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妮
(運城學院 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針對目前高校部分學生上課不積極主動、玩手機、打瞌睡及師生互動少等問題,各高校教師紛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改革,并使用了新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慕課、雨課堂、對分課堂等。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受教學環(huán)境、課程特點、學習群體等方面差異的影響,任何單一的教學模式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自然也不適合直接用于Python課程的教學。結合對分課堂的理念,基于“對分易”教學平臺實施了Python課程教學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自主學習的能力、協(xié)作交流的能力等,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Python是一門應用廣泛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針對不同專業(yè)開設了這門課程。2018年起,本院校將Python課程列為通識教育必修課,代替了部分文史專業(yè)的Visual Basic課程。
目前,Python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課時少,內容多,進度緊。該課程共48學時,教學內容多,每節(jié)課時間緊任務重。對于沒有任何程序設計基礎的文科生而言,僅靠課堂的學習是不夠的,所以導致部分學生認為Python課程有難度,對課程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的積極性[1]。
(2)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師生互動。Python課程安排在機房進行,旨在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但課堂上教師講授占用了大量時間,留給師生互動的機會很少、學生獨立思考和編程的時間都很少,從而導致部分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對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獨立編程能力差等[2]。
(3)缺乏課下學習、師生交流的渠道。在課下,雖然學生可以通過QQ和微信等和教師交流,但是只有一少部分學生主動和教師交流,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既便于操作又可系統(tǒng)地提供學習資源、豐富教學方法、趣味化教學過程、促進師生交互的一個平臺。
對分課堂是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簡稱為PAD課堂)將講授法和討論法兩種教學法進行有效整合,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時間分為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和學生討論(discussion),并將二者的時間錯開[3]。講授和討論中間是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的過程,即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獨立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吸收[4]。鑒于Python課程的教學實際,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適當?shù)母倪M和調整。
對分易是面向移動互聯(lián)網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其功能豐富、實用有效、適合多種學科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可減輕教師機械性的勞動,而且可使課堂更生動、教學更輕松、學生更主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是一款真正為師生服務的教學管理工具[5],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官方教學平臺。
在手機微信中搜索“對分易”公眾號,或者使用電腦打開對分易網站(www.duifene.com)進行關注并注冊。進入“對分易”平臺后,以教師的身份創(chuàng)建學期、添加班級、并將班級二維碼發(fā)給學生,學生通過掃描班級二維碼即可加入“對分易”平臺,便于后期的教學管理和交互?!皩Ψ忠住逼脚_提供了考勤、收發(fā)/批改作業(yè)、成績冊、課程資源、分組、討論、在線練習、課堂提問、微信消息等諸多模塊(如圖1所示),師生可在手機上和電腦上同步使用這些功能和模塊[6]。
圖1 “對分易”教學平臺
結合Python課程的教學實際和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構建了基于“對分易”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圖2),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和課后),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答疑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輸入、內化和輸出的高效學習過程[7]。在這個過程中,“對分易”平臺貫穿始終,保證師生的交流溝通始終“在線”,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提高教學效果。
圖2 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
2019-2020年第一學期,在我校18級金融專業(yè)1805班的Python課程教學中,應用了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實踐應用。
課前階段主要使用“對分易”平臺的兩個模塊:課程資源和分組。
首先,教師通過“對分易”平臺將預習的相關資料上傳到“課程資源”模塊,讓學生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預習后,學生在“對分易”平臺上完成預習自測題并及時提交;教師收集、整理學生預習中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平臺及時反饋給學生。
其次,教師在課前通過平臺的分組功能(隨機分組或手動分組)對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討論之前,將分組情況發(fā)布給學生。當然也可根據(jù)具體教學情況,把課堂中可能用到的在線測試、投票、討論等提前進行設置。
課堂教學主要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學生討論、教師答疑。在各環(huán)節(jié)進行過程中,靈活通過“對分易”平臺的考勤、提問、在線練習、課堂互動、討論等模塊,輔助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1)教師講授
課前幾分鐘,教師使用“對分易”平臺的考勤模塊,采取“二維碼”或“簽到碼”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教師在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課堂上教師只需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講解[8]。雖然壓縮了講授時間,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教師講授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對分易”平臺的提問、彈幕等功能,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之中。
(2)學生內化
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形成的認知結構基礎上,結合課堂上教師的精講、平臺上提供的課件等教學資源,以及在線測試題對所學知識內化吸收,同時對沒有理解或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便于之后的小組討論和交流。
(3)學生討論
教師使用“對分易”平臺,將提前設置好的分組情況發(fā)布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習內容的疑難點、在線練習題等進行討論,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小組也可以將共性問題通過“對分易”平臺反饋給教師。
(4)教師答疑
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對分易”的隨機提問、搶答等方式抽查學生的討論情況,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對學生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答疑,最后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
依托“對分易”教學平臺,課堂教學有序進行,使得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積極思考、討論和發(fā)言,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學生可借助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完成作業(yè)并及時提交;教師可以在線批閱作業(yè)、作業(yè)催交并將成績通知給學生,學生可以在微信上收到反饋消息;若學生有問題,也可通過微信信息和教師交流。教師批閱作業(yè)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平臺上對本次成績進行整理生成成績冊,便于以后成績的統(tǒng)計。這樣一方面利于教師隨時隨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可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yè)情況。
因Python課程的考核注重平時成績,故課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評價(50%)和終結性評價(50%)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依據(jù)學生的考勤和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等,根據(jù)“對分易”平臺上記錄的成績即可以統(tǒng)計;終結性評價(期末考核)采取隨堂上機考試,學生做完后立即提交,成績評定可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在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答疑解惑者。“對分易”平臺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方便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關注知識的講授、活動的組織和教學的反思,促進了教師的提升和成長,改善了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授課外,教師還要學習和理解新的教學模式、理念和方法,具備熟悉使用“對分易”平臺的能力,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的能力,靈活組織課堂活動的能力、應對各種疑問和突發(fā)情況的能力等。
在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和知識的探究者。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提問、討論、課堂互動、投票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xiàn)了真正的互動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表達能力等。“對分易”還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
“對分易”平臺將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能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加高效、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師生之間建立了新型的學習伙伴關系,從而構建了師生學習共同體[10],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了教學效果。
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通過在Python課程中應用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表明,基于“對分易”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能,促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動學習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師生互動,促進了教學相長,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