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非
狗與人的關系非常密切,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養(yǎng)狗,愛狗人士的家中,也時刻上演著“人狗情未了”的劇情。狗之所以成為最流行的寵物,很大程度上與它們漂亮的外表有關——狗的品種五花八門,其毛色圖案更是多姿多彩,足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情趣。
雖然狗憑借豐富的“美色”得到了人們的寵愛,人們也因此沾沾自喜,一直以為狗的“美色”歸功于人們幾千年來的人工選擇和品種分化。但是科學家認為,多彩的狗毛并不是人工培育的杰作,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換句話說,愛狗人士對自己的功勞估計過高了。
科學家曾經研究過世界各地數(shù)百種狗的毛色圖案,發(fā)現(xiàn)存在五種不同的顏色模式——顯性黃色(DY)、暗黃色(SY)、刺鼠色(AG)、黑色馬鞍(BS)和黑色背面(BB)。產生這五種顏色模式的基礎,是狼和狗體內都可以生產的兩種色素——黃色色素和黑色色素,這兩種色素相互配合,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比例出現(xiàn)在身體合適的部位,就可以使皮毛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模式。在色素搭配的過程中,一種叫做“刺鼠信號蛋白”(agouti-signaling protein,簡稱ASIP)的蛋白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控制黃色色素的產量,從而控制“調出”的色彩。
確認了五種模式之后,科學家又研究了遺傳因素對狗毛顏色的調節(jié)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刺鼠信號蛋白基因在兩個不同區(qū)域存在結構變異。這兩個結構變異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才是狗毛可以呈現(xiàn)五種顏色模式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這兩個結構變異,狗毛就無法如此多彩。
然而,這兩個關鍵的變異是何時出現(xiàn)的呢?科學家將現(xiàn)代狗、現(xiàn)代狼以及古代犬科動物的基因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黃狗和北極白狼共同擁有顯性黃色(DY)模式的基因組合,而這種特定的DNA結構起源于一種已經滅絕的犬科動物(它可能是狼的一個親戚,它與狼的關系類似于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關系),距今已有200多萬年的歷史了,遠早于3萬年前狗的馴化。
科學家猜測,200萬年前,地球正處于冰川時期,刺鼠信號蛋白基因的變異促使古代犬科動物擁有淺色的皮毛,這有利于它們適應冰雪環(huán)境。所以,自然選擇導致這種基因變異在犬科種群中持續(xù)存在,最終傳到了狗和狼的體內。
除了顯性黃色(DY),另外四種顏色模式的變異基因組合,分別在35000前年狼的體內和9500年前狗的體內就已經存在。所以,狗狗很早就搭好了“調配”毛色的遺傳基因框架,直到很久之后,人類才開始利用這種框架,有意識地將狗培養(yǎng)得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