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草
楊華珍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戶刺繡世家。 在當?shù)?,由于她家的繡品特別精美,很多人都慕名前來購買。而在家族刺繡文化的熏陶下,楊華珍也愛上了刺繡。6歲的時候,她跟著母親學習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技藝。小小年紀的楊華珍,用稚嫩的小手一針一線地模仿母親刺繡,為家人縫制衣物。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楊華珍不斷地學習、摸索、鉆研藏族刺繡技巧,從技藝生疏到繡的有模有樣,楊華珍熟練掌握了藏繡的多種繡法,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繡娘。
那個時候,楊華珍的家里生活十分困難。為了貼補家用,楊華珍將自己的繡品拿到集市上出售。楊華珍的刺繡功底好,她的繡品很受顧客歡迎,每次都會被顧客一搶而空??恐约旱氖炙?,她幫父母減輕了生活的壓力,讓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內(nèi)心有追求的她,對此卻并不滿足,隨著時間的流逝,她越來越感覺,要將這種民族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向外面的世界展現(xiàn)藏繡獨具特色的美,就必須走出大山!
于是,她只身一人來到大城市,應聘到阿壩日報社做攝影記者。她將打工賺的錢一部分用來生活,一部分用來學習新技能。楊華珍的母親是藏族,父親是羌族,受父母影響,她在鉆研藏繡的同時,也接觸了羌繡。為了傳承藏羌繡技藝,她用相機記錄游歷過的山水,然后將這些山水元素融入到藏羌繡中。在不斷接受新事物的同時,她也在嘗試對藏族刺繡進行創(chuàng)新,有一次她在理縣看到了一個罩檐子,上面繡的是羌族的“天地吉祥”圖案。她就把這個罩檐子拿回家,用放大鏡將圖案一點一點整理出來,然后再將圖案進行組合,讓姐妹們試繡,結果制作出來后深受大家喜愛??恐粩嗟呐?,她成功挖掘、整理、復制出了世代家傳盤金秀等技藝。
在邛崍南寶山鎮(zhèn),有兩個村莊是從汶川地震災區(qū)搬遷到此的。村民常年接受楊華珍藏羌繡技藝培訓,利用所學技藝在家靈活就業(yè)。
2008年,楊華珍原本計劃前往西藏拍一些高原盆地的美景??墒牵氪ù蟮卣鸫騺y了她的計劃。得知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大地震,心系災區(qū)的楊華珍沒有半點猶豫,立刻向報社請纓前往災區(qū)救災。來到災區(qū)后,當滿目瘡痍的汶川縣城映入眼簾時,楊華珍的內(nèi)心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短暫的傷懷過后,她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立即投入到了救災工作當中。每到一處廢墟,她都會大聲呼喊,她希望她的聲音可以讓更多埋在廢墟下的人得到救援。楊華珍還把自己大部分的積蓄都捐了出去,幫助災區(qū)重建。
2009年災區(qū)重建后,楊華珍再次來到災區(qū)。但是,面對重建后的災區(qū),她的內(nèi)心依舊非常復雜。因為她知道,對于絕大多數(shù)失去親人、失去家園,滿懷心理創(chuàng)傷的災區(qū)婦女來說,以后的日子可能會更加艱難,她們面臨的不單單是經(jīng)濟上,還有心理上的難題??粗転暮蟮募亦l(xiāng),她一直在心中問自己,怎樣使家鄉(xiāng)在廢墟上盡快恢復?總不能讓家鄉(xiāng)父老一直靠援助過日子!想到這些,楊華珍更加堅定要傳承藏繡技藝,成立十字繡協(xié)會,讓藏繡成為村子里的支柱產(chǎn)業(yè)的想法。
楊華珍在傳授藏羌繡法
說干就干,楊華珍用自己僅有的3萬元積蓄,成立了十字繡協(xié)會,從阿壩州帶了七八個姐妹來到成都,在東珠寺街租了一間房,開了一家不太起眼的繡坊。繡坊開起來后,她到汶川、茂縣、理縣、黑水、小金等地尋訪精通繡藝的民間藝人,動員他們與自己一起干。又在文殊坊成立“藏羌繡苑”,作為藏繡傳承和保護的基地。
基地成立后,她組織、培訓災區(qū)婦女學習藏羌繡技藝,讓受災婦女能通過刺繡增收致富。一開始,婦女們學習刺繡的積極性不高,認為要學會很難,好多人都放棄了。見此情景,楊華珍鼓勵姐妹們說,女人搞刺繡有天賦,你們要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之后,在楊華珍的悉心指導下,姐妹們都學會了刺繡的基本技巧,沒用多長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了精美的刺繡作品,并用繡品換來了真金白銀。嘗到了甜頭的姐妹們,干勁兒越來越大,她們覺得,楊華珍為她們打開了一扇致富的門,使她們的生活過得比以前有滋味。
“藏羌繡苑”成立后不久,他們就接到了一個10萬元的訂單。楊華珍先在成都繡好樣品,然后再拿回汶川、理縣、茂縣等地讓當?shù)貗D女照著繡。同年她們又簽訂了一個75萬元的大單,是在手提袋、文件袋、化妝袋和抱枕等上面進行刺繡。每次接到訂單,楊華珍都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將樣品和加工原料送到姐妹們手中,讓姐妹們加工趕制。楊華珍的店里加工出來的繡品將現(xiàn)代風與傳統(tǒng)風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不僅繡品質(zhì)量好,圖案也很有民族特色,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很受客戶的歡迎。依托“藏羌繡苑”訂單的支撐,楊華珍帶動了當?shù)?00多名婦女就業(yè)。2010年,她被評為藏繡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從2008年至今,楊華珍在成都、汶川、邛崍各地,分別創(chuàng)建了“藏羌繡苑”“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非遺宣傳站”“大師工作室”等機構。除此之外,楊華珍每年還會在農(nóng)村、社區(qū)以及各高校開設十余個培訓班,多年來,她教過的學生多達3000名,其中有的增加了收入,有的成為當?shù)氐姆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有的成了她的徒弟。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級政府和家鄉(xiāng)姐妹們的支持下,楊華珍的事業(yè)越做越好,繡品也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藏繡被列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楊華珍的事業(yè)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
