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 成
(古吳軒出版社,江蘇蘇州215123)
吳方言是我國主要的方言之一,現(xiàn)主要分布在江蘇東南部及浙江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而且用吳方言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作品較多,從六朝的子夜吳歌到明清的方言小說,資料十分豐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吳方言也有了較大變化,一些用詞雖然口頭上還在說,但在文章上已經(jīng)很少見了,有的則是有音無字,有的則是找一音近的字來代替本意字。本文對一些吳方言中常說常寫,或容易誤寫的詞作考證。
在蘇州鄉(xiāng)下,偶爾還可以聽到“布袋”這一詞,如:“老王啊,今朝哪哼買只雞啊?”“哦,今朝布袋出差轉(zhuǎn)來,所以多買點菜。”乍一聽,會覺得很奇怪,“布袋”怎么還會出差?還要弄只雞吃吃?“布袋”不是用來裝東西的嗎?
其實,這里的“布袋”不是指用來裝東西的袋子,而是代指女婿,并且“布袋”一詞,在蘇州鄉(xiāng)下各個地方還有著略微的區(qū)別。
首先來說“布袋”一詞的由來?!安即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一書中。書中原文寫道:
世號贅婿為布袋,多不曉其義?;蛞詾槿缛氩即瑲獠坏贸鲰?,故名。附舟入浙,有一同舟者號“李布袋”,篙人謂其徒曰:“如何入舍婿謂之布袋?”眾無語,忽一人曰:“語訛也。人家有女無子,恐世代自此絕,不肯嫁出,招婿以補其代,故謂之‘補代’耳。”此言極有理。
文章大致意思是說當(dāng)時世人都把入贅的女婿喊為“布袋”,但是大多不知道其本義。有的人以為是男子入贅做了女婿,就像進了布袋,處處受窩囊氣,沒有一點自由,所以叫“布袋”。后來,在一次乘船去浙江的途中,同行的人中有一個名叫“李布袋”的,船家問他怎么入贅的為什么會被叫作“布袋”,船上眾人也都不知道,忽然有一個人出來解釋,說“布袋”一詞其實是以訛傳訛,原來是指有的人家家中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擔(dān)心從此斷了香火,于是不肯讓女兒出嫁,就招上門女婿,讓他來傳宗接代,所以叫作“補代”。
到了清代,在王應(yīng)奎的《柳南續(xù)筆》一書中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及解釋。書中原文寫道:
又《三余帖》:馮布少時贅于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輒曰“俾布代之”,至今吳中以贅婿為“布袋”。
1.2.2 不同培養(yǎng)時間PS液體培養(yǎng)法產(chǎn)孢量測定。采用上述PS液體培養(yǎng)法,培養(yǎng)甘薯黑斑病菌。每1、2、3、4 d取出3瓶培養(yǎng)液,每瓶培養(yǎng)液制片3張,測量孢子懸浮液中目鏡10倍及物鏡20倍顯微鏡下一個視野的孢子數(shù),不同培養(yǎng)條件下的產(chǎn)孢數(shù)。以上述對照組①和對照組②方法培養(yǎng)5~6 d作為處理對照。
這里主要講了有個名叫馮布的人,年輕時入贅孫家,岳父遇到有煩瑣的事情,就讓馮布替他出面解決,“俾布代之”,所以蘇州把入贅女婿叫作“布袋”。
其實,不管是宋代《猗覺寮雜記》中的“補代”說,還是清代《柳南續(xù)筆》中的“布代”說,“布袋”一詞都是特指入贅女婿。由于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風(fēng)氣,入贅對于男子來說,是極其沒有面子的,是被別人看不起的,所以一只不起眼的布袋,就成為入贅女婿的代稱了。
“布袋”一詞在蘇州各地還有略微不同的解釋。筆者特意分別請教了家住蘇州新區(qū)楓橋和吳中區(qū)郭巷的兩位朋友,在楓橋那里“女婿布袋”是一起連著喊的,而且是帶有一點昵稱的感覺,如“呆頭布袋”;而在郭巷那里,“布袋”是指家中兒子死了,剩下媳婦一人,從外面再找一個男的填上,延續(xù)香火。
隨著文明的進步,男女地位逐漸平等,家庭經(jīng)濟條件日益改善,原本婚姻關(guān)系中一些不雅的詞匯,如“填黃泥膀”“叔接嫂”“布袋”也逐漸被淡化,更多的是提倡和和美美,夫妻雙方共筑美好的幸?;橐觥?/p>
在吳方言中,大家習(xí)慣把熱鬧叫作“鬧猛”,把湊熱鬧,叫作“軋鬧猛”。那么為什么要叫“鬧猛”而不叫“鬧東”或者“鬧西”呢?
