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它是夜空中最亮的天體,但是乍一看,月球的圖像卻顯得那么暗淡無光。通過研究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和利用空間探測器對月球進行近距離觀察,人們初步了解了月球迷人的歷史以及多樣的地貌。
月球大概在地球形成之后五千萬年才形成。當時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年輕的地球,一個巨大的碎片分離出來并被甩到繞地球的軌道上,它在那條軌道上濃縮和凝固形成現(xiàn)在的月球。
天文學家將碰撞的那顆行星叫作忒伊亞,與古希臘神話中月神的母親同名。
月球表面幾乎所有的環(huán)形山都是由數(shù)十億年來的隕石撞擊而形成的。其中的許多環(huán)形山都有階梯狀斜坡和中央峰。
月海是些黑暗的平原,這些平原由30億年前的火山熔巖覆蓋了撞擊盆地而形成。這些堅實的熔巖又遭受了無數(shù)微小的撞擊而變成粉末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羅計劃以月球靠近地球那面上不同的六塊區(qū)域為目標。航天員被訓練成一位地質(zhì)學家并收集大量的月巖。這些月巖幫助地球上的科學家去描繪4 5億年來月球演化的詳細圖片。
月球的山峰都是由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它們作為孤立的“中央峰”存在于環(huán)形山的正中間,或者以山脈形式圍繞在撞擊盆地的邊緣。
這種類似于地球上小火山噴發(fā)痕跡的景象在月球上是非常稀有的。幾個叫作熔巖管的蜿蜒山谷顯示了熔巖從裂縫中爆發(fā)出來并在地表沖刷出管狀路的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