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家國書》開篇就詮釋了“家國”的概念:中國人的國家構(gòu)建是由家開始的。“家庭、家族、國家”,這種“家國同構(gòu)”的社會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賴以存在的社會淵源,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與國之間這種同質(zhì)聯(lián)系。
正是出于家與國之間的這樣一種構(gòu)建關(guān)系,作者王旭烽選擇了浙東寧波鄞州的四大家族,他們是篤信教育救國的馬氏家族、實踐科技救國的翁氏家族、投身革命救國的沙氏家族和以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沈氏家族。這四大家族恰好串起了百年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風云際會。
王旭烽之所以選擇百年家國作為時代坐標,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她說:“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幸福,從衰敗到強盛,二十世紀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是一個最為奇特、最具有變化、最有張力的世紀?!?/p>
當作者在浙江省東部及中國大地上行走時,我們也在《家國書》的字里行間走讀。作為一部非虛構(gòu)的紀實文學作品,作者是在以清晰鮮明的實證來夯實她對時代進程的注解。作者遵從了母親的意愿,踏上了走訪母親青春歲月的路途。而這條路則是通過沿途邱隘盛墊的馬家、高橋石塘的翁家、塘溪沙村的沙家和鐘公廟的沈家的尋訪,最終到達目的地的。作者將一路而來的所睹所思所行所尋,以四封家書的方式公開發(fā)表,以此構(gòu)成了全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
書中重點介紹的教育世家邱隘盛墊馬氏家族,就是作者通過對馬氏故居的走訪、對馬氏書籍的解讀、對馬氏后人的采訪等行動得以呈現(xiàn)的。其中“一門五馬”中的二先生馬裕藻,當過十三年的北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在留學日本期間曾師從章太炎先生學習文字音韻學,曾領(lǐng)銜與魯迅、許壽裳、朱希祖等人提議國語的第一套“注音字母”,使中華民族在書同文、車同軌兩千年之后得以語同音,為漢字正音、國語傳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四先生馬衡以其十七年的故宮博物院院長而聲名天下,這位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先驅(qū)者和奠基人,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成功保護國寶西遷。五先生馬鑒則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國文系主任,香港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他的兒子馬臨,后來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七先生馬準則以民間風俗研究見長,是現(xiàn)代史上梁祝文化研究的先驅(qū)。他曾在京師圖書館工作,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教授文字學和目錄學。九先生馬廉曾任北平孔德學??倓?wù)長、北平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曾繼魯迅之后在北大講授中國小說史,后曾主管孔德圖書館。2004年,北大圖書館曾為“一門五馬”舉辦了五馬紀念展,但“一門五馬”的影響長期局限在研究者的小范圍內(nèi)。
王旭烽幾乎走遍浙江山水,寫下了數(shù)萬字的中篇報告文學《革命行》,沙氏一門兄弟的革命遺存就在那時納入作者心田,作者因此才得出了這樣的感慨: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超越個人情感的士子精神,從來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固有傳統(tǒng)?!凹覈眱勺郑谥袊诵闹兄赜馇рx。如此,精神有了歸屬,生命乃有意義,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就此融入了一種深沉的無限之中。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