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科君
遠古時代,人們結繩記事,在甲骨上刻字。后來,人們鑄造青銅器,在青銅器上留下文字。再后來,人們用簡牘、絲帛等記載歷史。直到出現了價格低廉的紙,人類的文明和知識才得以迅速傳播。
相傳在西漢的時候,長安東郊灞(bà)橋附近埋葬了一家人。后來考古人員在他們的陪葬品中,不僅發(fā)現了像鏡子這樣的日用品,還發(fā)現了我們中國“最早”的紙——灞橋紙!
這種灞橋紙所采用的技術原始,成品質地粗糙,并不便于書寫。
因為古人對造紙的原材料只做了切斷、蒸煮、舂搗,并沒有“打漿”,也就是說并沒有完全處理好植物纖維,灞橋紙的纖維完整、光滑,跟古埃及的莎草紙一樣,所以有專家學者認為灞橋紙還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紙不是我發(fā)明的,我真的只是改造紙!不過我改造出的紙,算得上是真正的紙啦!請叫我廢物利用大師!
搬書不再是體力活!
只用紙怎么行?重要的東西還得用竹簡寫!
我還管不了寫字的事了?從現在開始,都改用紙寫字!
東晉末年,桓玄下令全國以紙代替竹簡。
給紙著色,古人把灼灼的目光投向了多彩的植物,最終鎖定了貌似平平無奇的黃檗(bò)。
黑白變彩色,染紙技術誕生了。
把黃檗熬成黃水,再用黃水浸染紙張,紙就變成黃色的了。當然,也可以先寫字,后染色。
經過十幾道工序制作出的精細紙。
用途廣泛的生活用紙。
這時的紙用途廣泛,不僅要供人們抄錄經史子集、書寫日常公私文件,還要供人們謄寫宗教經典。此時的文人墨客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
女人愛美的天性,讓紅色的信箋誕生了!
詩人薛濤搜羅了雞冠花、荷花等,將它們的花瓣搗成泥后加入清水、膠質調勻,然后將這種染料一遍遍地涂在紙上,用麻紙吸掉多余水分,再壓平陰干,便制成了“薛濤箋”。為了變花樣,她還將小花瓣撒在紙上,制成了彩箋。
紙的原材料變得多種多樣,除了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唐代還出現了薄而韌的檀皮宣紙、纖維交錯的瑞香皮紙、產量豐富的竹紙。
優(yōu)秀到“出口”的紙
紙在唐代時傳到了帖(tiē)木兒帝國(中亞古國)、朝鮮、日本、印度、埃及等國,很多國家都學習了中國的造紙技術。
造紙技術傳入日本后,日本工匠結合本國文化制造出了日本經典的“和紙”。
以竹子為原材料制造的竹紙深受宋代人的喜愛。宋代后期,市場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紙都是竹紙。
元代人將草木灰、生石灰等在水中混合,并采用混合物的上層澄清液來漂白紙張,制成了比以前的本色紙白很多的漂白紙。
明清時期有了加蠟、砑(yà)光、描金、灑金銀、加礬膠等新技術,因此也出現了奏本紙、榜紙、五色大簾紙、印金花五色箋、白箋、高麗繭紙、皮紙、松江潭紙、新安箋等多種多樣的紙。紙有華麗的色彩是因為紙里會添加蠟、金銀箔片等,紙上有花紋則是因為工匠會在紋版上進行磨壓。
要說我們現在最熟悉的紙,還是歐洲工業(yè)革命后所生產的紙。中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傳遍世界各地,在海外經歷了工業(yè)化后,又兜兜轉轉回到了中國。19世紀末,在歐洲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紙的原材料改以木材為主,機械制造讓木材纖維紙的質量提高,甚至能“存活”500年。
采用硫酸鹽的化學制漿法,能使原材料中的纖維解離,讓紙的強度變得更大。現代造紙的工藝流程更加復雜,不僅能使紙更加平滑潔白,還能根據不同的需求造出擁有各種特性的特種紙,例如在普通紙張表面覆上化學物質納米顆粒的可反復擦寫的新型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