2010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組織在南京舉行了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楊華珍憑借藏羌織繡榮獲了大會的特別榮譽獎、最佳文化傳承獎、最美中國手藝獎三項大獎,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了中國的刺繡文化。這次活動實力的展示,讓多家國際品牌爭相與她合作。2014年,她與植村秀合作,為他們設計的限量版的產(chǎn)品包裝充滿藏族風情,神秘而魅惑,植村秀公司的設計師給楊華珍這樣回復:你的設計稿,讓我感到有一種永恒之美。知名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也邀請楊華珍設計星享卡。
2011年的第三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中,楊華珍和60余名高級繡工一起,創(chuàng)作了高21米、寬15米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巨幅藏羌織繡唐卡。2013年6月17日,由楊華珍和基地的姐妹們繡制的巨幅唐卡《五部文殊菩薩》,在第四屆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文殊坊會場展出,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唐卡藝術是藏文化的一枝獨秀,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楊華珍說:“在唐卡的繡制過程中,有不少大學生、研究生參與了進來,大家一起努力,推動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我希望通過藏繡這一傳統(tǒng)技藝,向世人展示豐富的藏文化?!?/p>
從2015年起,楊華珍每年都會帶著繡品參加國際授權展,作為藏繡的傳承人,她帶過去的精美繡品,讓更多的外國人見識到了中國的刺繡技藝。而楊華珍也通過參展,對國際的時尚元素有了更多的體驗,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她有意識地在藏羌繡繡品中融入了更多國際時尚元素,使藏羌繡越來越適應國際化的舞臺。
在楊華珍與姐妹們的努力下,藏羌繡不但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帶領鄉(xiāng)親傳承藏羌刺繡技藝、拓寬致富路奔小康的同時,楊華珍窮盡五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了藏繡和羌繡完美結合的作品《蓮花化生圖》?!渡徎ɑ鷪D》的靈感來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楊華珍用高超的藏繡和羌繡手藝將壁畫所講述的故事完美地呈現(xiàn)在繡品上,看過的人都說這幅《蓮花化生圖》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憑借這幅作品,國際知名品牌愛馬仕注意到了中國的藏羌繡,注意到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2020年,楊華珍參加國際授權展時,她的兩幅作品《蓮花花生圖》與《十二月花》被愛馬仕以800萬元的價格購買,作為愛馬仕新款服裝的設計圖案。之后,愛馬仕邀請楊華珍參與了多款新品的設計。愛馬仕之所以會青睞楊華珍,是因為現(xiàn)如今,在國際時尚舞臺上,融入中國元素的設計已然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楊華珍的刺繡能夠為愛馬仕的服飾增添一種獨特而神秘的東方氣質(zhì),給女性消費者帶來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短短幾年時間,她與國內(nèi)外10多家知名品牌合作,其繡品的藝術授權等各種收入超800萬元。楊華珍在鉆研刺繡技藝的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非遺授權”的垂直領域,讓更多品牌和企業(yè)將目光投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為藏羌織繡打開了全新的局面,備受業(yè)界的推崇。
2021年3月,外交部發(fā)言人點贊了關于楊華珍的新聞報道,更是將楊華珍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越來越多對中國刺繡感興趣的人開始關注楊華珍,很多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人也開始關注藏繡。如今的她,不僅帶著藏繡走向了世界舞臺,還創(chuàng)辦了以自己家鄉(xiāng)的山命名的工作室。她讓更多的鄉(xiāng)親通過藏繡改善了生活,推動了當?shù)卣耙淮逡划a(chǎn)業(yè)”的實施,實現(xiàn)了幫助災區(qū)姐妹致富的愿望。
楊華珍曾經(jīng)說過:“我希望通過美的方式去傳達民族融合與團結的美好情感。”現(xiàn)在看來,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楊華珍十分感慨。12年非遺傳承過程中,楊華珍實踐出了一個滿足市場需求的傳習模式,還較早走上了“非遺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授權”的發(fā)展之路。在創(chuàng)立了屬于自己的品牌的同時,楊華珍也從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國婦女蛻變?yōu)樯砑疑锨f的商業(yè)精英。誰也想不到當年那個身處貧困山區(qū),生活困頓的小女孩如今能站在國際大舞臺上,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藏繡成就了她,她讓藏繡走向了世界,從微不足道到功成名就,楊華珍不僅實現(xiàn)了人生的逆襲,還為民族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和弘揚做出了貢獻。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