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一定要專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負這大好的青春流年。”“潛心教學,專注成長,成為像XXX那樣的名師!”剛剛從師范畢業(yè)走到教學工作崗位的人,多是會帶著這樣的憧憬的,我亦然。但時光也會很殘酷地證明:大多數(shù)人都在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弄丟了曾經(jīng)的夢想,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我也不例外。
2015年暑期開學前,鏡子里那張已經(jīng)不再年輕光亮的臉龐、已經(jīng)隱有絲白浮現(xiàn)的發(fā)間,讓我在驚嘆時光流逝的同時也冒出了一身冷汗:這些年,我追求進步渴望成長,一直在等機會創(chuàng)機會以期將自己打造成為名師,可我真的有所收獲和蛻變了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是的,我一直在渴求中追逐著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但那樣的追逐卻始終是漂浮于塵囂之上的。為了抓住一節(jié)優(yōu)質(zhì)課的機會,我把學生關在教室里爭分奪秒地打磨,總以為那一紙證書就是我能力的證明;為了在民意考評中獲得眾人的認可,我熱衷于與同事結伴湊伙的各種歡聚娛樂,總以為人際關系能決定校園地位;為了讓自己看似出色,我削尖了腦袋總想在各類優(yōu)秀榜單上占得一席之地,似乎那就是最有權威的實力彰顯……可十多年的日子熬過去了,談起教育教學我依然一臉茫然,談起班級管理我仍是束手無策,當回望來路時,我發(fā)現(xiàn)每天除了擁有虛空的喧鬧外,自己竟從來都不曾沉下心來做過研究與思考。倦意與厭煩,在心底油然而生——從來都缺乏專注的教育人生行旅,怎么可能會有豐盈在握呢?
專注于心,打破舊有的習性壁壘,重啟學習成長之路,是我痛定思痛后為自己立下的新目標。我希望,走錯走偏了的人生航向可以得到修正,浮躁迷失的心緒能夠得到平復,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可以走向縱深。
要修得一份專注于心的能力,于我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和過去熱鬧扎堆的生活告別,試著讓心沉靜。只是這樣的告別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卻相當困難。
“多年的老朋友都疏遠了,周末湊一湊K個歌吧!” “快休假了,我們約好了一起去放松下,不見不散哦?!?“你張姐的職稱工資順利兌現(xiàn)了,走,一起為她慶祝去!” ……每份邀約的背后,都有聽起來合乎情理的緣由,但那湊在一起時看似熱熱鬧鬧的背后,卻總有著曲終人散后倍感無聊無味的蕭瑟。起初,總以為能從這些提議的親疏輕重之中做些取舍和選擇,但事實卻往往是“一口既開,全盤難?!?,總不能厚此而薄彼吧。意識到這點后,我索性一律拒絕這種娛樂性的應酬和聚會,自己也慢慢地由唯恐別人議論“不講情面”向越來越適應、越來越享受轉(zhuǎn)變。
與外界浮華的喧鬧告別只是其一,其實即便一人獨處,我的世界也難有專注沉靜的時候,手機微信漫無目的地刷來刷去,網(wǎng)絡新聞一波又一波地沖擊眼球,電視機里長篇劇情跟著追了又追……我深知,這些零碎而無用的信息才是我專注于學習或研究路上最大的障礙。于是,我以近乎逼迫的方式讓自己做出了調(diào)整:切斷電視線路,戒掉網(wǎng)絡。當感到無事可做或者無聊的時候,唯一的消遣是讀一些紙質(zhì)的文學作品。咬牙堅持幾個月后,我竟然習慣了捧讀的生活,并且沉浸其中,樂在其中。
當與外界、身畔的喧囂拉開距離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事的時候更投入更專注了。當然,這樣的狀態(tài)是需要用毅力逼迫自己執(zhí)行并保持的。我也越發(fā)悟到: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不停招手的那些誘惑,才能夠更好地專注于內(nèi)心。
什么力量能夠讓我從當前倦怠麻木的泥淖中走出,自發(fā)地在我的生命成長與學生的生命成長之間重建一座通暢之橋呢?什么力量能夠激發(fā)起內(nèi)在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進而重現(xiàn)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狀態(tài)呢?毫無疑問,唯有學習。