《簡明吳方言詞典》中關(guān)于“鬧猛”的解釋為:形容詞。一是指熱鬧,如“原來是慶祝國慶,社員們敲鑼打鼓非常鬧猛”。二是特指生意興隆,如《海上花列傳》第55回,夏余慶叫聲阿唷道:“生意倒鬧猛哚啘!”(《簡明吳方言詞典》第181頁)現(xiàn)今用第一個意思的比較多。
“鬧猛”中的“鬧”字好理解,那這個“猛”字作何解釋呢?為什么會在眾多漢字中,單單選中這個“猛”字?是不是鬧得比較兇,比較猛?其實不是的,這個“猛”是指鬧猛將、待猛將(抬猛將)、祭猛將這一系列民俗活動的中的關(guān)鍵人物——劉猛將。
那這劉猛將是誰呢?為什么要鬧他、抬他、祭他呢?
猛將神像
另據(jù)《藏書鎮(zhèn)志》中“猛將會”條記載:“36年(民國36年)春在五架山邀請全記大舞臺班子演出,演員有孫柏齡、孫石英、小王少樓、傅云霞等,戲名有《鐵公雞》《四杰村》《三戰(zhàn)呂布》《新紡棉花》等,演出精彩紛呈。漫山遍野攤販,‘木圓堂’開設(shè)面飯店、點心店、副食品店、茶館、百貨店等,貨物應(yīng)有盡有。人山人海,盛況空前?!?/p>
由此可見,待猛將(抬猛將)、祭猛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動,不僅是祭祀游行,還要抬著神像在田間鬧一下,同時還有戲曲表演,商販云集,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一個嘉年華活動。久而久之,“鬧猛將”就成為熱鬧的代名詞,“鬧猛”一詞也就流傳開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用到“洋盤”這個詞。如:“今朝我洋盤哉,格只雞勒浪菜場里賣15塊鈿一斤,哪曉得超市里正好打折,只要12塊一斤?!痹偃纾骸皞欀谎蟊P,上當(dāng)哉?!庇纱丝梢娺@個“洋盤”不是什么好話,有點冤大頭的意思。那“洋盤”為什么要叫“洋盤”呢,它到底有幾個意思,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開來的?
詞典中有關(guān)“洋盤”的解釋有兩條:一、名詞。傻瓜;對都市中事物缺乏經(jīng)驗的人。二、形容詞。外行。(《簡明吳方言詞典》第223頁)
“洋盤”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說清末鴉片戰(zhàn)爭過后,五口通商,大量的外國人紛紛來到上海。當(dāng)時上海人見外國人進餐,又是刀,又是叉,吃頓飯好像在表演雜技,十分新奇,餐具不是瓷做的盆,就是銅鑄的盤,而且各個都很大,不像中國的餐具那樣小巧精致,也不知道這個盛菜的餐具到底叫什么,就只好以“洋盤”來命名了。當(dāng)時中國商人為了和外國人做生意,也開始學(xué)習(xí)如何用刀叉進餐,但偏偏很多人是外行學(xué)不像,原本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他來個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出盡洋相。大家私底下就把這類人叫作“洋盤”,后來就被用來形容外行的新名詞了。
另有一說是從商業(yè)上的“開盤”“收盤”引申來的。舊時做生意,開門叫作“開盤”,打烊叫作“收盤”,這里的盤是指算盤。每逢早上開門營業(yè),店家先拿起算盤搖一搖,“咔咔咔”,代表開始營業(yè)了,晚上關(guān)門結(jié)賬了,再拿起算盤搖一搖,“咔咔咔”,代表結(jié)賬打烊了,不再做生意了。后來這個“盤”字慢慢引申為“價格”的意思。定什么價格,也說成是“定什么盤子”。平時營業(yè)時如果遇到顧客進門,店家首先看他的穿著打扮,再聽他的說話口音,如果是外地人,就稱他是“客盤”,商品的價格就會高一點。如果是洋人的話,那店家就要狠狠地宰上一刀,敲他的竹杠了。因此與洋人做生意,這種暗中漲價的行為叫作“暗盤”“洋盤”。后來,那些沒有商業(yè)道德和缺乏誠信經(jīng)營的店家,只要碰到外地人進店就會對店小二低聲說一句“洋盤”,那就意味著按照洋人一樣來結(jié)賬了。后來這種以高價買了平常貨的行為,就被稱為“洋盤”了。
