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wǎng)湖北咸寧咸安區(qū)供電公司 曹露
“扶貧就是以心換心的工作”,面對鄉(xiāng)親們的好意,盡管劉慶華從來都是堅定地拒絕,但貧困戶們?nèi)匀涣?xí)慣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謝意。這份溫暖的善意,也促使他更用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
劉慶華是國網(wǎng)湖北咸寧咸安區(qū)供電公司派駐包保扶貧村——官埠紫潭村的駐村扶貧干部。自2015 年下沉到紫潭村開始,劉慶華一干就是5個年頭。翻開他的9本扶貧日記,里面滿滿地記錄著劉慶華每天的扶貧工作,涌現(xiàn)出一份份與貧困戶同呼吸、共發(fā)展的真心誠意。
2020 年9 月9 日,劉慶華來到貧困老人彭云清家。這是劉慶華一周內(nèi)第二次來到彭云清家了。之前,彭云清曾對劉慶華說,家里雜物房的燈管被煙熏黑了,看不見亮光,問他能不能幫忙換個新燈管。
于是,劉慶華前天就去了老人家里一趟,結(jié)果家里沒人跑了個空。今天提前確認彭云清在家后,劉慶華又帶上早就備好的工具和材料趕了過來。
一進家門,彭云清5歲的曾孫就向劉慶華飛奔而去,嘴里還大聲喊著“小爺爺”,接著便往他身上蹦。劉慶華一把抱起他說:“好家伙,又長沉了!”
彭云清是個老革命,今年83 歲。他和老伴兒身體都不好,需要長年吃藥。他的三個兒子一個早年間失蹤,一個十年前因為車禍離世,另一個在外務(wù)工,收入微薄。平時,老人家里如果有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慶華。
村里人都說,劉慶華雖然不是彭云清的兒子,但勝似他的兒子。
劉慶華把雜物房里熏得看不出模樣的燈管換下后,彭云清又說臥室里的燈也有問題。劉慶華正好還帶了一根備用燈管,他便三下五除二一并給換了。按下開關(guān),兩個房間頓時都亮堂起來。
“小劉,這燈管多少錢,我把錢給你?!?/p>
“彭爹,您還跟我客氣,不扯這事,我先走了,有事給我打電話?!眲c華擺擺手離開了。
紫潭村有貧困戶111戶,2018年全部實現(xiàn)脫貧。但劉慶華知道,這里和中國大部分農(nóng)村一樣,人口結(jié)構(gòu)以留守老人為主,孱弱的勞動能力、災(zāi)年導(dǎo)致的莊稼少收或絕收、一場大病,都有可能將他們再度推向貧困。
對劉慶華來說,脫貧指數(shù)不只是紙面上的數(shù)據(jù),那是一個個面對生活艱難蹣跚的群眾對未來的希望。
“王艷艷,國家對貧困家庭有教育和生活補助,你的兒子金海明每學(xué)期可以獲得補助1500 塊錢。你這兩天抽空到村委會來辦補助手續(xù)吧?!?/p>
金海明今年16歲,高考后選擇去讀中專。他哥哥金龍飛2018年考上大學(xué)。他們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多年,母親王艷艷是個弱勞動力,難以負擔(dān)兩兄弟的教育開銷。自2016 年開始,這個家庭就已經(jīng)因?qū)W致貧。
劉慶華(右)到貧困戶彭云清家中為他換燈。資料圖
劉慶華在上面一通電話里提到的這1500元錢,讓電話那頭的王艷艷喜出望外:“謝謝你啊,小劉,黨的政策真是好,處處想著我們!”
在紫潭村,劉慶華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向貧困戶傳達并解讀黨的各種扶貧和惠民政策。
“李和順,8月份住院報銷的6374.95元沒問題吧?”
“余德元,危房改造款8850元到賬了,你收到了嗎?”
“汪瑩媽媽,汪瑩讀中專每學(xué)期可以獲得補助1500塊錢,莫忘了到村委會辦手續(xù)。”
保障他們獲得吃住、醫(y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權(quán)利,是黨和政府對貧困人群不曾忘卻的關(guān)懷。把這些政策及時、準(zhǔn)確地傳達給他們,保障他們的基本生產(chǎn)生活,是劉慶華作為扶貧干部的本職工作之一。
這是一份需要耐心、責(zé)任心和愛心的工作。在紫潭村5年,他修過許多電力線路,換過很多水管,在醫(yī)院照顧生病的老人,送雞苗、樹苗,逢年過節(jié)送柴米油鹽。分內(nèi)的事情一件不能落下;分外的事情,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就根本不存在“分外”了。
今年春節(jié)假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斷。
大年初二,得知紫潭村封村,在家休假的劉慶華再也坐不住了:封了村,貧困戶們本就困難的生活又該怎么過?
剛開始的幾天不能開車,他每天來回步行3 小時到紫潭村,和村委會成員一起參與防疫卡點值守;
后來能開車了,他就成了村里的帶貨郎,記錄下群眾的需求,集中去超市采購后,再通知他們來拿;
封城期間,貧困戶菜園里的青菜銷售無門,他就到貧困戶家中挨家挨戶收購;
貧困戶劉建文是家里的主勞動力,吃魚時被魚刺卡住了,劉慶華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把他平安送到醫(yī)院;
……
這樣的故事,在紫潭村不斷上演。劉慶華直面著他們的貧困,同時也感受著他們的淳樸。
“小劉,過節(jié)到我屋來吃啊?!?/p>
“劉師傅,這是我家種的青菜,一把青菜不值錢,你千萬不要推辭?!?/p>
“劉師傅,這是我在湖里釣的4條魚,野生的,這個不算違規(guī)吧!”
“我們給國家添了太多麻煩,心里實在是愧疚……”
“扶貧就是以心換心的工作”,面對鄉(xiāng)親們的好意,盡管劉慶華從來都是堅定地拒絕,但貧困戶們?nèi)匀涣?xí)慣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謝意。這份溫暖的善意,也促使他更用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
“在紫潭村5 年了,扶貧日記寫滿了9 大本,里面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無數(shù)個像我一樣的扶貧干部的初心:讓貧困戶們生活好一點,再輕松一點。為此,我愿意傾盡我的所有?!眲c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