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自古以來,人民的吃飯問題一直都是執(zhí)政者的首要問題,中國人應用最多的問候語是“吃了嗎”,可見吃飯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F(xiàn)在,國人的溫飽早已不成問題,但餐飲浪費現(xiàn)象卻非常嚴重。據(jù)《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測算,我國城市餐飲業(yè)僅餐桌上的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用“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八個字評價餐飲浪費現(xiàn)象。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關于“開展糧食節(jié)約行動”的部署要求;2021年4月29日,我國頒布并實施《反食品浪費法》;2021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糧食節(jié)約行動方案》。
我國用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yǎng)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在我國這樣一個資源匱乏和人口大國,節(jié)約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效遏制餐飲浪費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本文從四個角度,闡述了有效遏制餐飲浪費的途徑,以供參考。
一、在全民普及公共營養(yǎng)常識
餐桌上的浪費筆者認為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為顯型浪費,也就是我們能看到的餐桌上吃剩的食物的浪費;另一種為隱型浪費,如暴飲暴食、廚師的不當操作、不平衡的膳食結構等。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人們普遍缺乏公共營養(yǎng)常識,不清楚如何科學地安排一日三餐。
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有“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記載,這種古老的講究平衡膳食的飲食觀念,同樣對現(xiàn)代人的飲食具有指導作用?,F(xiàn)如今,有的人們是素食型的,膳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直接導致缺乏微量元素鈣、鐵、鋅等及優(yōu)質蛋白;有的人喜愛吃各種肉類,但卻對果蔬類及淀粉類食物敬而遠之,從而導致膳食中缺乏糖(淀粉)、維生素、膳食纖維等;還有的人喜歡攝入多油、高鹽食物,從而導致肥胖癥、高血壓等疾病的發(fā)生。上述這幾種膳食方式都是不科學的,最終都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從而誘發(fā)疾病,所以人們常說“病是吃出來的”。除了對身體不利外,這種不健康的膳食方式還因攝入過多的素食、肉類等食物而造成浪費。因此,扭轉人們這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既是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又可以減少浪費。
而要想讓國人根據(jù)個人的身體狀況、營養(yǎng)需求,選擇科學、平衡的膳食,吃出營養(yǎng)、吃出健康,減少食物原料的浪費,普及營養(yǎng)常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4年,我國出臺了《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發(fā)展綱要(2014-2020年)》,明確指出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和鹽的消費量。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到202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應比例不低于50%,脂肪供應量不高于30%,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yōu)質蛋白比例占45%以上。
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4+1”營養(yǎng)金字塔也指出,成年人每日需要進食不少于15種原料,其中谷物類250-400克,至少包括全谷類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蔬菜300-500克,其中綠葉蔬菜占1/2;水果200-350克;動物性食物包括水產品40-75克、畜禽肉40-75克、蛋40-50克。尤其是疫情期間,盡量保證每天攝入1個雞蛋、300克奶與奶制品,在奶制品中應增加100-200克酸奶的攝入,大豆及堅果類25-35克。
雖然我國已經有指導人們健康膳食的文件、指南,但普通消費者由于缺乏了解途徑,對這些科學的膳食知識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我國應在全民中普及公共營養(yǎng)常識,讓人們可以根據(jù)科學的膳食指南,改變自己不健康的膳食方式,從而在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減少食物浪費。
不過,要想在14億人口中普及營養(yǎng)常識,這無疑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亞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掃盲運動”。為此,我們可以借鑒“掃盲運動”的做法,在中小學開設關于營養(yǎng)常識的課程,由中小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家長科學規(guī)劃一日三餐,這或許是在全民中普及營養(yǎng)常識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徑之一。
