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展
6世紀,有人提出用耶穌出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帶小朋友們到北京天文館研學時,老紀總會講1582年10月的故事。并不是這一年有什么大事發(fā)生,只不過,如果把手機日歷調(diào)到1582年10月,會發(fā)現(xiàn)這個月只有21天,沒有5—14日,從4日直接跳到了15日。
怎么回事?其實,這樁歷法的“公案”也涉及天文學的范疇。古時候,人類曾遭遇洪水泛濫,又有耕種的需要,就得觀察星象位置,這才有了天文學。從斗轉星移到四季變化,年月日天的長度都和天象分不開,也就有了最初的歷法雛形。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歷法的管理并沒有很嚴謹,在古羅馬經(jīng)常隨意增加或減少月份的天數(shù),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羅馬人總打勝仗,可他們沒法確定是哪一天打的。”
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蓋厄斯·儒略·凱撒決定修改歷法,確定了更精準的歷法,被稱為“ 儒略歷”,每4年增加1個閏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一年分為12個月,31天的大月有6個,30天的小月有6個,全年366日,于是2月減掉1天,為29天。
什么是閏日?我們都知道,四季變化的周期被稱作回歸年,準確長度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多出來的5個多小時積累4年,差不多就是一天。為了方便,古人發(fā)明了閏年,每4年增加1天,也就是閏日,把多出來的5個多小時消化掉,確保以年作為計量單位的準確性。
后來又有統(tǒng)治者調(diào)整了歷法,把大小月重新設置,1、3、5、7、8、10、12月這7個月為大月,2、4、6、9、11月這5個月為小月,經(jīng)過這兩次調(diào)整,羅馬歷法終于穩(wěn)定了一段時間。
雖然儒略歷基本符合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但還有誤差,每年相差將近11分14秒,130年后累積了長達1天的誤差,生產(chǎn)、宗教活動都遇到了問題。到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位時,誤差已積攢到了10天!格里高利十三世下決心解決這個誤差,設立專門委員會進行改革,頒布了新歷法,把儒略歷中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直接設定為格里歷這個世界曾經(jīng)少了10 天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就這樣,世界少了10天。這個歷法被俗稱為“格里歷”,它要求,公元年數(shù)是100和400的公倍數(shù)才能增加閏日。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四年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公歷規(guī)則。格里歷精確度很高,在之后的幾百年逐漸為全世界接受,一直運行到今天。
這里還有個小故事。當時還處在沙皇時期的俄羅斯信奉東正教,且不愿接受教皇頒布的格里歷,仍沿用儒略歷。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十月革命發(fā)生的時間被記為1917年10月25日,實際上是公歷的11月7日——這也是如今人們更熟悉的十月革命發(fā)生日期。
最后,讓我們回到一開始:公元紀年法到底是怎么來的?在讀歷史時,我們常看到書上寫“公元前××年”,實際上現(xiàn)在通行的公元紀年法不是從公元元年開始算起。在過去,各國有自己的紀年法則,到6世紀,基督教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用耶穌出生作為紀年的開始,得到很多國家的響應,這個紀年方法逐漸推廣開來。
其實,公元紀年法也折射了人類對基礎科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應用。比如中國現(xiàn)在使用公歷,也是格里歷,于1912年正式啟用,取代了過去長期使用的歷法,也就是農(nóng)歷。中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為何放棄農(nóng)歷使用公歷呢?還是因為方便和通用。比如,依照“閏”的規(guī)則,公歷閏年加1天,而農(nóng)歷要加一個月,不太符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