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在漢字的世界中,國家和疆域的概念都和武器“戈”有關(guān)。真的假的?為什么看不出來呢?別急,讓我們走進古老的漢字世界一探究竟。
/“國”的本字——“或”/
看到“國”的甲骨文 、金文 ,也許你會有些疑惑:咦,它怎么那么像“或者”的“或”呢?沒錯,這就是“或”!在今天它表示或者、或許的意思,但在古文字中,它是“國”的本字。
“國”和“或”之間的關(guān)系到底是什么呢?想要知道答案,還是先要講一講“或”這個字。
金文中的“或”寫作 ,它的左邊有一個很像“口”的字——“囗”,讀作 w9i,方方正正,畫的是一座城池;右邊是一個“戈”?!墩f文解字》中說:“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薄鞍睢笔菄?,用于“邦交”“鄰邦”等詞?!盎颉本褪恰鞍睢保谋玖x是國家。至于下面的“一”,許慎先生說:“一,地也?!薄耙允匾弧?,就是用戈來守衛(wèi)國家、守衛(wèi)疆土。
“或”是“國”的本字,那為什么今天的“或”表示或者呢?我們熟悉的“國”又是如何從“或”字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呢?這就要提到漢字假借的規(guī)律了。
我在前面講過,給實詞造字容易,給虛詞造字很難。為了給“或者”造字,古人借用了讀音相近、表示國家的“或”字。這一借不要緊,“劉備借荊州”,再也不還了!沒辦法,古人不得不為國家另造一個字 ——在“或”的基礎(chǔ)上添加形符“囗”,造出“國”字??伞皣弊止P畫太多,不便書寫,人們便將其簡化成“國”字。
那么,“中國”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呢?根據(jù)目前出土的史料,這個稱呼能追溯到西周時期?!爸袊钡谝淮纬霈F(xiàn),是在陜西寶雞出土的何尊上。
寶雞是中國的青銅器之鄉(xiāng)。西周末年,戎狄作亂,當(dāng)時的國君周平王說:“咱們還是往東撤吧,離戰(zhàn)亂遠(yuǎn)遠(yuǎn)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王東遷”。當(dāng)時的貴族們都以為只是暫時出去躲幾年,于是紛紛挖深坑,把家里的青銅器窖藏起來,準(zhǔn)備過些年回來后再挖出來??墒钦l也沒有想到,周王朝居然一去不返,東周再也沒有回到西周的故土。于是,這批珍貴的青銅器一埋就是幾千年,直到中華人民共產(chǎn)和國成立后才陸續(xù)出土,完好地保存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其中,便有何尊。
何尊的銘文中有四個字“宅茲中或”,意思就是我們安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其中的“中或”就是“中國”!在古人看來,我們居住在天地的正中——天地廣大,我居其中,這就是“中國”的來源。
/表示疆域的“域”/
“域”也是從“或”分化而來的漢字,是在“或”字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一個提土旁。
“域”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有一定疆界、范圍的地方。一個地區(qū)的范圍,稱為“區(qū)域”;如果是異國他鄉(xiāng),則叫作“異域”。漢代張騫通西域,“西域”指的就是漢王朝西部的疆域。
在漢字中,“國”和“域”都由“或”分化而來,這些表示國家、疆域的漢字,在最初的寫法中,都有一個“戈”字。這個“戈”并非侵略的武器,而是要用來保家衛(wèi)國。漢字中凝聚著古人獨特的國家觀念:中國文化不強調(diào)侵略,不贊成掠奪,手持武器“戈”是為了守護國家,祖國就是需要我們共同堅定守衛(wèi)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