二、在與食品和烹飪相關
的專業(yè)教學中融入勤儉節(jié)約意識
目前,我國各中高職及大學中設立烹飪及食品專業(yè)的不在少數(shù),這些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在將來會是餐飲企業(yè)的主力軍,因此在校期間就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對于他們日后在工作崗位上減少餐飲浪費大有裨益。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因此,這些烹飪及食品類專業(yè)的教師在授業(yè)的同時也要向學生灌輸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勤儉節(jié)約。在實踐操作課上,教師要做好榜樣,注意不要浪費。比如在初加工時,切忌拋粗料用精料、掐兩頭去中間,盡可能提高初加工的凈料率;在細加工時盡可能提高原料的成品率;在烹調時,油和一些調味品的浪費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要在不影響菜肴風味的前提下減少食用油和調味品的使用量。
實訓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學生節(jié)約意識的培養(yǎng)、合理使用烹飪原料外,還應對下腳料、廢料進行有效利用。如剩下的芹菜葉可以涼拌、制餡;菠菜要連根一同食用,花椰菜、西藍花的花徑也要一同食用;豬皮可制凍,也可煮熟切細絲涼拌;魚鱗一般會作為廢料處理,教師可以研發(fā)新菜式,把魚鱗也做成菜,比如可以用于制凍或涼拌。這樣做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把食物原料的可食部分合理地利用起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三、加強對餐飲從業(yè)人員的培訓
要想減少食物浪費,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餐飲企業(yè),因為餐飲企業(yè)是產生餐飲浪費的主要場所。餐飲企業(yè)要想減少浪費,就需要對管理人員、廚師隊伍、采購與儲存人員、點菜人員、宴席菜單設計人員等進行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反食品浪費法》《食品衛(wèi)生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讓員工懂法、尊法、守法,增強員工反食品浪費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建立健全原料采購、儲存、加工管理制度,在原料(食品)采購管理制度里應有采購原料的質量標準;在儲存管理制度中應有儲存庫耗率;在原料的初加工中應有凈料率,在原料的細加工中應有成品率;在菜肴的烹制中應有菜品質量成本單及退單率。特別是點菜人員,應引導消費者合理點餐,不得因個人利益誘導、誤導消費者過度點餐。
從目前來看,婚喪嫁娶、家庭或朋友聚會、商務活動等餐飲活動,是食品浪費最嚴重的場所,這與宴席主辦方的好客、攀比心理、從眾心理以及餐飲單位的宴席菜單設計有關,而其中餐飲單位的宴席菜單起著主要作用。以筆者所在的城市蘭州市為例,一桌大眾化宴席中有10涼10熱2點,還有1道湯羹及果盤,完全超出10人用餐量,由宴席菜品數(shù)量過多而導致的餐飲浪費是非常嚴重的。
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減少宴席菜品數(shù)目,這就要求餐飲單位在當前反對食品浪費的大背景下與消費者共同協(xié)商減少菜品數(shù),改為8涼8熱2點或6涼8熱2點,達到既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又能避免浪費的目的。
四、媒體要加強輿論引導,
營造“厲行勤儉節(jié)約 反對餐飲浪費”的氛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已于2021年4月29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通過。頒布此法的目的在于防止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知曉《反食品浪費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該法律,有意識地減少食物浪費,就需要新聞媒體及時進行報道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厲行勤儉節(jié)約 反對餐飲浪費”的氛圍。為此,新聞媒體可以開辟一些生活專欄,介紹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反食品浪費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也可介紹一些健康膳食的生活小常識,如建議每人每天烹調用油不超過25克、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還可以介紹常見食物原料的營養(yǎng)成分、品質鑒定方法,以及有利于身體健康的食物烹制方法等。
總之,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餐飲浪費,是一場新時期人人都應參與的“人民戰(zhàn)爭”。《反食品浪費法》已頒布,首先要在全民普法,使民眾學法、尊法、守法,大力弘揚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其次要向公眾科普營養(yǎng)常識,讓人們懂得吃什么、怎么吃才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做到科學膳食;最后要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費的監(jiān)督機制,對食品浪費行為做出相應的處罰,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讓文明餐桌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