還有一種是音譯說?!把蟊P”是根據(jù)英文里的“youngboy”(年輕人)來的,年輕人,少不更事,往往容易上當(dāng)受騙,所以就以“洋盤”這個洋涇浜英語來代指此類人。
吳地方言風(fēng)趣幽默,特別是一些俗語、俚語更是惟妙惟肖、生動活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講起來、聽起來別有一番味道。其中一些常用的口語不能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往往有更深層次的含義,譬如“壽”這個字。
“壽”這個字在普通話以及現(xiàn)代漢語中的解釋是:活得歲數(shù)大,年歲,壽辰等。但在吳地方言中則大大不同了,在《簡明吳方言詞典》中“壽”字的解釋為:形容詞。傻,土頭土腦;不通世故,不懂人情。“壽頭”的解釋為:名詞。傻瓜,不通世故,不懂人情的人。通常在蘇州話中和這個“壽”字組成的詞語往往都是不太好的詞語,諸如:壽頭壽腦、壽頭模子(壽頭碼子)、壽死人、壽血血等等,都是指呆傻、不懂人情世故。那么為什么“壽頭”一詞在吳方言中會有這種解釋,其源頭又是什么呢?
其中關(guān)于“壽頭”的說法主要有三種:壽字豬頭說、壽星頭說、壽字頭說。
壽字豬頭說主要是根據(jù)清朝顧祿的《清嘉錄》以及吳谷人的《新年雜詠》所記載。《清嘉錄》主要是一本記錄蘇州相關(guān)風(fēng)俗的著作,書中記載了江南一帶自宋代開始就有在臘月里用豬頭“祭山神”的風(fēng)俗習(xí)慣。而在《新年雜詠》中則更加詳細地記錄了相關(guān)習(xí)俗:杭(州)俗,歲終祀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買個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字豬頭”。于是腌透風(fēng)干,以備敬神之用。這兩段文字主要講了舊時江南一帶在臘月里有用豬頭來祭祀山神的習(xí)俗,而這豬頭的挑選則必須是江南一帶的本地黑毛豬。這種豬的頭上皺紋多而且密,皮膚又坑坑洼洼,很像一個“壽”字。用來祭祀山神是最好不過的了。由于豬給人的印象就是呆頭呆腦、傻乎乎的,經(jīng)常被用來作為罵人的話。而由于罵人豬頭太過不雅,用“壽頭”二字來代替就比較隱晦而且不容易被人發(fā)覺,后來“壽頭”作為豬頭的代名詞也就慢慢傳用開了。
壽星頭說則是根據(jù)傳統(tǒng)藝術(shù)形象“老壽星”而來的。老壽星的形象則是人們參照老子的形象設(shè)計出來的,給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頭上的那個肉頭了。而在《西游記》中老壽星被孫悟空和豬八戒等人直接喊“老肉頭”,《西游記》中老壽星似乎是一個糊里糊涂的神仙,自己的坐騎仙鹿下凡為妖也不知道,漸漸的這個老壽星也就變?yōu)椤袄虾俊钡拇~了。一般來說年紀大的人容易上當(dāng)受騙、犯低級錯誤。用老壽星的“壽頭”來代替傻呆、犯錯誤的人這一說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壽字頭說則是根據(jù)“壽”字的繁體字“夀”來解釋的?!皦蕖弊值念^像一個“土”字,而吳方言所說的“壽頭”其中也包含“老土”的意思,如壽頭壽腦可用土頭土腦來解釋。這種壽字頭說法也可自圓其說不妨作為一條依據(jù)。
老蘇州還有句話叫:男人不可以(被)罵壽頭,女人不可以(被)罵十三點。我父親則經(jīng)常教導(dǎo)我說:“男人要帶三分壽?!蔽蚁脒@“壽”字的意思可能是引申出來是指謙讓、虛心的意思吧,而且親戚之間喊喊“壽頭”則是一種親昵的表現(xiàn),沒有責(zé)罵的意思。
吳方言的詞匯是一直變化的,這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是密切相關(guān)的。從南宋的“布袋”到晚清的“洋盤”,社會制度的變革、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都影響到語言中詞匯的變化。因此,對吳方言的追根溯源,既是對方言的一種保護也是對語言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