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f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第14條提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實行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jīng)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破除戶籍藩籬,便利人口流動,是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要求。
五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人口流動增多,但是戶籍管理依舊,到城市打拼為城市發(fā)展出了力的人,卻沒有城市戶口,難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
十八大以來,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要求逐步放開除超大特大城市之外的落戶限制,還提出要建立覆蓋所有非戶籍人口的居住證制度。2016年甚至明確提出了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具體目標。
隨著人口老齡化,城市勞動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一些城市人口凈流出,更多城市意識到,人力資源的不足將成為發(fā)展的制約,人的價值終于開始被重視。近年來,眾多城市紛紛大幅降低落戶門檻,甚至不惜用財稅減免、補貼來吸引人才落戶。
但是,城市渴求的是“人才”,盡管門檻大幅度放低,還是有著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成功落戶城市的人仍然是少數(sh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19年末,中國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44.38%、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60.60%,與2013年末分別為35.9%、53.7%相比,雖然都有了很大進步,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僅僅從近18個百分點縮小到16個百分點。2019年仍有超過2.2億在城市的“農民工”沒有城市戶口,絕對數(shù)僅僅比2013年少了2000萬左右。
城市戶口不愿意向“人才”以外的“農民工”開放,自然是不愿意讓他們占用本地的公共資源。放低落戶門檻,建立居住證制度,其初衷是為了逐步減少附著在戶籍上的福利,讓“新市民”也能享受城市部分基本公共服務。
市場的力量,已經(jīng)讓不少城市放低了身段,開始“搶人”。轉移支付同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zhèn)建設用地增加規(guī)模與吸納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數(shù)量掛鉤等機制,也在激勵城市讓更多人落戶。但城市的落戶審批權,也讓城市可以只選擇對自己最有用的“人才”,而將“低價值”人員拒之門外。
以經(jīng)常居住地登記戶口,讓落戶成為一個登記手續(xù),而不再需要審批,才能真正讓市場——而不是戶籍政策——對人口的流動起主要作用,真正建成高標準的市場體系,這也是遷徙自由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人口的流動,也不是只有從農村到城市或者從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城市到農村,也應該可以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