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紅
前不久,讀到一篇讓我掩卷深思的讀書筆記——《人生的清單》。作者大衛(wèi)·伊格曼是美國著名的神經(jīng)醫(yī)學博士,他把人一生所有的生活經(jīng)歷全部分類重組:
如果一生中所做的事情都集合起來——
你將會花兩個月的時間在你家門前的那條大街上。
5個月的時間坐在馬桶上看雜志。
你會一次經(jīng)歷所有的疼痛,痛一下,是27個小時。不管是骨折還是出車禍,割傷,還是生孩子的痛。
你77個小時感到困惑;6天在剪指甲,18天在排隊,用15個月的時間尋找丟失的東西;
用一年的時間閱讀;用兩年時間做各種無聊的事情;用三年來吞咽食物;花三十年睡覺……
只有14分鐘純粹的快樂……
最后,用4分鐘思考: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會變成什么樣子……
這個設想讓人震撼。不得不說,似乎這就是人生。我們的時間,大體就是這樣花掉的。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想,再怎么去珍惜時間,純粹的快樂也增加不了多少。生命經(jīng)過這樣的計算,所剩的還能有什么呢?人的生命真是脆弱無奈。
可是,人能夠不睡、不吃、不發(fā)呆、不困惑、不逛街、不尋找丟失的東西嗎?這樣的事情都是無意義無價值的嗎?分類重組割斷了人的感受性帶來的云譎波詭,以及各類事件串在一起時那些組合的奇妙。人與人連接、聯(lián)動的意外與驚喜,肉眼所看不見的人心的精微反應,人所構(gòu)筑的更宏偉更瑰麗的精神世界全都不見了。
所以,它不該是真實的人生。
或許,作者真正想要提醒我們的是——
不要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放置于生活之外。如果我們能好好體驗吃飯時的滿足,睡覺時的安舒,逛街時的放松,困惑時茅塞頓開的暢快,閱讀時進入另一個時空的新奇,疼痛時親朋好友的關愛……難道不是快樂的嗎?
體驗的過程,內(nèi)心的豐富,將生命與世界進行各種連接,將身心投入生活,才可以讓生命變得有意義有價值。
我也曾有過灰暗的人生清單。
多年前,我將教師這項工作視為謀生手段,將孩子不能達到標準的行為都視為問題,將與達標行為關系不大的事情視為麻煩。我的關注點在于完成一個個任務,雖然出于職業(yè)要求我對孩子們態(tài)度也算溫和,但我不大能注意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和精神生長的需求。一天工作下來,焦慮茫然失落是常態(tài)。更糟糕的是,這樣的工作在很長時間里還是我清單中的絕對主角,生活的豐富我常常視而不見。
我不曾關注身邊的美好,日子過得疲憊而乏味。按照那份清單的算法,我純粹的快樂或許不到10分鐘。
幸運的是,1996年開始,因為自己的孩子要上學,我開始用心參與教育實驗;2006年開始,我偶然進入兒童詩這個領地,由兒童詩這一原點,我走進了童年這個神奇的花園,經(jīng)歷了一系列奇妙的發(fā)現(xiàn)。
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豐富靈動,充滿著令人驚奇的各種可能。站在孩童的視角看世界,美好不斷涌現(xiàn),驚奇不斷產(chǎn)生,能量不斷流動。煩惱雖然也存在,但是過一段時間,它居然就煙消云散。當我投入其中,當我進入心流,日子變得充實而快樂。
漸漸地,我慢慢找到了時間的新算法——激活孩子的童心童趣,激活老師的創(chuàng)造力,將每一天都變成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加上創(chuàng)造,一起創(chuàng)造詩意的生活。
沉浸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每個周五的早晨,我們?nèi)モ閳@,讓每個孩子找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并進行觀察,仔細觀察它的變化,感受它的姿態(tài)。孩子們在這里看到雨后的小蘑菇、可愛的含羞草、鳥窩、香香的桂花、細如發(fā)絲的菌類等,他們在那里尋找春天的蹤跡,秋天的氣息。
學校有了小花園后,我們又經(jīng)常去那里。下雨天,我讓孩子們在那里尋找雨的形狀:透明的絲線、閃亮的珍珠、光滑的衣裳、倒映天光的小水洼……天晴的時候,我們?nèi)フ谊柟庹赵诨ɑú莶萆系墓馀c影,聯(lián)想一下太陽的光像什么,然后玩一玩如何與陽光共舞;風吹拂的時候,觀察風帶來了什么……孩子們在那里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每周一節(jié)的詩歌課,我們徜徉在詩意之美中?!稉u籃》將生命之初的那種溫馨、柔美、靈動印在孩子們心里;《只帶一雙眼睛》讓孩子們懂得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媽媽的愛》教孩子們用詩歌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情感;《窗外》《辯論會》《奔跑》教孩子將生活之美寫進詩歌。詩歌課上孩子們還走進了泰戈爾、金波、謝爾·希爾弗斯坦、金子美鈴這些詩人描繪的世界,得到太多美的享受。每周一次的詩歌課,我們徜徉在詩意里,流連忘返。
語文課上,我們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自學之后,在小組里一起交流自己的收獲,然后在全班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小組,不僅是學習的組織,也是各種活動參與的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還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人際交往,學會了達成共贏。
活動課上,我們擁有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歷。我們班的生日會、音樂會、朗誦會、戲劇表演、美食會、詩意作品展……都為此誕生。孩子們在不同的平臺中去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在課堂上,孩子們會提出很多高質(zhì)量的問題,我也會提出讓他們深思的問題。比如《夏洛的網(wǎng)》中威爾伯的命運是怎樣被改變的?李大釗在法庭上為什么那么鎮(zhèn)定?《敵人》中,沖突是怎樣產(chǎn)生又是怎樣消解的?《匆匆》為什么帶給我們惆悵?思考這些問題,讓孩子們享受和創(chuàng)造著思維的樂趣。
于是,我們的生活成為這種模樣——
語文課變成了了解文化之美、人性之美、與智者對話的精神之旅;
活動課成為孩子們發(fā)現(xiàn)自我、綻放光彩的舞臺;
詩歌課成為進入心流,體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珍珠時刻;
各門課呈現(xiàn)不同的美;
那些邊邊角角的雜事瑣事,那些讓我們失眠惱火的煩心事,都變成訓練我們能力、帶給我們豐富體驗的項目……
我和孩子們在其中經(jīng)歷了豐富靈動的心理體驗,對生命有了更多的發(fā)現(xiàn)感悟。
我們的清單變成這樣:
50個小時我們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6天在悠閑地和自己相處;
20天在煩悶無聊中度過;
用一個月時間在大自然中流連;
用兩個月時間體驗詩歌的美妙;
用三個月看幾百種生活的場景;
用四個月創(chuàng)造讓自己驚嘆的杰作;
我們用八個月與人建立愛的聯(lián)結(jié);
用十個月的時間認識自己的重要;
用十五個月在知識的海洋遨游;
花若干年做無數(shù)美夢……
時間,在不同的節(jié)點贈予我和孩子們不同的禮物。
這些時間的饋贈留下的詩意之美,都進入我對生活的覺知之中。
我們需要讓教育孩子的過程成為享受,我們需要一個能讓我們幸福的人生清單。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南山區(qū)松坪學校小學部)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