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博,敖和軍,曾曉珊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9 年統(tǒng)計的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數據來看,2019 年玉米、水稻、小麥的播種面積分別為4 128 萬、2 969 萬、2 373 萬hm2,產量分別為26 077.89 萬、20 961 萬、13 359.63 萬t。水稻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25.58%,產量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31.58%,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南方地區(qū)最重要的主食。了解水稻生產大省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的種植規(guī)模、種植方式、熟制模式情況對農業(yè)技術人員指導水稻生產、幫助當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有重大意義?;诖耍芯拷M在9 個水稻生產大省建立了56個站點,對當地水稻種植規(guī)模、種植方式、熟制模式進行調查,然后對數據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從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我國水稻生產提供指導,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以水稻種植面積大于150 萬hm2、稻谷產量大于1 000 萬t 的條件作為劃分水稻生產大省和非生產大省的標準。在我國31 個省級行政區(qū)中(不包括港澳臺,下同),湖南、黑龍江、江西、安徽、湖北、江蘇、四川、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9 個省區(qū)符合水稻生產大省的標準。2009—2018 年,這9 個省區(qū)水稻年平均播種面積占全國31 個省級行政區(qū)(不包括港澳臺)水稻播種面積的78.35%,年平均產量占全國水稻年產量的77.83%。其中,湖南、黑龍江、江西3 個省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占全國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的10%以上,湖南省在播種面積和產量上暫列第一,分別達到全國(不包括港澳臺,下同)的13.75%和12.96%;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四川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5個地區(qū)的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占全國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比例分別為6.08%~7.97%和5.07%~9.08%(表1)。
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9 年我國水稻產量基本穩(wěn)定在2 億t 左右,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3 000 萬hm2左右,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1]。筆者剔除一些有錯漏的數據后,選取了9 個水稻生產大省共計56 個地區(qū)的水稻種植情況數據,如表2 所示,在調查的地區(qū)里,水田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7.14%~92.43%,說明水稻是這些地區(qū)種植的最主要農作物。
表1 2009—2018 年9 省區(qū)水稻播種面積及產量情況
表2 9 省區(qū)56 個站點水稻的種植規(guī)模
從表3 可以看出,湖南、江西2 省水稻種植以拋秧為主,黑龍江和江蘇以機插為主,四川和廣東以手工移栽為主,安徽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直播為主;湖北的直播、手工移栽、機插3 種方式占比相近。
拋秧的秧苗一般分蘗較多,到了后期有效穗會增多,對產量有一定的提高[2],且拋秧操作簡單、省時省力,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3]。湖南和江西地處我國中部,雨水光照充足,然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高且勞動力短缺,拋秧符合當地的現實情況。但是這種方式對大田平整度、田間水深及泥土土質要求高,且秧苗在田間的均勻度差,又因為禾苗扎根淺所以抗倒伏能力差,在技術未成熟以前不宜大規(guī)模推廣。
黑龍江地處東北平原,土地平坦肥沃適宜大規(guī)模機械作業(yè),近年來其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速度位居全國第一,有趕上并超過湖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第一省的趨勢。江蘇屬沿海地區(qū),經濟水平發(fā)達,機械化程度高,雖然機插方式操作較難,經濟成本高,對地形的要求也較高,但是該方式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且機插的秧苗整齊度高、深淺一致,田間通風透光好,可有效促進秧苗的生長,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有利于農戶增產增收。目前,國家正鼓勵和推廣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4-5]。
