得晚了,于是“作飛花”來制造春色?!皡s”強化了白雪對于春天的渴望。無知無覺的白雪怎么可能盼春?這正是韓愈詩的奇崛之處。白雪盼春,實為詩人盼春,可詩人卻一反常態(tài),把自身的盼春之情寄托在春天的對立意象上,讓它“故穿庭樹”,像春花一樣飄揚在風中。把漫天飄灑的白雪當作春天飛揚四散的白花。這就是典型的“取象奇崛”——取“冬之象”表現早春之奇景。
韓愈在這首詩中還彰顯了擇境的奇崛,洋溢出“化因為果”的藝術魅力。本來就是因為二月飄雪,才使得北國不見芳華,出現“春色晚至”的景象。在詩人筆下,紛紛揚揚的白雪反而成了“嫌春色晚”、點綴春光的主角。他把白雪這個現實中的“因”當成想象中的“果”來寫,就凸顯了這樣一幅美妙景象:蕭瑟荒涼的北國二月,白雪飄飄灑灑,有些沾在嫩嫩的春芽上,有些穿過庭樹棲于枝頭,恍若春天的飛花一般,裝扮著初春的景色。全詩描寫的重點就是白雪對春天的裝扮,將一個原本“陰冷清寂”的場面,想象為春天“熱鬧繁華”的情境。這就是典型的“擇境奇崛”——擇“小院環(huán)境”彰顯“白雪點染嫩春芽”的細節(jié)之奇。
清代學者朱庭珍在《筱園詩話》中說:“詩人構思之功,用心最苦。始則于熟中求生,繼而于生中求熟,游于寥廓逍遙之區(qū),歸于虛明自在之域?!表n愈這三首詠春詩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对绱撼仕繌埵藛T外》選擇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春草意象,于熟中求生,于同中見異,“游于寥廓逍遙之區(qū)”,個性化地傳遞出早春的新鮮感。而《晚春》看似淺顯易懂,卻淺顯中蘊含理趣,表達了諷喻之意,最后“歸于虛明自在之域”。虛明指內心清慮純潔,這是一種排除塵思雜慮、不去迎合他人、保持人格獨立的高雅趣味。自在就是進退無礙,進則融諷喻之意于內,退則顯晚春景象于外,不著痕跡,十分自然?!洞貉穭t立意求奇,通過想象,化春雪之冷寂為春花之繁鬧,善用這種求新、求趣、求奇的行動策略,正是韓愈寫作獲得成功的關鍵。
作者簡介:王克強,1971年生,江蘇江陰人,文學博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詩詞經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