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羽
“雷人演講”必然會遭到反噬
“要想當上董事長,必須學會演講,要想當上領導,上臺就要趁早,要想當上明星,上臺就要有信心,要想競選總統(tǒng),必須拿起話筒……”近期,一段網(wǎng)傳視頻顯示,在遵義某中學舉辦的一場大型活動中,臺上一名男生正號召臺下師生與其一同喊口號,不少同學起立跟隨。
之后,涉事中學的老師向媒體表示,此事并非發(fā)生在最近,而是發(fā)生在2017年。當時學校舉辦了一場勵志講座,邀請到校外的鄧老師進行演講,演講中途,鄧老師突然請了一名小男生上臺,發(fā)表了一些不當?shù)难哉摗.斈?,學校已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處理。
記者了解到,此次活動的主講老師鄧某在多個平臺擁有個人社交賬號,標簽欄顯示為“愛德慈善公益”“貴州德志聯(lián)成教育”。公開資料顯示,貴州德志聯(lián)成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注冊資本50萬元,該公司是一家商務服務業(yè)企業(yè)。目前,該公司已被注銷。涉事中學的老師表示,那次演講的真實目的是校外團隊為了推銷校外的演講培訓課,當時學校對此并不知情。
很難想象,這種“雷人”的口號竟會出現(xiàn)在校園里。對于這樣的“雷人演講”,網(wǎng)友紛紛表示:“豈可讓此等糟粕演講進校園!這是誤導學生!”記者發(fā)現(xiàn),近年來,“雷人演講”已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在了校園里,披著宣揚“成功學”的勵志外衣,實則滿腦子想的都是生意。人們不禁質(zhì)問:校園“雷人演講”幾時休?
“我就是一只來自鄉(xiāng)下的土豬,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2021年6月,高考之前,河北衡水中學高三學生張錫峰的一段演講“火”了。他講述著作為一個“寒門學子”的心路歷程,演講中的一些功利成分引起熱議。有網(wǎng)友表示,“高考確實可以改變命運,我認同這些拼命讀書的孩子,但是我覺得,這種‘成功學’的‘毒雞湯’還是少灌點吧”。也有網(wǎng)友說,“讀書沒錯、努力沒錯、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人沒錯,但不卑不亢才能讓你內(nèi)心平和與高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認為,現(xiàn)在有不少學校舉行高考誓師大會,這樣咬牙切齒的演講并不鮮見。這類演講傳遞的成功觀,對人生的長遠發(fā)展是有害的,考進了大學、進入了城市、留在城里工作、成家立業(yè),是不是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自己是不是又成為其他學生“憤怒”的對象?事實上,當前就算是考進大學,大部分學生都仍會是普通人,不可能就變?yōu)椤叭松先恕?。按照“人上人”的思維,成不了“人上人”的學生是不是就失敗了呢?在這樣的價值觀中,教育的價值已經(jīng)扭曲,不是發(fā)展個體,而變?yōu)楦偁幍墓ぞ摺?/p>
什么才是學生應該樹立的真正的志向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的就職演說中找到些許答案。蔡元培先生曾在演講中提到,“若徒志在做官發(fā)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公開表示,視頻中學生所表達的“勵志”,相對來說是狹隘的。他表示,大家需要用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的言論,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有不成熟不完整之處。同時,他指出,“勵志”所追求的不應該只是狹隘的短期目標,真正的勵志應該是“士志于道,明道濟世”。
當下,面向?qū)W生的一些“成功學”演講越來越喜歡“造神”——即造“神童”。這些演講造就了一個個“別人家的孩子”,引得無數(shù)家長趨之若鶩。
出版3本書、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詩和15000字小說,同時還擔任新聞記者、演講師……2020年,16歲“女神童”岑某頭頂這些奪目的“光環(huán)”,站在講臺上夸夸其談。但當“神童”被置于輿論的聚光燈下時,這些“光環(huán)”卻立刻變得暗淡,質(zhì)疑如雪花般飛來。
在網(wǎng)傳的多個演講視頻中,岑某曾多次在演講中感謝導師姬某對其的培養(yǎng)。其實,一旦對比師徒二人的演講視頻,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演講都有一樣的“套路”:講述自己曾經(jīng)的悲慘命運、跟隨導師后人生迎來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展現(xiàn)如今和未來的輝煌。甚至每講完一段個人成就后,演講者都會留出停頓的空隙,配以幾秒激情昂揚的背景音樂,引導觀眾集體鼓掌。這些“成功學”講師的技巧如出一轍,網(wǎng)友不禁感嘆——哪有什么“輝煌”,其實都是“生意”。
那么,這些“雷人演講”為何會屢屢上演呢?因為演講中的“成功學”似乎很懂學生和家長的“心靈剛需”,將藏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不滿、沖動、憤怒和共鳴激發(fā)出來,并通過一遍遍地渲染,激勵其“奮斗”——做“人上人”。這樣的激勵會有多大的效果呢?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聽完這些演講后,他們的內(nèi)心馬上就會產(chǎn)生出行動后的滿足感,但其實他們根本就沒開始行動,剩下的只是“成功學”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跡。而且,打上“成功學”的標簽后,一切“雷人”的聲音都被“合理化”,這種“合理化”在封閉的場域中可能并不會遭遇質(zhì)疑的聲音。
但要明白,紙是兜不住火的,當“雷人”的聲音被社會的眼光審度,“成功學”的偽標簽便會被撕掉,“雷人演講”必然會遭到反噬。
一些人希望通過一場演講改變自身的命運,或者離成功近一些,應該明白的是,現(xiàn)在世面上的傳授“成功秘籍”的演講,實則是讓學員交“智商稅”的騙局。這些所謂的“成功學”,離成功的本質(zhì)相差甚遠。
真正的成功是演講中提到的財富和名氣?其實不然。因為成功不是千篇一律的,更不可能“批量復制”。家庭幸福、事業(yè)有成、身體健康、對社會有貢獻、做自己喜歡的事……每個人都有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不必急于求成,多給自己一點耐心,總會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為什么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是“成功學”,唯獨少了“失敗學”?此前,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演講,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如今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她在演講中提到,人應該有“失敗的勇氣”。劉瑜表示,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告訴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社會上有太多錯誤的失敗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和興趣的限度。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路走到黑。很多人鄙視放棄、鄙視失敗,還借用了很多褒義詞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zhàn)勝自我……你說你方向都錯了,為什么一定要“堅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為什么要“決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她還認為,認識自我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fā)現(xiàn)的驚喜。如果轉(zhuǎn)機遲遲不來怎么辦?冒險當然就有可能失敗,而且可能是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是,再失敗也比自殺或者慢性自殺要好吧?而且,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總比作為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后哪怕你一事無成,你也成了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在演講的最后,劉瑜談到了自己的教育觀——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松,她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chǎn)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wěn)定來說,都利大于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記者還注意到,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實施“雙減”政策,是我國教育觀念的一次大變革。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表示,以前,學生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當負擔減輕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心情舒暢了,學習效率會提高,學習成績會提升,學生會享受到學習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所以,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負擔減輕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舉,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