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3日,慈善家熊希齡在北京香山的靜宜園創(chuàng)辦了“香山慈幼院”。2020年是香山慈幼院成立100周年。熊希齡,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中華民國國務(wù)總理兼財政總長。
1917年,直隸、京畿(今河北、北京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水災(zāi),受災(zāi)范圍達103個縣。無家可歸的孩子四處流浪,與野狗爭食,被當作貨物買賣。當時政府責成熊希齡主持賑災(zāi),他籌措資金在北京設(shè)立兩所臨時性慈幼局,收養(yǎng)了1000多個孩子。水患后,各地親屬及社會人士領(lǐng)走了800多個孩子,仍有200多個孩子無人認領(lǐng)。最終,熊希齡捐出大洋27.5萬余塊、白銀6.2萬兩建立了一個永久性機構(gòu),繼續(xù)收養(yǎng)這些兒童,并為機構(gòu)取名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是一所集家庭、學校、社會于一體的教學慈善機構(gòu)。開院以后,熊希齡感到以前的教育宗旨不夠完善,于是,他邀請蔣夢麟、胡適、李大釗、張伯苓等著名教育家,擔任慈幼院評議會的評議員,幫助慈幼院辦教育。1921年,熊希齡又與蔡元培等創(chuàng)辦了中華教育改進社,并委托其研究改進慈幼院的教育。他還將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引入慈幼院的日常管理,制定《香山慈幼院組織大綱》,將慈幼院辦學宗旨、方法和特色公之于眾。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逝世,終年68歲。毛澤東這樣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p>
(摘自《團結(jié)報》,王東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