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文
摩肩接踵的游客與炎熱的七月,加劇了我內(nèi)心的煩躁和不安,于是,我走出了和貴樓。
離開土樓群,進入眼簾的便是藍天、白云,那云朵就像一塊塊潔白的濕毛巾,從云霧朦朧的山上飄來,一股股涼意自上而下氤氳著,原有的煩躁和不安沒有了,有的是賞心悅目。沒走幾步,就踏上一座土橋。土橋由大山采集的石頭因形就勢堆砌而成,扶手是竹竿,更增添了云水謠的古樸、簡約和天然。
橋下的潺潺流水,像遠道而來的游子,帶著依戀和不舍,曲曲折折、不急不緩地流淌著……遠山深處,不時傳來動聽的歌謠,那是云水謠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美妙歌聲。聽閩南語歌謠,我只能從韻律中大致感受閩南人的心情,至于歌謠大意我是一頭霧水,只好求教導(dǎo)游。導(dǎo)游說,前一首歌謠是男女對唱,那是郎追妹的過程,是情歌;后一首歌謠是少女獨唱,那是在歌頌黨的恩情,感謝黨領(lǐng)導(dǎo)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云水謠,原名長教,曾因閉塞而不被世人所知,貧窮和落后一直困擾這里。后來,這里因地制宜搞起了旅游業(yè),電影《云水謠》的取景地就在此。隨著《云水謠》投放市場,這里名聲大振,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的目光。
流水穿村而過,鵝卵石鋪就的古道光滑斑駁,像云水謠敞開的胸膛,擁抱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令我驚訝的是古道邊、民居旁那一棵棵百年古榕樹,盤根錯節(jié),瓊枝搖曳。濃郁的樹冠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人遮風(fēng)避雨。那露出地面的根啊,像是無數(shù)條漢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在努力、在搏擊、在抗爭、在追逐……
鏤空石壩是一臺天然的鋼琴,露出水面的石墩是一排等待彈奏的鍵盤,水被石壩一攔,就有了高度和落差,便有了轟然聲響和美妙旋律。經(jīng)不起誘惑,我脫了鞋赤著腳,小心翼翼地從“琴鍵”上走過。清涼的流水和石墩輕撫著我的腳掌,耳邊除了水聲還是水聲,一種快樂油然而生,讓我忘我地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很多游客見我從石壩上搖搖晃晃、驚險而又快樂地走過,按下了快門。我想起了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蔽覀冊谠扑{游玩、看風(fēng)景,我們豈不也成了云水謠的風(fēng)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