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結合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觀點,總結《論語》提到的關于“仁”的意義,儒家一定有一個共同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方向,即“止于至善”,并且要堅定不移地去努力實現(xiàn),并且看他是不是實際讓更多的人受益。
關鍵詞:《論語》;仁;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思想體系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實際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那《論語》中的“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人結合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觀點,總結《論語》提到的關于“仁”的意義,提出了我對“仁”的理解,自認為比較合理。
“仁”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過109次,有時似乎一點也不神秘,做起來也容易,好像隨手可得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仁者,其言也訒”(行仁的人,說話很謹慎)。。。但有時又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怎么也夠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好勝、自夸、怨恨、貪婪,這四種毛病都能免除,可以說是行仁嗎?孔子說:”可以說是很難,但是不是行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問孔子他的三個學生子路、冉有、公西華是不是達到仁的標準,孔子說各有各的才能,但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可以行仁??鬃悠綍r也很少主動說起仁(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從這些可以看出來,”仁“真的有點讓人捉摸不定。
傅佩榮教授曾解釋過,說”仁“是每個人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的方法和途徑,所以每個人的仁是可以不同的。我認為這種解釋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似乎又不能完全解釋《論語》中提到的”仁“?!墩撜Z》中孔子向子路和子貢分別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歷史上也有很多學者爭論這個”一以貫之“的”一“究竟指的是什么。傅教授說是”仁“,我認為很有道理,但似乎又覺得不夠全面。我認為應該指的是孔子直到晚年才逐步形成的思想體系,也就是儒家的思想體系。結合傅教授的解釋,我認為”仁“代表的就是孔子的思想體系(曾參說是”忠恕“,顯然過于膚淺,曾參后來認識到,說過仁以為已任,任重道遠。)。
《論語》中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者“。這其實就是儒家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大學》中說的”止于至善“,即達到一種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和諧,人人都能得到關愛的最完美的境界(這顯然只是一個美好愿望,實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里又涉及到一個”善“的概念。傅教授說善是指”人我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如孝、悌等。我認為還應該補充一點,就是”被大家所認可和肯定、能夠正面影響或幫助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善可以是一種關系,也可以是一種行為。
現(xiàn)在可以來解釋”仁“了:
1、”仁“是儒家思想特定概念,只有符合儒家思想中判定標準才可以稱”仁“;
2、從形式上講,”仁“包含了各種德行,可以說是百德之首,如”孝、忠、信、直、敬"等等,但又不是具有這些德行就能稱仁的;
3、行“仁”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自我的修養(yǎng),即努力提升自己道德水平,養(yǎng)成符合禮的行為規(guī)范(“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第二個階段就是利用自己的德行、能力去幫助或影響所能影響到的任何人,也就是行善;第三個階段就是推而廣之,最終達到“止于至善”終極目標。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先從自己身邊的人影響或愛起,如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對朋友信等等,從“齊家”到“治國”。第一個階段是為了更好地實施第二個階段服務的,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努力的方向是盡量能夠影響、幫助、關愛更多的人。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善”也可以是有程度的,影響多的人就是大善,影響少的人就是小善。
上面說了,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在行仁是有一定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首先,儒家一定有一個共同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方向,即“止于至善”,并且要堅定不移地去努力實現(xiàn),至死方休。也就是說,要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在行仁,要看他有沒有至死不移地朝那個行善的目標去做,也只有到死才能“蓋棺定論”。所以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而如果樹立了這個崇高的理想且意志堅定,則日常行仁的方法很簡單,因為可以說每一種德行的修養(yǎng)都可以是仁的一種形式。而人要至死都在行仁是需要力量來支撐的,這個力量來源就是傅教授說的“人性向善”,即直誠產(chǎn)生向善的力量,而行善又不斷強大這個力量;其次,判定是否是仁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看他是不是實際讓更多的人受益了,也就是行了大善了。如果他行了大善,就可以判定為仁了。如管仲被孔子和他學生說成不儉、不知禮,也不義,但因為他的卓越貢獻而讓千千萬萬的百姓免于戰(zhàn)爭的傷害,所以孔子說他是“仁”。這跟他有沒有堅持至死行善已經(jīng)不重要了。而因為大多數(shù)人因為能力、機緣、造化等等原因,一般至死也只能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初級努力,如“伯夷、叔齊”,他們的德行很好,但其實影響的人是有限的,他們也是至死在堅持行善,所以也被稱為仁。
為了盡可能在第二階段中往上走,即行善于更多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提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從政就會有機會讓更多的人得到影響和幫助,當縣長能影響一縣之民,省長能影響一省之民。另外,教育也是能更多影響到大多數(shù)人的方式,所以儒家非常重視教育??鬃右脖缓笕俗駷椤叭f世師表”。
按照上面的理解,完全可以解釋《論語》中“仁”和“善”的概念了,其它就都可以說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