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音樂學科學習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日益明確。音樂教師依據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文化這四項核心素養(yǎng)內涵,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圍繞“情·美·樂”這一理想化的教學理念,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創(chuàng)新型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本文中教師立足于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索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相符的音樂教學模式,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音樂感知能力。
一、中學音樂情·美·樂教學多樣化模式實施的價值
素質教育理念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在中學音樂教學課程中開展“情·美·樂”多樣化教學模式,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第一,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聽覺上的藝術,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學會聽音樂、感受音樂,為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情·美·樂”多樣化教學,能夠借助音樂作品深度感染學生,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程度,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有效培養(yǎng),讓學生領略樂曲美妙感的前提下,也能感受到音樂所傳達的多種情感。
第二,音樂是個人情感的重要表現,對于個人而言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在心情低落時音樂的存在能夠撫平憂傷,而在心情愉悅時,音樂同樣能夠給予更多的鼓勵,伴隨著音樂旋律給予人們更多的遐想空間。中學音樂教學中結合“情·美·樂”多樣化教學模式,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望,在音樂表現中獲得相應的體驗,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愉悅感,深度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實現對學生審美想象力的有效培養(yǎng)。
第三,音樂是人類通往內心深處的重要路徑,也是人類情感的真實性反映?!扒椤っ馈贰倍鄻踊虒W模式應用至中學音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能夠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加強學生對于學習知識、情感認知等各個方面的把握程度,調動學生對于音樂未知領域探索的積極性。
二、中學音樂教學現狀
中學音樂學科自始至終都是中學教育學科的副科,也是中學教育體系的短板所在。這是由于中學始終將文化課程作為衡量與評價學生優(yōu)異好壞的重要標準,因此大多數中學所重視的學科為“語數外”,音樂學科僅作為升學助力形式存在,無法得到學校管理者的重視,也因此導致中學音樂教學方法應用較為落手,嚴重忽略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導致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自然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所教授的中學音樂知識并不具科學性特征,導致學生在課上課下僅是一味進行背誦與歌唱,極易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程產生厭倦心理,削減學生對于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降低中學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學生對于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新潮音樂的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但對于音樂可上的專業(yè)知識以及音樂歌曲沒有絲毫興趣,這是由于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叛逆思想影響極大,學生對于個性發(fā)展的追求力極強,也因此不重視音樂課程教學。此外,在中學教學體系中,由于音樂課程在學期末并不參與成績考核活動中,導致學生對于音樂課程本身并不重視,對于教師講解的音樂知識不感興趣,影響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三、中學音樂情·美·樂教學多樣化模式的實踐路徑
中學生本身具備求知欲強、隨性、人性的特征,音樂情·美·樂教學多樣化模式的應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個人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以及思維能力,將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全面型人才。
(一)以情養(yǎng)德:陶冶藝術情操,學科滲透德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德才兼?zhèn)涑蔀槿瞬虐l(fā)展的實質性要求,因此德育理念逐漸融合到初中學段的各學科之中。音樂是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傳達多重情感觀念的有效途徑。創(chuàng)作人在創(chuàng)作樂曲的過程中,圍繞作品的主題中心,傳達內心所想以及心中所感,因而教師可以在學生領略樂曲之美妙的同時,滲透相應的德育元素,從而以樂曲中所表達的情感為橋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為此教師以多種途徑,在音樂課程中融合相應德育因素,例如:教師在講授《龍的傳人》這首曲目時,借助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在課程中滲透家國情懷。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本首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了解到這首歌,是臺灣音樂人在臺美斷交時,懷著悲憤的心情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此促使學生通過了解時代背景捕捉創(chuàng)作人的情感元素。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剖析本首歌曲的情感內涵,使學生意識到創(chuàng)作人所表達的愛國之情,教師再以此為契機滲透有關“家國情懷”的德育元素,以此使學生產生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
(二)以美育人:投入審美教育,提升審美情趣
審美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的必備能力。音樂課程關乎于藝術之美,因此教師秉承著“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開展音樂課程。音樂的美妙存在于旋律之中,教師從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感知藝術元素等層面入手,引導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學會發(fā)現美并欣賞美。例如:教師在教授《草原放歌》這節(jié)課程時,圍繞“草原”這一主題,帶領學生發(fā)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對于“草原”的刻畫與解讀,從而使其發(fā)現自然之美并懂得欣賞自然之美。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每首歌曲的風格、調式、音階、旋律、語言等方面的特征,在對比中學生能夠明顯感受到歌曲的曲風各有不同。其次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對應歌曲為學生展現不同地域的草原風光,學生能夠在感受的同時,對應曲風欣賞到草原的遼闊之美、神秘之美等,在民族差異的視域下,學生學會以多角度辨別不同的音樂美,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音樂審美能力,繼而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溫潤學生的心靈。
(三)以樂促創(chuàng):深化趣味體驗,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單一的音樂教學形式必然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此對于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挖掘與拓展,從而不符合現代化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為此教師遵循“以樂促創(chuàng)”的教育理念,豐富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深化學生的趣味體驗為目標,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教師采取如下教學措施,例如:教師將帶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導入音樂課程的教學中,試圖以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目標,帶領學生體會探索音樂知識的樂趣。比如在講解完一單元課程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接歌游戲,音樂素材全部來源于近期學生所學習的歌曲。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使學生產生全新的音樂學習體驗感。與此同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潛能,在游戲中教師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在其中融合相應的創(chuàng)新元素,以此充分挖掘學生在音樂領域的創(chuàng)造潛能。
(四)感受價值:營造藝術氛圍,提升音樂素養(yǎng)
音樂課程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其不僅是一門學科,同樣是一門藝術,因此教師只有將藝術元素融合到音樂課程中,才能夠充分體現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為此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音樂學科,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以此來提升其音樂素養(yǎng),例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認識音樂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為學生詳細介紹音樂的起源、音樂的種類以及著名的音樂家等相關課外知識,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科認知。與此同時在歌曲演唱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樂器為學生演奏同一首曲目,使學生充分感受相同曲調的不同表現方式,以此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音樂的美,從而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學生逐漸提升樂感能力,加上教師的正向引導以及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能夠提升音樂體驗能力,并深化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域下,音樂課程應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以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理念帶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情,美,樂”先進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探索符合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初中音樂教學方式,從以情養(yǎng)德、以美育人、以樂促創(chuàng)、感受價值四個層面出發(fā),多維度豐富音樂課程教學活動,并引導學生參與多樣化音樂實踐活動,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在音樂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并在深化學習體驗的同時,增強其在音樂領域的情感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做出一系列的教學革新,以此剔除原有教學模式中的不良元素,從而有效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本文系黃小露名師工作室課題“中學音樂情·美·樂教學多樣化模式的實踐研究”(XMMS2019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