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梳理并歸納《論語》中有關 “仁”和“禮”的章"/>
思辨探究 01
你認為《論語》中的“仁”與“禮”有什么關系?請談談你的理解。
思路導引 >>
首先,梳理并歸納《論語》中有關 “仁”和“禮”的章句。
其次,理解“仁”和“禮”的內涵?!叭省笔且环N內在的道德情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倫理原則,也是孔子的社會理想?!岸Y”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禮儀制度,其作用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和諧相處,即“禮之用,和為貴”。
最后,正確理解“仁”與“禮”的辯證關系?!叭省痹趦?,“禮”在外;“仁”是靈魂,“禮”是形式。“仁”的要求體現在“禮”上,“仁”的精神要由“禮”的規(guī)定來體現和落實,所以“仁”依賴于“禮”,依“禮”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而沒有“仁”,“禮”就失去了靈魂,徒具形式,毫無意義。
思辨探究 02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認為應取消“告朔餼羊”這一制度,孔子卻認為盡管這是殘存的形式,也應保留。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思路導引 >>
首先,要了解上述對話的社會背景。“告朔餼羊”是古代的一種制度。按照周禮,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會向諸侯頒發(fā)第二年的歷書。這歷書包括那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此叫“頒告朔”。諸侯接受后將歷書藏于祖廟。每月初一,便殺一只羊祭祖廟,然后到朝廷去聽政,這祭廟叫作“告朔”。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國國君不但不親臨祖廟,而且也不聽政,只敷衍地殺一只羊供奉祖廟。子貢認為這樣徒具形式,不如干脆連那一只羊也別殺,而孔子卻不愿意取消這種殘存的禮法。
其次,要厘清《論語》中“禮”的內涵,理解孔子不愿意取消“告朔餼羊”這一制度的用意。
再次,用辯證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禮”的形式與內在之間的關系。“禮”有兩個方面,一是外在形式,二是內心情感。其中,內心情感是靈魂,是“本”,外在形式是“末”。另外,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禮”也不例外。
最后,“禮”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種節(jié)日里,儀式都是一種很好的承載禮儀的表達。
本題可拓展思考:現實生活中,你參加過哪些儀式?在這些儀式中,你感受到的“禮”是什么樣的?你有哪些行為舉止遵循了“禮”的要求?
思辨探究 03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蹦闶欠褓澩诟駹柕恼f法?
思路導引 >>
黑格爾的說法不夠準確,有失偏頗。
(1)孔子是世間智者。他“仁者愛人”的博大情懷,“學而知之”的人生態(tài)度,“謙謙君子”的理想人格,“以禮安民”的社會理想,“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這些思想滲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形成了寶貴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
(2)黑格爾對孔子學說的理解僅限于《論語》。但其實孔子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論列的“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體系中,“五經”雖然不是孔子的著作,卻經由孔子親自編撰,是其哲學、政治學、史學、文學、美學、宗教與教育思想的系統(tǒng)體現。
(3)僅就《論語》而言,黑格爾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墩撜Z》是一本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的作品,其文體本身和善用隱喻與象征的方式,使其呈現出感性與直觀的特征,以及先賢認知世界的詩性智慧。但同時不能忽視,這種編撰體例確實缺乏內在的邏輯性。