當我一個人利用元旦三天假期跑到北京去學習心理治療方法,并且還為此自付了一大筆學費后,很多同事驚呼“你一定瘋了!”那個時候的我確實有些瘋狂,瘋狂地想跳出專業(yè)上沒有方向的迷茫,瘋狂地想去探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當一遍遍地審視著自己所任教的啟智班里那十幾個問題迥異的孩子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動一舉都是無言的訴求,可是身為教師的我們卻鮮少能夠讀懂;我也發(fā)現(xiàn),他們無緣由的暴躁、發(fā)怒、沉郁或行為失控,是令每個老師都深感束手無策的難題。這些現(xiàn)實,遠不是通過課堂教學或者康復訓練就能夠解決的。于是,我把問題化解的可能性視角轉(zhuǎn)到了心理學上,希望自己能夠通過更深入更專業(yè)的學習最終惠及孩子。
我這個從未單獨出過遠門的人,竟然過起了另外一種生活:一個人背著包,去不同的城市參加了大大小小幾十場的心理診療培訓活動;回來后帶著所學所思進行自己的育人實踐;帶著實踐中碰到的疑難反復向?qū)<艺埥?、向?qū)V鴮ひ?、繼續(xù)向?qū)W習邁進……
不記得在哪里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多數(shù)人貪圖安逸,少數(shù)人超越自己,一個專注的人最終會走向卓越。那個被困于特殊教育的貧荒之地太久太久的我,就是用這樣的執(zhí)著與專注,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行有方向、研有所成的名師、名班主任。
英國作家毛姆說,要想靈魂寧靜,一個人一天至少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于我而言,當時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我最不喜歡的兩件事恐怕莫過于專業(yè)閱讀和寫作了吧。但對于寧靜的靈魂,對于專注地發(fā)展與思考,當時的我又是那么迫切與渴望。
可2016年3月份一個于我而言近乎是逼迫式的挑戰(zhàn),最終卻以一種奇跡般的蛻變改寫了我的教育人生。那時候,恰逢敘事教育研究者王維審老師組建了“敘事者”教師成長共同體,以每月共讀教育專著、每周進行教育文章寫作的方式為渴求成長的老師助力。 “就試一年,就把你最不喜歡最不擅長的兩件事堅持用心地去做一年,如果一年后自己感覺不到什么發(fā)展和改變,那就放棄!”我暗暗在心里對自己嘀咕著。
于是,我以一遍又一遍啃讀的方式打開了一本本于自己而言極其晦澀的教育專著——讀到恰合我意的地方,便工工整整地摘抄;讀到滿是疑惑之處,便四下查根尋源;讀到有所觸動的地方,便即時注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時,從來沒有正兒八經(jīng)寫過一篇教育文章的我,每天會用筆記下教育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去闡釋其中蘊含的教育意蘊和轉(zhuǎn)化契機;碰到教育思考和疑問,我也總是用文章的形式把我的所想所行所悟認真梳理,并運用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進行理論上的供養(yǎng)與支撐。那一年的年底,當回望自己十個月來所發(fā)表的幾十篇教育文章時,我深深地被這種堅持的力量所震撼著:原來那些我以為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不是我拿不下,而是我從來沒有專注而投入地去嘗試過。
人生就是這樣,只要沉下心來,專注、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就一定會做出自己都不敢想的成績。我這個曾經(jīng)最怕讀教育專著、最不相信自己可以寫教育文章的人,如今卻憑著這讀和寫的支撐踏上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教育論壇,一路成就自己,一路引領他人。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專注力支持下的學習和研究,也離不開靜下心來的努力和行走。提升專注能力,重揚成長之帆,我所做的無非就是給了自己一個豐富安靜而有朝向的成長環(huán)境。安靜,是因為我主動掙脫了外界喧囂浮華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我通過學習和閱讀寫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愿更多的教育人都能在安靜而有朝向的生活中不慌不忙地變好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