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亦楊
對于韋莊,或許我們對他唯一的了解是選修課本中的那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有人說,韋莊的詩詞里,有最美的江南;但在韋莊的心里,那個被他念過千千萬萬遍的地名,不是江南,而是長安。
少年時的韋莊,出身于長安的世家大族韋氏。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他,每天都過著愜意的生活:或是“陌上春日游,杏花吹滿頭”,或是“買酒黃金盞,醉上酒家樓”。韋莊本以為自己會按部就班地考取功名,然后留在長安做一名京官,為朝廷貢獻自己的一生。然而,天不遂人愿,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唐末時期,他注定無法完成匡扶堯舜的志向——黃巢率領(lǐng)起義軍揭竿而起,潼關(guān)失守,起義軍直入長安。韋莊與長安城內(nèi)的所有人都一瞬間失去了自己的家園。韋莊狼狽地一路輾轉(zhuǎn),最后留在了江南。
和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中原相比,江南顯得格外繁華與安定。在江南,山也溫柔,水也溫柔,讓人忍不住想老于此間。但是韋莊忘不了在長安經(jīng)歷的一切,戰(zhàn)爭中的血淚讓他寢食難安。在江南,他遇到過老鄉(xiāng),但一想到“與君俱是異鄉(xiāng)人”,他總要大醉一場;在江南,他走過了許多山山水水,但一想到“天街踏盡公卿骨”的慘劇,他總是落下淚來;在江南,他喜歡這里的安寧祥和,但他有多喜歡這里的安寧,他就有多想念曾經(jīng)的長安。他筆下那些關(guān)于江南的詩詞,總是寫著寫著就飄向了遠方。
“千山紅樹萬山紅,把酒相看日又曛?!?/p>
太陽和長安哪個更遠?
舉頭見日,不見長安。
公元894年,經(jīng)歷了黃巢作亂后,茍延殘喘的大唐皇室又一次開科取士。此時,韋莊已59歲了。白發(fā)蒼蒼、閱盡世事的韋莊,還是沒能做到波瀾不驚。面對回鄉(xiāng)的渴望,他毅然選擇回長安參加科舉。最后他成功考中,留在長安當(dāng)了個叫做校書郎的小官?!熬凵⑹耆瞬煌?,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已經(jīng)是磨盡銳氣的老人了。但就算歲月變遷、白云蒼狗,長安依舊立在韋莊的心上。
不久,韋莊就接到了他的第一個任務(wù)——出使蜀地。雖然又要背井離鄉(xiāng),但韋莊非常高興自己能為大唐盡一份力。他需要對蜀地正準(zhǔn)備打仗的兩個節(jié)度使進行調(diào)節(jié),其中一位就是日后蜀國的君主王建。然而,令韋莊十分無奈的是,沒有人聽得進他的話,仗還是打了起來。最后王建取得了勝利。但韋莊意外得到了王建的青睞。
最后,就在韋莊要踏上歸途時,長安卻傳來噩耗——唐末最大的割據(jù)勢力朱溫掌控了朝堂。總而言之,就在韋莊正滿懷希望地報效朝廷的過程中,他心心念念的長安又換了主人。韋莊萬念俱灰,選擇留在蜀地。
雖然韋莊已經(jīng)永遠失去了故鄉(xiāng)長安,但他卻守著自己心上的長安,努力讓蜀地有了當(dāng)年長安的繁榮與安寧。
世事無常,韋莊沒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但他也沒有懦弱地選擇死亡,去博得后世的虛名。有人曾質(zhì)疑韋莊,說他侍奉兩個王朝,不忠不孝。但只有韋莊明白,他一直都是為了他心中的長安。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變,在亂世中活著,以一己之身庇佑百姓,護得一方安寧。有時他也會情難自抑,但他只會默默地把自己柔軟的思念封進詩詞里,只留下一顆堅韌的心去面對世事,去承擔(dān)責(zé)任,去保護蒼生,保護來自大唐的子民。
“千山萬海無人見,橫笛一聲空淚流?!?/p>
韋莊的心上,住著一座長安城。
(編輯:王瑩)
評點:汪文國
文章構(gòu)思巧妙,以長安城為線索,以時間為序,用清新而又略帶感傷的文字將韋莊生于長安,長于長安,后因戰(zhàn)亂流落江南侍奉蜀地卻一直不忘心中長安的顛沛流離的人生呈現(xiàn)了出來。作者開篇以《菩薩蠻》起筆,點出韋莊的詞里有最美的江南但最放不下的卻是心中的長安,總括全文。中間部分,既結(jié)合史書記載敘其人物生平,又兼有對其詩詞作品的賞析評價,《秦婦吟》、《長安舊里》等作品的引入,從而給讀者呈現(xiàn)了更加生動豐富立體的韋莊形象。
得益于作者的精妙構(gòu)思和細膩文筆,這篇文章既有傳記的客觀嚴(yán)謹(jǐn),又有散文隨筆的靈動多情,是一篇難得的人物評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