四川和廣東的調查站點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目前還不適宜推廣機械化,因地形影響當地經濟發(fā)展程度相對較低,勞動力成本因此也相對較低,故水稻種植以手工移栽為主;當地種植大戶少、散戶多,許多農戶種植水稻的目的僅僅只為滿足自家吃飯。這也是水稻種植情況調查中這2 個省以單季稻為主的原因之一[6]。
直播是所有水稻種植方式中操作最簡單的,也是最省時省力省工的,雖然直播水稻田雜草偏多且植株易倒伏[7-8],但它對緩解當今中國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08 年,我國就有超過8%的水稻種植面積是采用直播方式,隨后直播水稻面積逐年上升[9]。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安徽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較慢,勞動力大量流失,水稻種植效益低,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因此這2 個省區(qū)12 個站點的調查情況里水稻直播現象最為普遍。
表3 9 省區(qū)56 個站點水稻的種植方式 (%)
從表4 可以看出,除黑龍江因氣候原因實行的是單季稻種植模式外,其他8 省基本實行二熟制種植模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因為勞動力缺乏和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所以有一部分地區(qū)是實行單季稻種植模式。而三熟制種植模式在南方地區(qū)影響力不大,究其原因還是種植模式效益太低且操作麻煩導致,這個問題是導致“三改雙”甚至“雙改單”現象的主要原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要加強對糧食生產重要性的宣傳,讓農民意識到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同時把好政策及時傳達給農民,讓他們放心種糧、安心種糧。
在氮肥使用量方面,各省情況略有差別,四川和黑龍江的純N 用量最低,江蘇的純N 用量最高,其他6 個省區(qū)的純N 用量為8.5~16 kg/667m2;產量上,各省份水稻單季產量均未超過600 kg/667m2,基本在400~500 kg/667m2,單年的水稻產量不超過950 kg/667m2,在提高產量方面,仍有較大潛力。
水稻生產經濟效益低主要是2 個方面造成的:一是生產效益低,調查了湖南38 個縣共計1 152 個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生產情況后發(fā)現,雙季稻的種植模式利潤約573.12 元/667m2;種植再生稻的利潤約543.3元/667m2;一季中稻的利潤僅323.77 元/667m2左右,因此水稻種植如果不能形成規(guī)模,農戶辛苦一年的勞動所得并不多;二是生產成本高,以湖南為例,勞動用工的平均價格為136 元/d,土地的流轉費平均約243.51 元/667m2,農資價格也居高不下,許多農戶種植水稻僅僅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家的吃飯問題。水稻種植經濟效益低是水稻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限制因素,也是橫亙在每個從事水稻生產行業(yè)的人心中的一座大山。
表4 9 省區(qū)56 個站點水稻的主要熟制模式、氮肥用量和產量
由于經濟效益低、勞動強度大,加上城市中機會更多,因此年輕人更傾向于外出打工,現在在農村從事水稻種植生產的人大多都是50 歲以上的老人,基層的農事勞作人員出現了明顯的斷層,這也給未來水稻種植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隱患。
我國的科研人員和育種家們在促進糧食發(fā)展的研究中每年都有許多新成果,但由于基層的農技站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力度不夠、糧食生產的相關設備和品種的更新換代速度快、農民對傳統(tǒng)技術和品種的依賴以及接受新成果的速度慢等原因,許多科研新成果難以轉換成為現實生產力。
政府對糧食生產進行宏觀調控,改善農業(yè)的供給結構;控制農資價格,降低水稻生產成本;加大對水稻生產的補助,對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種植大戶予以獎勵。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和經濟補助是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加大對糧食生產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農戶們認識到種糧不僅是滿足自家糧食需求的手段,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與義務;對積極帶動當地糧食生產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予以宣傳和獎勵。
農業(yè)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廣適宜當地情況的農機與生產管理技術,積極改善農田基礎設施[6],以保障水稻生產所需;同時,鼓勵農戶種植優(yōu)質稻,扶持企業(yè)進行水稻深加工,以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加大對各鄉(xiāng)鎮(zhèn)農技站的經費補助,并積極安排農技指導人員深入農村與農民交流;積極組織相關的培訓,拉動種植大戶帶頭使用新技術新成果;搞好新成果示范點,邀請種植大戶實地參觀學習;幫助農戶籌備農資,并對使用新技術的農戶給予補貼;對積極性高、新技術新成果搞得好的農戶予以宣傳。
積極建立供求兩側交流平臺,拓寬農戶與需求方的交流渠道,幫助農戶與企業(yè)進行合作,發(fā)展當地特色,樹立品牌意識,提升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